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工資增長6%,是不是失業率升高造成的?

安安小小姐姐 2024-04-26 13:32:51

統計機構關于2024年一季度的收入數據爲:人均可支配收入爲1.15萬元,其中人均工資性淨收入爲0.65萬元,同比增長6.8%。

看到一個有很高閱讀量和點贊量的短視頻,對這種現象的解釋,大意是說:2024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可支配工資性收入增長的原因,是失業率升高造成的。

這位創作者的計算方法如下:

假定一個公司原本有10個人,老板月薪10萬,打工人工1萬,合計19萬,人均工資爲1.9萬。

隨著失業率的上升,公司裁員2人(老板肯定不被裁),剩余人工資不變,合計工資17萬,人均工資爲2.1萬。

所以相對于前一個統計周期,裁員後的平均工資,從1.9萬增長到2.1萬,其結果跟統計機構的結果相似。

所以,基于這種計算方法,我們可以理解爲:人均收入的增長,其實是一個數字遊戲,而非真實收入的增長。

這種說法對不對?我們需要搞清楚兩個概論:

一個是數據是如何得到的;二是統計數據的覆蓋範圍(如你所知,在統計領域,不同的統計範圍,通常會得不同的統計結果)。

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其中的工資性收入、經營淨收入、財産淨收入和轉移淨收入等數據,來源于一個龐大的統計工程,名爲住戶調查。

這種統計方法,是數據收集最爲靈活的方法之一,依據人口普查資料、在全國1800多個區縣、抽取16萬戶家庭進行調查統計。

調查統計的內容很多,大多與收入、支出相關,這些數據最後彙總形成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費支出、農村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等民生數據。

本篇所說的人均工資、經營、轉移等收入,便是由全國這16萬戶家庭的數據彙總得到的。

再看第二個問題,人均工資性收入,覆蓋範圍是工作人口、還是包括老人、小孩、失業者在內的所有人口?答案顯然是所有人口,即失業者、小孩也有”被平均“工資。

所以,你可以分辨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跟失業率升高的關系並不是很大,至少在這組數據中,兩者沒有直接的關系。

在統計領域,平均數是使用最多的數據,一般指處在一組數據最中間位置的數據,代表平均水准。

但平均數有一個缺陷,即當最大數與最小數差距過大時(在收入數據中,指富人和窮人收入差距過大),平均數會高于中間位置的數據。

這時,統計學家又發明了一個數,叫分位值,其中使用最多的叫50%分位值,它還有一個名字,叫中位數。

爲了彌補平均數統計的缺陷,自2013年起,統計機構還發布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數數據。

我們整理了2013年以來的各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數及中位數,形成下圖。其中藍色柱狀表示中位數,藍色+綠色柱狀表示平均數。

2013年以來的40多個統計周期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數,均高于中位數。2024年一季度,平均數比中位數高出近2100元,是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新高。

2024年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爲1.15萬元,但中位數收入爲9462元,即全國一季度有一半人的收入,在9462元以下。

將其換算成月薪爲3154元。如果你一家三口,只有一人工作,意味著你每月需要賺到近9500元,才算達到全國平均(一半人)的水准。

如果一家三口有兩人工作,只需要4700元就算達到全國一半人的水准了。

你的收入,達到哪個等級了?

1 阅读:149

安安小小姐姐

簡介:用可視化的方式展示各類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