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結婚變成一場女性的冒險丨李玫瑾談家暴

新世相 2024-05-11 16:36:20

Sayings:

今天的話題是家暴。討論它的原因,直接且有必要:

組建家庭本不該是一場女性的冒險。

這是全國婦聯在 2016 年的調查統計:中國 2.7 億個家庭中,有 30% 的已婚婦女曾遭受家暴,平均每 7.4 秒就會有一位婦女受到丈夫的毆打。

還有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在中國,受害人平均要在遭受 35 次家暴後,才會去報警。

我們對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做了一次專訪。她可能是這個話題裏最有發言權的學者之一。

我們想問:爲什麽親密伴侶會傷人?

我們也要問:爲什麽家人會傷害另一個家人?爲什麽親密關系會變成侵害關系?受害者爲什麽變成殺害者?

以及最重要的方法 —— 我們可以做什麽。

阻止暴力發生的第一步,是沒有人在袖手旁觀。

以下是李玫瑾教授的講述。

我是李玫瑾。大家可能都比較熟悉我,因爲育兒的視頻比較多,所以成了一個網紅。

但我本職工作是研究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當中涉及到很多不同類型的犯罪,家庭暴力也涉及到犯罪問題。

我是在 2001 年開始這項研究的。當時聯合國要求我們這方面要響應,國內的公安、檢察、法院,還有司法,幾個部門聯合辦了一個培訓班,各部委出一個專業人員,公安系統就把這項任務交給我。

最開始我對家庭暴力也很陌生。後來發現,它涉及到一個社會的幽暗角落,很多遭受暴力的女性長期在恐懼中生存,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得不到社會的幫助。因爲社會上很多人也跟我最初那個觀點一樣,這種事情不是什麽大事。

後來我到南方的一個監獄去做個案訪談,裏面關押了很多殺夫的大齡農村女性。

她們往往在經濟上依靠男人,那兒的男人幹粗活,性情也比較簡單,經常回來以後不高興就打女性。

她們長期遭受來自家庭的痛苦,所以她們最後哭完之後,就從地裏拔一些毒草,給老公做飯的時候弄到菜裏去,結果老公一吃就死,導致那個地區的監獄關了很多這種女性的犯罪人。

你看到這種案例才明白,她們在受害時沒有人幫助她們,所以有了最後這種結果。

犯罪學在研究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出現了一個被害人學。有很多犯罪人,她實際上先是被害人,只不過她的被害被社會忽略,一直得不到任何幫助,導致她最後以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我有次帶研究生去女子監獄做訪談,那些女性犯罪人每個都有血淚史。

其中一個女孩,在學校時就被當地社會上很有名的大哥所追求,送鮮花送禮物,送得她特別感動,在衆人面前非常有面子,就答應了他的求婚。結果結婚之後生了女兒,這個大哥就不幹了,“我這樣的人怎麽能生女兒,所以要把她掐死,我要生兒子。”

這個女性拼命護著這個孩子,從房間這個屋追到那個屋,那個屋追到這個屋。情急之下,她把她丈夫給殺了。

暴力往往是沒有時間預謀的。而且被害女性幾乎沒有生路,只能這樣去做。

配圖來自優酷白夜劇場《微暗之火》

還有一個是大學的教授,對象也是大學老師,兩人在外人來看都是知識分子,文質彬彬,但是在家庭內,這個男性性情非常暴力,而且每次打人都打讓人看不到的地方。女性從此對男性積憤多年,後來直到有一天,她一下爆發了,把這個男的拿刀給砍死了。

我們看到這些案例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她們在那種痛苦的背景下,沒有得到過任何幫助,所以她們以非常慘烈的方式殺害了對她造成痛苦的丈夫或者說性伴侶。這些人其實本不該成爲犯罪人。

所以有時候我在想,我們如何去發現這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尤其是女性。

我看到很多受害女性最後被男性所殺,因爲她一直沒有告訴大家,突然有一天她被害了,我們才知道她是一直被丈夫暴力著。

所以我們在研究犯罪問題的時候,不能光關注那些品質惡劣的,人格障礙的人的犯罪,還應該關注本性很善良的人最後成爲犯罪人,要關注這一類人的處境。

施暴者不光是男性,也包括父母,女性。多數而言還是男性對女性施暴更多。

我在加拿大研究當中發現,女性被害者有相當大的比例都是被性伴侶,戀愛關系,婚姻關系,或者婚外情這種關系所殺害,比例幾乎達到 60%。

家庭暴力在任何國家都存在。在九幾年包括零幾年的時候,英國一個女博士被性伴侶長期迫害,她就逃,在逃的過程當中多次報警,最後還是被殺,所以她母親當時就第一個告警察不作爲。

過去女性到法官那兒說他打我,我要跟他離婚。那法官就把丈夫叫過來說,回家好好親吻你的妻子。

中國實際上也是這樣,人們認爲家暴可能在文化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低、貧困地方多見。其實不然,家暴實際上是不分背景的,不跟經濟、知識有密切直接關系。知識分子家庭中會出現,富裕人家也會出現,工廠的宿舍區,城裏的樓房裏,村莊裏都有。

