幼童摸魚後竟要被截肢?接觸海鮮時這個細節別忽略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4-23 10:30:15

近日

#2歲幼童感染創傷弧菌面臨截肢#

話題登上熱搜,引發人們關注

廣東珠海的2歲男孩

和奶奶去菜市場時接觸了魚

隨後感染創傷弧菌

醫生稱男孩右腳

將有可能被截肢

△圖源:時間視頻

什麽是創傷弧菌?

創傷弧菌屬于弧菌科,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是致死率最高的致病弧菌。

△顯微鏡下的創傷弧菌。(圖源:北京協和醫院)

它廣泛分布于水溫較高的世界各河海交界水域、近海、海灣及海底沉積物中,並常寄生于貝殼類等海洋生物中 ,如魚、蝦、牡蛎、蚌等。

感染途徑

通過皮膚傷口感染;

通過食用含有海洋細菌的海産品而感染。

易感人群

感染後有哪些症狀?

創傷弧菌的毒性較強,潛伏期平均爲24小時。約50%—70%的患者會在一兩天內出現局部皮膚腫脹,疼痛明顯,傷口周圍或感染肢體末端皮膚呈黑紫色,有水疱。

感染者常伴有發熱、腹痛、腹瀉、嘔吐、低血壓等症狀。病情進展迅速,若不及時就診,嚴重者可發展爲肌肉壞死和敗血症,甚至有截肢和引起多髒器功能衰竭的風險。

如何避免感染創傷弧菌?

少吃生冷海鮮,盡量將水産品燒熟後食用。

避免在海水中受傷或將已有的皮膚傷口暴露在海水中。

洗海鮮時最好戴上手套。一旦被蟹腳、蝦刺等刺傷,要及時用清水沖洗傷口,並用酒精進行消毒。

避免將開放性傷口或皮膚破損處暴露在溫暖的鹹水域,或者是貝類豐收的水域。

感染後如何應對?

若出現皮膚疼痛、瘙癢、腫脹和腹瀉及發熱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醫生最近接觸海水或海鮮病史,以免耽誤診療。

創傷弧菌具有嗜鹽性,切勿使用生理鹽水或將鹽撒到傷口上,以免加重感染。

海邊遊玩多留意

除創傷弧菌外,海洋致病菌中的副溶血弧菌、氣單胞菌屬等也會導致類似病症。

如到海邊遊玩接觸海水、進食海鮮、被海産品或海中尖銳的石頭刺傷,出現皮膚紅、腫、熱、痛、惡心嘔吐等症狀,要及時就醫。

天氣漸熱,假期臨近

在此提醒大家

處理海鮮或到海邊遊玩時

千萬小心“致命”細菌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