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超過大陸,台灣電影還能再次崛起麽?(中篇)

信息公布的小酒窩 2024-05-11 18:37:52

——《台灣電影史話》讀後感

但是《龍門客棧》雖然再次成功,卻讓邵逸夫瞅准了機會,以胡金铨片約期未滿爲由向聯邦影業施壓,威脅他們把《龍門客棧》的新馬版權廉價賣給邵氏,聯邦影業不得已只能照做。

爲了追損,聯邦影業直接扣除了原本承諾支付給胡金铨的票房紅利,這也導致了胡金铨與聯邦影業的關系惡化。

胡金铨于是重返香港,成立金铨影業公司,與嘉禾公司合作《迎春閣之風波》1973,(和《大醉俠》、《龍門客棧》合稱“客棧三部曲"),後又自己投資拍攝《忠烈圖》(1975)。但最終因爲壓力過大,還是重回台灣,這回找到第一影業的黃卓漢,《空山靈雨》、《山中傳奇》這兩部最後的傑作才得以完成。

可以說,胡金铨雖然出生于大陸,入行于香港,但是兩次成就的巅峰期都來源于台灣,而他自己,也在1981年4月在台北龍門畫廊舉辦胡金铨畫展,並在同年擔任金馬獎競賽評審團主席。

說完李翰祥、胡金铨等幾位大導,不得不提的還有瓊瑤,瓊瑤雖然是在90年代,以一系列苦情電視劇爲大陸觀衆所熟知,但她小說的最先開始熒幕運作,也是在電影。

1966年瓊瑤與第二任丈夫平鑫濤,合組火鳥影業公司,以改編《月滿西樓》爲起點,接連出品《寒煙翠》、《船》、《幸運草》等片。

瓊瑤真正投入電影制作的企業化經營,仍卻是以巨星公司的成立爲開始。

瓊瑤的小說打開知名度後,掀起了一波改編熱潮,李行導演的《風鈴·風鈴》與高山岚導演的《奔向彩虹》,同檔期上演,瓊瑤看到自己的小說對陣互打後,便不再出讓版權,由皇冠出版公司老板平鑫濤、“台視”的《電影街》節目主持人盛竹加,以及流行歌曲作家左宏元,合資組成巨星影業公司,以便能完整控制影片的産銷過程。

拍攝的創業作是瓊瑤即將出版的小說改編的《我是一片雲》,女主角由林青冒霞、兩位男主角由秦漢與秦祥林擔任,主題曲由鳳飛飛演唱,1977年春節上映,造成轟動。巨星一躍成爲七十八年代台灣最有影響力的電影公司之一。

1972年,一手帶出林青霞的著名導演宋存壽,與郁正春、楊偉雄合組八十年代電影公司,三人公司經濟不充裕。宋存壽想找一個省錢的影片開業,決定翻拍瓊瑤第一部帶自傳體白成名長篇小說《窗外》,由郁正春、陸建業編劇。

這部描寫師生忘年之戀的影片,是林青霞的處女座,也是瓊瑤小說中改編成電影的最好的一部。可是瓊瑤堅持禁止重拍,最終由民事變演變成刑事官司。

訴訟從 1973 年2月開始,一直纏訟到翌年6月,八十年代電影公司敗訴,幸得好友對瓊瑤勸說,瓊瑤才同意和解,撤銷在法院的訴訟,條件是此部電影不得在台灣公開演出。八十年代公司因此全部血本無歸,影片至今還未在台灣上映,這對宋存壽無疑是一個打擊。

80年代與香港電影新浪潮和大陸第五代相呼應的台灣新電影(1982年至1987年)

1979年中美建交,使台灣當局在國際挫折達到頂點。台灣當局力圖緩沖中美建交造成的強大沖擊,擺脫在世界的孤立。1985年12月,蔣經國在“國大”代表年會的講話,明顯地宣示蔣介石家族沒有人會競選下一任總統。

隨後三年台灣大膽開放政治,在野反對勢力日益膨脹,1986年9月在野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成立。1987年7月14日,蔣經國宣告台灣地區自7月15日零時起解除戒嚴。1988 年1月解除“報禁”。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宣告台灣蔣氏父子威權朝代的結束。

在環境相對寬松以後,依靠同步在新浪潮後快速崛起的香港電影,台灣電影業也終于迎來了一個發展的小春天,同時也力圖削弱港片的影響和“控制”。

新藝城台灣分公司首任負責人兼導演是虞戡平。他執導的恐怖喜劇片《頑皮鬼》雖然差強人意,但宣傳新穎淩厲,賣座成績很好。1981年,新藝城攝制的《泡妞》、《夜來香》在台灣上映,盛況空前。後者並獲得當年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美術獎。使新藝城聲名大噪。