家庭暴力有幾個特點,它私密、頻繁、隱蔽。

被害人和加害人同在一個私密空間,每天都要接觸,日常生活中發生沖突,所以暴力會頻繁地發生,卻很難擺脫。

施暴者的心理動機比較複雜。

一種是他遏制不住的一種瘋狂,但事過之後他可能又會跪下求和,好話說盡,溫柔顯盡。這種施暴者一般會有暴力人格,可能會有一些遺傳的背景問題。

第二種情況,他從小生長在暴力的環境當中,從小受到爸爸媽媽的影響,就是男人打女人。或者他們那個地區,包括村莊、街道,可能你家我家,天天都聽到男人吼叫,女人哭喊。在這種背景長大的人,會認爲打老婆是天經地義的。

第三種情況,因爲家庭糾紛而産生暴力,比如說婆媳關系,覺得媳婦不孝順,過分了,男人就會打她,教訓她。這也涉及到家庭關系的處理,他平時性情比較暴躁,比如在單位受了窩囊氣,這時候如果老婆再損他或者看扁他,他會爆發。包括對公婆的不孝敬,或者對家庭處理的不當,以及比較惡毒的語言,都會激發他們的憤怒。

此外還有一些是屬于心理上有點變態,以施暴爲樂。

家暴還有一個特點,只要有第一次,就一定會有第二次。除了偶然或者特殊原因。

如果稍一說話就急,就動手,這種往往都是一種習慣,就是已經成了他的一種動力典型了。

酒會導致暴力增加。

我們常常有一句話叫酒後無德。酒精對神經是有一定的影響的,酒確實對人的暴力行爲有促進作用。

我去西南的一個省份,跟婦聯的同志一塊吃飯,她們問我最多的不是孩子教育問題,都是女性在遇到暴力的時候怎麽辦?然後我說離開。她說不行,這些女性是沒有自己經濟能力的,都是要靠老公的。

所以我也給她們出了一些主意,我說既然不能離開,那女性就應該有些防備。比如知道他外面去喝酒了,你在家裏就給他准備好安眠藥。一進門,先親熱的給他端上一杯茶,然後端上他喜歡喝的東西,裏頭放點安眠藥,然後讓他喝完以後迅速地就入睡了,就可以避免這種暴力。否則你也沒有別的辦法。

但是還是那句話,有的時候,一個家庭一旦是一個家庭,確實離婚不是一個上上策,所以女性也應該有一些智慧的方法。

甚至有時候我還跟她們開玩笑,我說你可以藏一個棍子,然後他要沖向你的時候,你打不了他的上身,你就打他正面骨。爲什麽呢?因爲我們知道腿的正面骨挨一棍子是很疼的,既不要傷害他,讓他疼就夠了,然後讓他一下跪到地下,然後就打不成你了,對吧。

當然這些都是一些可能“歪門邪道”,但也是解決一些女性遇到暴力時保護自己的一種方法。

它主要針對那些像山裏的地區。你說她就在這個村,她走哪去,她也離不開。然後天天挨打,她確實很痛苦,尤其男的一喝酒回來,那必定要揍她。

我曾經遇到一個男性,酒後經常會胡言亂語,出現一些失態的表現。後來他非常在意就戒酒了。知道自己有這個弱點,他就戒酒。我覺得如果中國男人能做到這一點,我向你們表示致敬。

我以前講過婚姻戀愛的一些話題,去考察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考察他的家庭環境,他的成長背景。

比如他父母的關系是什麽樣?如果他父母非常恩愛,安安靜靜,家庭充滿了幽默歡樂,那這種家庭出來的人是不會有暴力的。

但如果他的家庭當中母親特別暴躁,或者父親也特別暴躁,那就相對的你要多考察他一下。

當你和一個人接觸的時候,不要急于倆人就在一起,盡量把觀察時間放長,時間是檢驗人性和人心的很重要的試金石。

在婚前盡量不要同居,在沒有真正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不要輕易地懷孕。

如果你遇到一個暴力的人,你想分手都很難,而且充滿了風險。他只要動手就是一種習慣,我們叫心理風格。有時候這個男人他對這個女人施暴,他換一個女人他就不施暴了。我覺得這也可能跟雙方不和有關。

女性在婚前應該真正去了解一個人。你可以通過他對很多刺激性的事件的反應來看,比如說在路上一個小狗沖過來,他的反應,或者說一個小孩撞了他一下,他的反應。別人無意當中對他有沖撞,包括開車,你都可以看出這人的性情。

另外就是,他有沒有教養。我認爲現在有很多人,他發展的曆程太快,比如說他原來在一個熟人社會當中長大,所謂熟人社會就是像村莊、街道,這樣的背景下,就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相互制約比較容易。

那麽一下子進入到大城市,我們住一個樓,但是彼此都不認識,“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在這種情況下,相互的制約力就減弱了。

