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戰爭一旦爆發,中國有5個地方可以躲,老百姓必須了解的常識

未央史默事 2024-05-12 10:13:27

前言

核戰爭對于現在來說,只是發生于科幻電影中,然而,隨著現在國際形勢日趨緊張,各國之間的矛盾加劇,核戰爭竟成爲不可能的可能。

一旦核彈投放,爆炸和高溫會在夷平周圍的一切生命,即便有幸存下來的人,也要面臨著饑渴、疾病和野獸等新的威脅。

在這種極端情況下,找到一個庇護所,將是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可以躲的5個地方吧……

核武器的危害

核武器的爆炸威力是驚人的,等同于數十萬噸TNT同時爆炸所釋放的能量。

強大的沖擊波能摧毀城市中的一切建築,就連最堅固的工事在這種力量面前也不堪一擊,而緊隨其後的是令人生畏的高溫,可以將一切生物化爲灰燼。

更可怕的是,核武器攜帶的是放射性物質,爆炸時,這些物質被迸射到空中,遍布整個區域。

放射性塵埃落入土壤、水源,進入食物鏈,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長期破壞。

在爆心區,劇烈的輻射會讓生物在短時間內死亡,即使在相對安全的區域,持續的低劑量輻射也會引發各種疾病,影響基因,禍及子孫後代。

在之後的數十年裏,輻射殘留在那片區域,任何靠近都將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們都知道,當年日本遭遇核彈之後的情況,爲此在提前知道核戰爭開始前,選擇一個好的躲藏地是至關重要的。

防空洞

在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曠日持久讓整個世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

在這片黑暗籠罩的土地上,一種特殊的建築應運而生——防空洞。

最初,防空洞只是一個簡陋的地下掩體,用以躲避炸彈和火力襲擊,但很快,人們就發現它還有更爲重要的作用。

憑借堅固的混凝土結構,防空洞不僅能夠抵禦爆炸帶來的巨大沖擊波,更能有效阻隔核輻射的侵襲。

裏面至少有數米厚的隔離層,能夠將射線屏蔽在外,一旦發生核爆炸,這裏將成爲僅存的庇護所,避風港。

因此,防空洞被賦予了舉足輕重的使命——在核戰爭的陰霾下,維護社會秩序,守護人類文明的最後力量。

時光飛逝,直到今天,隨著核威脅的持續存在,並且有著許多的停車場和商場有建設對應的防空洞。

防空洞的價值依舊不容小觑,在一些地區,它們仍在發揮著應對潛在核危機的重要作用,成爲城市安全的重要一環。

更重要的是,防空洞在心理上爲民衆帶來了安全感,樹立了人們對未來的信心,讓大家放下恐懼,繼續熱愛生活。

地鐵站

地鐵站深埋地下,通常有20米以上的覆土層,這爲它帶來了極佳的抗核能力,即使發生核爆炸,地下空間也能很好地隔離沖擊波和射線。

更重要的是,地鐵站內有數公裏長的隧道系統,可以通過不斷深入地下,遠離爆炸中心,徹底擺脫核輻射的威脅。

除了結構優勢,地鐵站還擁有廣闊的地下空間,容納能力強,以北京地鐵14號線東段爲例,單條隧道就有約6.3米的直徑,每個車站都有上萬平方米的面積。

即便發生核襲擊後大量民衆湧入,地鐵站仍可容納數萬人避難。

更難能可貴的是,地鐵站配備了完善的生存設施,如通風、供電、供水等系統,可以支撐避難群衆的基本生活。

事實上,在一些國家的應急預案中,地鐵站就是規劃的城市防空領地。

不過,選擇地鐵站作爲避難所,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項,首先,要熟悉站內布局,了解各個安全出口的位置,以防萬一發生意外時能及時疏散。

其次,要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避免過度擁擠引發混亂,再次,要合理攜帶必需品,如食物、飲用水、藥品等,確保能夠支撐較長時間的生存。

綜合來看,地鐵站作爲避難所具有諸多優勢:堅固的地下建築結構,能夠有效抵禦核爆和輻射;廣闊的空間容量,可容納大量人員;完善的配套設施,保障基本生活需求;隧道系統可深入地下,遠離核爆中心。

四川盆地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地鐵站和防空洞或許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如果您聽說有這樣一個天然大本營,不僅能隔離核輻射,更能遠離核爆沖擊波的影響,您是否會更加向往?