1983年,新藝城台灣分公司改組,由女明星張艾嘉擔任總監,重新制訂具有台灣分公司制片特色的影片計劃,張艾嘉提出“本土文藝片”的方針。請林清介執導《台上台下》,柯一正執導《帶劍的小孩》;又跟“中影”合作,請楊德昌執導《海灘的一天》、虞戡平執導《搭錯車》。可是,到了1984年,該公司又走了老路,轉向攝制商業化的喜劇,張艾嘉頓有離意。

于是到香港與電視人周梁淑怡等人合組比高電影公司,邀請許鞍華執導,趙雅芝、張艾嘉主演的《瘋劫》,此片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裏君呈碑之作。

而新藝城台灣分部的擔子,也落到了吳宇森頭上。

眼看香港電影已經殺進圍城,並且出現了人才虹吸的現象,台灣影業從上到下,從官方到民間,紛紛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1981年12月31日起,“中影”在總經理明骥主持下,落實“政策制片,企業經營”的方針,不遺余力更新片廠和戲院的設施,支出高達1億9659萬元的投資,擬拍十部片。起用自美留學歸來、有熱情無經驗的青年作家小野,擔任企劃組長,起用當時還無名氣的吳念真任編審,而且全力支持台灣新秀。

由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四位新進編導的4段戲《光陰的故事》,在形式與內涵上都有創新,標志著台灣新電影從此誕生。

與此同時,更加利用的民營電影公司,學者、龍祥、新峰、飛騰、高仕紛紛崛起。

學者公司成立于1980年,送片小弟出身的蔡松林與影評家梁良等人,在機緣巧合下取得許鞍華執導的《小姐撞到鬼》(香港片名《撞到正》)售台灣的版權,因除蔡松林外其余人皆爲知只分子出身,便將公司命名爲“學者”。

學者早期主要代理港片在台灣的發行,也是台商在香港實行賣片花制度(和賣樓一樣,沒有成品,只有demo便可以獲得大部分定金)的始作俑者之一。

1987年4月,蔡松林投資離開新藝城的曾志偉、泰迪羅賓以及譚詠麟等人,合作成立好朋友電影有限公司,直接介入電影的生産。

1987年,趁著向華強、向華勝兩兄弟開始分家,與向華強擴大合作,成立香港永盛娛樂,聯手簽下王家衛、麥當雄、徐克、王晶、爾冬升等名導以及劉德華、李連傑、周星馳等明星,所制作發行的影片。獲得鼎盛時期的永盛,在台灣大多數影片的發行權。

期間蔡松林先後成立了學甫、學恒、學冠、學彥、學者等子公司,負責中外影片及錄影帶買賣,而1985 至 1989 的5年間,則以學甫爲主要的制片公司。又效仿香港的嘉禾、金公主大集團,旗下還支持了朱延平的朱延平工作室、林清介的龍介公司等衛星公司。

90年代開始,學者與邱複生的年代國際合作,成立大學電影公司。還資助劉德華成立天幕電影公司,支持王家衛的澤東電影,耗巨資拍攝《東邪西毒》、《花樣年華》等,進一步深入香港的電影制作産業鏈。

1979 年,王應祥組建亞泰公司,兼營國語片的發行業務。1984年開始改組爲龍祥影業,,與香港新藝城合作拍攝《頑皮鬼》(又名神台貓 )、《大追擊》等。

80年代以後龍祥影業和“中國戲院”陳靜儀簽訂長期合約,是香港新藝城及德寶寶公司的台灣地區主要發行商,還直接投資吳子牛的《南京1937》,大陸、台灣、香港合作巨型片《西楚霸王》上下集,此外他還將其他中國香港、大陸甚至很多非英語的外國片,引入到台灣。

1987年朱延平成立自己的延平工作室,主打商業娛樂電影,號稱“台灣王晶”。朱延平原籍安徽,1950年12月12日出生,家住台北延平路,父母即興爲之取名延平。

台灣影史上有一奇特現象,挨影評人指責最多的導演朱延平,卻是台灣 20 世紀80年代以來最賣座導演,這點和王晶也非常相似。

他們市場嗅覺很靈敏,拍片速度快,堆砌大量明星,融入大量的低級笑話,整個影片不需要所謂的深入思考回味,只求整體輕松愉快的氛圍,卻也能迎合大多數快節奏市民的放松需求。

(未完待續)

—————————————

每天更新幹貨內容,文章原創、資料搜集不易,承愛打賞點贊收藏關注!!!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