于是有些人早年在熟人面前還相對顧及面子,他進入城市就覺得無所謂了,就放開,所以他會出現沒有教養的表現。

再加上城市裏的樓房獨門獨戶,互相之間都不能監督和照應,他就會出現沖動、任性、肆意妄爲的表現。

如果伴侶通過比較暴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可能剛開始不是對你,是對物件,你都應該多一點留意。

讓女性感到安全,我覺得不能指望環境,因爲社會就像叢林。

我記得曾經有一個空姐下飛機參加婚禮,連夜打車,最後被司機殺害。那時候很多人就說,這是一個什麽樣的社會?我說這跟社會沒有關系,因爲社會不可能全面的無死角。

有好人就有壞人,壞人不會在腦袋上寫字說我是壞人。你自己對自己要負責任。

第一你要多了解風險的因素,比如說什麽樣的時間出行它有風險性,在什麽樣的背景下有風險性。

比如說同學聚會大家都喝得狂醉,這時候就有風險性。因爲可能有人撲上來。我上大學時父親就告誡我一句話,在外面喝酒永遠不要喝醉。如果有人灌你酒,那絕對不懷好意。我記得特別清楚,誰要灌我酒,我就說你是不是有什麽別的意思?然後弄的對方很尴尬。我不管,因爲我就讓你尴尬,讓你這樣不要逼我喝酒。

這個自我防護還涉及到知識。當然也有些人傻傻的,很順利,很幸福。但是我告訴你那是運氣。你遇到什麽樣的人,你怎麽去處理這個關系,然後你怎麽樣考慮到你自己的後一步。

雖然你可以報警,但是說句實話,遠水救不了近渴。在你特別危急的時候你指望幫助,那往往就是撞運氣了。

我最近看了優酷白夜劇場的一部劇《微暗之火》。面對熟人社會暴力,女主角南雅就是一個被害者的典型代表。

我們社會心理學當中有一個詞叫社會支持度,這個度包括父母、家庭、經濟背景、還有她的親戚、兄弟姐妹,就是她哪怕有一哥哥,有一姐姐,有一個妹妹,就是兩個人可能都可以互相來照應一下。

而她的成長背景,就非常缺少社會支持度。我們知道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力量的來源就是父母,而她很早就失去了母親。

第二她的父親能力也不強,所以他也依賴女人,最後他就及早地找了一個後妻。妻子人品不是太好,帶了一個管教不當的兒子。

所以她就陷入了這麽一個孤立無援的狀態,幾乎沒有太多的人可以幫助她。甚至她在懷孕的時候都遭受暴力,而丈夫恰恰就利用孩子來拿住她。

別人幫助她,馬上就會被傳謠。包括她帶孩子去看病,人們都會把她和醫生來做某種聯想。

面對暴力侵害,影視劇可能是一種門檻更低、更普世的讓更多人能夠知道如何應對的方式。讓受傷的人不再沉默,而是被更多人看見。

配圖來自優酷白夜劇場《微暗之火》

如果重來一次,她能得到怎樣的幫助?其實這裏有很多環節。

第一就是學校的老師,老師其實應該了解每個孩子,尤其是一些特殊孩子的處境。爲什麽?你的家訪,你對孩子的關注,你發現她不來上課的情況,要上家去看。

此外呢,她的同學。劇裏面她身邊有一個非常善良的朋友和鄰居,很早就對她進行了幫助。

再次,被打完之後,她應該到醫院去留下診斷證明。

我們一定要明白,一旦走入司法,法律是一個比較有力的保護,但是這種保護一定要有證據。你一定要有這個意識尋找證據,包括目擊證人,報警記錄,就醫記錄。你拿出證據的話,公安是有一定處理的。

期間她有過一次逃走,但被抓回來了。現在來看,逃走的方式不如報警。因爲警察一旦受案的話,他就有一個對被害人的保護問題了,很多國家對警察的要求是 72 小時兩次回訪。

現在關于反對家庭暴力的努力越來越多。國家對于家庭暴力的關注是在21世紀初,四個部委辦培訓班,全國婦聯來統籌。國內做這方面的專家也越來越多,那時公安大學就我一個人,我當時是等于接收任務,後來我們大學至少有五六位教授都開展這方面的研究。

最重要的,關于家庭暴力,現在立法當中也增加了條款,而且警察很明確地做出了規定,遇到家庭暴力報警,必須出警,警察必須及時趕到。像這些方面,警察的幹預還是很有力量的。因爲男人也知道,因爲打老婆被關上幾年不值得,尤其是涉及到刑事處罰。現在很多地方都有這個對女性的人身保護令,有一個限制他們倆的接觸時間,一個冷卻期。

當越來越多的人認爲家暴不能容忍的時候,好的轉變就發生了。

采編:zz

實習:陳恩喜

“我們懂你沉默的掩飾

太過隱晦的呼叫

但是承受痛苦

不是你身爲家庭成員的義務”

0 阅读:4

新世相

簡介: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