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仗打掉700多發炮彈,重創鬼子精銳後,卻爲何丟了8門山炮?

探史這些年 2024-05-13 22:29:02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江雨潼

編輯|t

引言

如果大家看過《亮劍》的話,應該都會清晰的記得,關于李雲龍用意大利炮炮轟平安縣城的情節,不難發現那時候大部分軍隊物資匮乏,槍炮彈藥基本靠“撿”。

不過,這種窘迫的情況大多只出現在八路軍方面,當時的國軍戰備物資還是比較充分的。

(《亮劍》中的名場面,意大利炮炮轟平安縣城)

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關于國軍在戰場上使用大炮炮轟鬼子精銳,但最終不小心把重要物資山炮丟失的事情。那麽,當時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爲何最後把8門山炮弄丟了呢?

一、雙方“戰力”懸殊

故事還要從1939年的冬天說起,那時的日軍接連攻下了長沙、南甯等多個地區,有著一路南下的態勢。因此,國民黨軍事當局確定了首要的戰略目標,就是盡力去牽制日軍,不讓其精銳部隊可以順利南下,這就是所謂的“冬季攻勢”。

(國民黨集中兵力進行“冬季攻勢”)

在進行了一番規劃之後,國民政府軍委會決定派傅作義帶領的部隊,針對烏拉山後一帶的日軍展開牽制打擊。但是,曾在綏遠抗戰中取得輝煌戰果“百靈廟大捷”的傅作義卻有自己的想法。

在他看來,國軍原本制定的牽制計劃不夠有效,無法起到既定的作用。正因如此,他毅然決定,將攻擊目標定爲敵人在華北地區的重要戰略地點——包頭,在那裏,可都是鬼子的精銳部隊。

既然是精銳,肯定不是那麽好打的。根據相關資料來看,雙方的戰力傅作義是落于下風的。

(傅作義)

因爲當時駐蒙的日軍主力爲第二十六師團,該師團的編制兵員人數可達1.8萬人,還擁有山炮、重機槍、野炮等多種武器裝備。並且,這只是主力,還有一些附近駐紮的附屬部隊,並未算在內。

而傅作義帶領的主力爲第三十五軍,該部隊當時被統稱爲綏西部隊,合計兵力在三萬左右。

大家可能會想,這不是有人數優勢嗎?怎麽還能說是落于下風呢?

誠然,人數上好像是第三十五軍更多。但是,這三萬人成分複雜,其中有不少未整訓的部隊,武器裝備也落後于日軍。

(日軍第二十六師團的基本情況)

那麽,戰力如此懸殊,第三十五軍是否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呢?

二、“奇襲”公算最大

上文中,咱們曾提到,傅作義的想法與最初國民政府軍委會制定的計劃是相悖的。所以在提出之際,遭到了第八戰區司令朱紹良的反對。

(當時日軍的武器裝備已十分優良)

面對上級的反對,傅作義堅持自己的想法,並且向其闡述了理由和作戰計劃。

資料顯示傅作義在軍委會是這樣陳述自己的計劃的:“若用奇襲成功公算最大。蓋因烏拉山前自昆都侖河以西,皆我遊擊隊活動之區域……況奪取包頭之後,不僅達成吸牽敵人之任務,且可打破一般人不能攻克據點之心理,增強國人抗戰必勝之信念。”(引用)

就這樣,最終他說服了朱紹良,並且展開了“奇襲包頭”的戰略計劃。戰鬥正式開始之前,傅作義先是用軍民歡聚元旦來迷惑敵人,然後進行秘密行軍,命令第三十五軍下的新三十一師,主攻包頭。

(第八戰區司令朱紹良)

後雖取得一定戰果,可由于協同作戰的警備旅缺乏經驗,使日軍進入了碉堡。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轉變戰鬥策略,讓部隊進行“守城打援”。

在後續的戰鬥中,新三十一師麾下的炮兵營表現非常出彩,因爲他們針對來增援的日軍進行了“炮轟”。

從相關資料來看,進行增援的日軍中有一支“騎兵”,他們是經過摩托化改裝的精銳部隊。而面對這樣的精銳,步兵顯然是沒什麽優勢的。

(日軍的摩托化改裝部隊)

所以傅作義命令炮兵營對其展開“狂轟濫炸”,主要使用山炮進行攻擊,其中也附帶了戰防炮。前後打出了700多發炮彈,才將鬼子的精銳增援部隊打退了。

不過戰爭總是“現實”又“殘酷”的,在敵我武器裝備懸殊的情況下,奇襲包頭並未達到最終的戰略目標,也就是“奪取包頭”。傅作義帶領的部隊僅僅占領了包頭一段時間,就撤了出去。

除此之外,在戰鬥當中,第三十五軍也付出了遠超敵人的慘痛代價。不進人員犧牲數量遠超于對方,還丟失了許多武器裝備,其中就包括立下了大功的那8門山炮。

(奇襲包頭的作戰計劃)

據不完全統計,損耗六五、七九式步槍共約740支,彈藥共計36萬余發;損耗六五、七九式重、輕機槍計45挺,彈藥28萬余發;損耗沖鋒槍101支,彈藥約9萬發;損耗七五山炮8門、彈藥近700發;損耗八三迫擊炮3門及其他武器並彈藥等。(引用)

對此,不少人可能都會覺得十分惋惜。畢竟當時我們和敵人的軍備物資差距本來就大,這一下就丟失了8門山炮,已經算是巨額損失了。

但俗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武器裝備很重要,人更加重要。

(國軍使用的山炮)

炮兵營雖然把自家的“夥伴”丟在了戰場上,卻保全了“兵力”。盡快的撤退,將炮兵損失降到了最低。要知道,山炮丟了日後還能繳獲,而多損失一個訓練有素的炮兵,炮兵營的戰力降低的就不止是一星半點兒了。

有人可能會說,還是因爲戰鬥前的部署不夠到位,不然的話炮兵和山炮都能撤出。其實戰勢瞬息萬變,意外會頻繁發生。作爲指揮的傅作義雖軍事能力很強,但畢竟不是“神”,能預知到戰勢的未來變化。

因此,重創鬼子精銳卻丟了重要裝備,也算是可以理解的。並且對于奇襲包頭的戰果,蔣介石也給予了肯定。

(山炮重要,炮兵更重要)

三、目標未達,山炮雖丟,但值得肯定

在奇襲包頭結束之後,蔣介石第一時間對該戰役進行了評價。他認爲第三十五軍能夠攻克包頭,並進入城中苦守數日,其戰力可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這一戰還是暴露了綏西部隊的不少問題,比如各個分散的攻城部隊常常“各自爲戰”,沒有進行配合。

此外,從最終的戰果來看,綏西部隊繳獲的戰利品和殲敵數量是不如敵軍的。

(蔣介石)

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蔣介石還是參戰的其他將領,均認爲包頭之戰的勝利更多 體現在“戰略意義”上。

該戰役不僅鍛煉了綏西部隊的作戰技能,各個部隊之間的配合,還激發了民衆的愛國熱情和抗戰信心。

參考資料

第八戰區副長官司令部.包頭戰役詳報(抄件).全宗號七八七,卷宗9453.南京: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

《第八戰區包頭戰役戰鬥詳報》(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藏,檔案號:七八七-9450)中第

100頁《第八戰區包頭戰役戰鬥詳報第一號附表·民國二十八年十二月綏西各部隊死傷表》

賈曉明.傅作義將軍的冬季攻勢:奇襲包頭 圍城打援[J].法制博覽(名家講壇、經典雜文), 2017(23):2.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