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者》中央蘇區那麽窮,怎麽養活的10余萬軍隊?原來全靠它

曆史小松 2024-04-26 21:36:01

在熱播的民國金融大劇《追風者》中,提到了被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長期經濟封鎖的中央蘇區。

當時的中央蘇區,包括了江西、福建、廣東三省交界的地方,鼎盛時期面積爲8.4萬平方公裏,人口爲453萬人,軍隊在10萬左右。

因爲國民黨的長期經濟封鎖政策,導致中央蘇區在藥品、食鹽供給等方面處處受限,而且中央蘇區占據的土地不比國民黨富饒,還時不時被國民黨軍進行軍事圍剿,導致中央蘇區一直是艱難運行。

那麽,有人說,既然中央蘇區當時的條件那麽差或者說是窮。那麽哪裏來的錢來維持蘇區的運轉,和養活10余萬軍隊,乃至400余萬百姓呢?

其實,在電視劇《追風者》中,便提到了蘇區的一大特産,那就是鎢,這也是蘇區的救命稻草!

鎢是一項重要的工業原料,屬于高熔點稀有金屬,各類軍事重武器裝備,包括槍支彈藥、大炮、坦克、裝甲車、戰鬥機、軍艦等,都離不開鎢。

所以,鎢也有著“工業黃金”的稱號。

在民國時期,國府爲組建德械師,和德國方面簽訂的合作軍事條約前提,便是爲德國提供足夠的鎢砂。

當時,全世界70%以上的鎢礦都在中國,中國的大部分鎢礦在贛南,而贛南便是由當時的中央蘇區所控制,鎢礦自然也成爲了中央蘇區的重要收入來源。

在中央蘇區建立初期,面對國民黨軍“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的雙重攻擊,原本經濟落後蘇區可謂是雪上加霜,軍民生活非常艱苦,時常不能吃飽飯、穿暖衣。

爲了能夠擺脫經濟發展困境,中央蘇區開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經濟收支改革計劃。正是依靠它,紅軍不僅保住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還前後打破了國民黨軍四次大規模陸、空圍剿。

在經濟收支改革中,便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它有《追風者》雷鳴同志的影子原型,他便是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第一任行長—毛澤民同志!

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

他來到瑞金以後,便直接創立了中央蘇區的經濟體系,貸款存款、外彙買賣以及發行公債等,讓蘇區的金融體系有了現代雛形。

他爲了讓蘇區經濟得到增長,用盡了一切辦法,如淘金、煉鐵、運鹽等,在一定時間內對于蘇區的經濟起到了提升作用,但是因爲蘇區銀行的建立,便很快遭到國民黨的金融制裁。

在電視劇《追風者》中,便將國民黨的制裁蘇區金融曆史得到還原,以沈圖南爲代表的國民黨央行陣營,制造假幣坑害蘇區軍民。

首先,便是國民黨制造假幣,通過外部商行轉運到蘇區進行投放,進而使得蘇區貨幣的信用遭受重大打擊,並出現了瘋狂擠兌銀元的情況。

當時,毛澤民爲了穩定住蘇區的經濟秩序,便只好從總金庫中抽出大量銀元,以及在前線繳獲的物資,才最終平息了蘇區的經濟風波。

在國民黨凶殘的經濟封鎖中,他也親手創建了,一個挽救蘇區百萬軍民性命的公司,叫做中華鎢礦公司,通過開發和經營鎢礦來爲蘇區增收。

其實,在毛澤民來蘇區之前,中央蘇區要是經營著大大小小的鎢礦,用來補貼軍費,但是苦于沒有良好的貿易通道,以及鎢礦生産沒有形成規模,導致鎢礦在蘇區的經濟效益很低。

不過,毛澤民卻是處理經濟的一把好手,甚至可以用金融天才來形容。他認爲,只要辦好鎢礦場,就能讓蘇區軍民過上幸福生活。

在1932年,由毛澤民牽頭,成立了中央蘇區的鐵山鎢礦場,並隨後創辦了中華鎢礦公司,招募工人恢複生産,負責鐵山、吳山、上坪等地的鎢礦開采生産、運輸以及銷售。

當然,鎢礦的銷路便是蘇區的經濟政策重點。

當時,在國統區的國民黨將領多有自己的買賣,比如廣東的大軍閥,號稱“南天王”的陳濟棠,他是既要炒黃金,也敢收鎢礦。

同時,包括粵軍第一軍軍長余漢謀、第一師師長李振球,此前也都是營過鎢砂出口貿易,後來被國府發現後,才忍痛停止。

在電視劇《追風者》中,便出現了以錢逢時和闫佑民爲代表的粵軍,和紅軍進行鎢砂談判,而這背後便是陳濟棠和紅軍的鎢砂貿易博弈。

所以,毛澤民便以此爲突破口,通過地下黨員和李振球的外甥進行秘密聯系,而後陳濟棠等人聽到有新的發財之路,自然是見錢眼開,便連忙派人去和紅軍談判,甚至對心腹說: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最終,毛澤民派出的紅軍談判代表,利用粵軍急于用鎢砂發財的心理,便將鎢砂的價格上升到每擔52元。

沒想到,粵軍最終還是同意了這份鎢砂貿易合作,並迅速達成書面合作和協定。

當時,蘇區急缺的物資,由駐防贛州的粵軍第一師李振球所部護送,從廣東經過新豐江進入蘇區,再將蘇區的鎢砂運出,一部分內銷,一部分銷往德國等海外國家,大發鎢砂財。

然後,其他粵軍將領看鎢砂如此賺錢,也是紛紛參與。同當地商人入夥,一起和蘇區做鎢砂貿易,都賺的盆滿缽滿,而蘇區的特産鎢砂也以此換來了大批布匹和食鹽。

因爲有粵軍開出的綠色通道,蘇區的鎢砂一旦離開蘇區,都會被裝進了貼著國防物資的鐵箱裏,完全不用擔心有人稽查,進入國統區宛如入無人之境。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毛澤民前後接過中華鎢礦公司的總經理職位後,中央蘇區的鎢砂産量大幅度提升,單鐵山垅和盤古山的鎢砂産量,到1933年,産量已經達到驚人的1800噸。

當時,這些珍貴的鎢砂便解決了蘇區棘手的經濟問題。然後,除開滿足蘇區自身需要,還大量出口到國統區,乃至以廣東作爲貿易通道,出口到海外。

據不完全統計,從1931年到1934年,中華鎢礦公司公司投入運營後,累計開采銷售鎢砂近8000噸,收入600萬大洋以上,占據整個蘇區財政收入的60%以上。

這些鎢砂收入,用來支援和保障了中央蘇區的經濟建設,充實了蘇維埃國家銀行的金庫。

同時,還以此交換、購買到大量槍支彈藥、醫療器械藥品、食鹽布匹,大幅度緩解了蘇區軍民的困難生活,乃至也爲長征也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一個小小的鎢砂,同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