這裏,就是素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四川盆地,她以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禀賦,成爲世界上最適宜人類居住的避難所之一。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片土地的地形環境,四川盆地東狹西寬,周圍群山環抱,重重疊疊。

正是這複雜多變的地形構造,讓入侵者無處下手,就算發射遠程導彈,精確打擊的難度也是加大了數倍。

即便逃過山脈的遮蔽,在密集的河流網絡面前,武器也將陷入瞎貓撞上了死球的困境。

更讓人向往的,是四川盆地內部的自然條件,這裏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長江、嘉陵江等大江大河彙集于此,孕育了源源不斷的水源。

充足的水資源,爲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天然保障。

或許,您會說,面對核戰爭的狂潮,上述種種優勢又有什麽用呢?那讓我們回顧一下不久前的抗日戰爭吧。

當年,在敵人凶殘的鐵蹄下,國土淪陷,軍民流離,但四川盆地這片土地,卻成功堅持了八年抗戰,創造出了一個龐大的大後方根據地。

川軍不僅在平緩的盆地內部,布置了衆多防禦陣地,更在川陝會戰中,憑借複雜多變的地形條件,狠狠擊潰了日軍的進攻。

由此可見,這片腹地之所以成爲不可或缺的人民磐石,正是因爲它的獨特地理環境。

天然溶洞

當然如果在山峰衆多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第一時間躲進天然的溶洞之中。

首先,洞穴往往遠離目標區域,且結構堅固,能很好地阻隔核爆沖擊波。

由于早已形成數百萬年,內部環境已經非常成熟穩定,洞穴內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非常適合人類長期居住生存。

不過,並非所有洞穴都適合改造成避難所,喀斯特地貌下形成的暗河溶洞,由于體積龐大、結構複雜,無疑成爲了最佳選擇。

著名的雲南石林、貴州黃果樹瀑布等,都坐落于這樣的喀斯特溶洞景觀之中。

一些洞穴深達上百米,寬闊的內部空間足以容納數萬人,僅是其中一兩個洞穴,就相當于一整個巨型地下城了。

不過,要讓洞穴真正成爲避難所,還需要科學的勘測和規劃,首先要對洞穴進行全面檢測,查找潛在的安全隱患,對薄弱部位加以加固處理。

其次,要合理劃分洞穴內的功能區域,設置通風、供水等基礎設施,儲備足夠的食物和生活物資。

最後,要科學規劃人員疏散通道、醫療救助區域等,整體打造成一個真正可以自給自足的人類社區。

從地理分布來看,我國西南地區的喀斯特岩溶發育十分成熟,溶洞資源十分豐富,成爲打造避難所的寶貴天然資源。

比如貴州省,全省喀斯特面積就高達10萬平方公裏,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2%,大大小小的岩溶洞穴,遍布各地,如果利用這些資源,將可以爲全國提供大量洞穴避難所。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地處西南邊陲,周圍群山環繞,宛如一座天然要塞,從地理位置上就令入侵者望而生畏。

再加上整個地區人口稀少,民族分散,缺乏戰略目標和寶貴資源,因此在戰火肆虐時,很少會成爲攻擊重點。

而就算不顧一切對高原發動攻擊,依然難以取得理想效果,當飛機升至高空投放核彈頭時,高海拔的低壓環境會讓核廢物質難以擴散,從而大幅降低殺傷力。

同理,地面部隊攜帶常規武器進犯,也會因爲空氣稀薄而大打折扣。

因此,在核戰爭這種極端情況下,青藏高原反而成爲了一片避難淨土,即便遭受一些輻射,影響也遠不及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區。

更何況,即使敵方瞄准了這裏,在浪費大量資源卻難以取勝的情況下,他們也未必會輕舉妄動。

不過,要在高原上生存並非一蹴而就,首先,較低的含氧量會對人體造成一定影響。

不是長期呆著這裏的人,極易出現頭痛、乏力、失眠等高原反應,因此,儲備充足的醫療物資、掌握應對措施至關重要。

其次,由于高寒氣候和偏遠地理位置的制約,很多日常生活必需品都將面臨短缺,人們不得不依賴自給自足,學習高原生存技能。

比如如何取暖禦寒,如何利用有限資源制作工具,如何狩獵食物等等,這些都將成爲擺在面前的嚴峻考驗。

不過,盡管現階段已知的自然資源貧乏,但青藏高原廣袤無垠的區域仍有大量未被探索的可能。

如果能夠深入腹地,發掘出新的資源,並加以合理利用,或許高原上的生存狀態將徹底改觀。

參考文獻

鎮江熱線——2020-10-02《一旦爆發核戰,普通人該如何自保?專家:記住3個地方可活命》

今報網——2016-11-16《中國第一條地鐵能防原子彈 想坐得有單位介紹信》

0 阅读:4

未央史默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