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出差那些事兒10——中國人上天入地那些事兒(71)

閑雲終南 2024-05-07 20:47:41

上回我們說到,早期的宇航員都抱怨,太空食品雖然說營養足夠,但是口感太差了,都是糊糊狀的,沒有咀嚼的快樂,沒有吃飯的樂趣。

想一想,宇航員的這個要求過分嗎?顯然一點也不過分。

要知道,他們執行的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任務,在太空當中,以那個時候的航天技術能力,危險是時時刻刻存在的,巨大的壓力之下,還不能讓他們享受人生的快樂之一,你還能指望他們的心理健康嗎?你還能夠指望他們的耐壓水平不一個勁兒的往下降低嗎?

所以。哪怕就是從讓宇航員高興起來的角度,也得把他們的飲食給他改一改。怎麽改呢?

據說美國的科學家們首先就把固體食物壓縮成和人的嘴大小相近的小方塊或者小球,然後再用像卡拉膠這樣的食物明膠包裹,這樣一塊一塊的,擱到嘴裏嚼的話,它就不會出現咬一口餅幹,碎渣滿天飛的情況了。就因爲他正好一張嘴可以吃一塊,所以很形象的被人們稱之爲是一口吃。

1965年的時候,美國雙子星座計劃期間的這些宇航員終于吃上了固體食物了。

地面人想你們都已經吃上固體食物了,再不用做牙膏管了,應該很開心吧。沒想到這些宇航員還是非常不滿意,他們回到地面上直接抱怨說,你們給我們提供的是什麽破玩意兒,味同嚼蠟啊!感覺就像是鋸末擱在嘴裏,來回的嚼,一點兒滋味都沒有。

的確,前面我們已經強調過,宇航員上天之後,首先味覺就會比地面降低很多。對他們來說,雖然牙齒有咀嚼的快感了,味道很糟糕,這怎麽辦呢?

雖然這種極度難吃的牙膏管食品和一口吃食品讓宇航員苦不堪言。但由于科研人員的勸阻,他們只能在太空中忍受這種黑暗料理。

直到1965年,雙子星三號執行首次雙人飛行任務的時候,第一個反對太空黑暗料理的抵抗者出現了,他就是被美國航空航天局譽爲美國太空史上成就最大的宇航員之一的約翰.揚。

在美國宇航員中,約翰.揚以遇事冷靜和技術娴熟著稱。他也是唯一一位能夠熟練駕駛四種航天器的宇航員。

約翰.揚曾公開表示無法接受這種難吃的航天食品。特別是從雙子星任務開始,載人航天的飛行時間開始大幅度延長,最長滯留時間將接近兩周。

約翰.揚坦率地向上級表示,這種食物難以下咽,但卻遭到了拒絕。于是,他開始琢磨著自己帶點好吃的上天。

由于航天艙內的重量有規定限制,宇航員不能攜帶超過計算重量的東西。于是,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減肥。起飛前一周,他除了面包和茶,什麽都不吃。與此同時,他再也沒有提出改善夥食的事,而是乖乖的等待下一次飛行任務開始。

1965年,雙子星三號順利升空,地面控制人員看著飛船進入軌道,剛剛松了口氣,就看到了難以置信卻又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幕:約翰.揚不慌不忙地從宇航服裏掏出了個東西,在地面控制人員上千雙眼睛的注視下,分給了自己的搭檔。再仔細一看,他們竟然有滋有味地吃了起來。並且,這東西看起來並不是宇航局配備的食品,而是三明治。約翰.洋的這一舉動,瞬間把地面控制人員嚇出了一身冷汗。原來在飛船升空前准備時,約翰.揚悄悄把牛肉三明治藏進了宇航服裏,起飛時,他的肚皮上就放著自己最愛的美食!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0 阅读:1

閑雲終南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