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戰時韓信雖在劉邦身邊並被拜爲大將但仍不被重用

史海撷英 2024-05-02 17:16:18

在彭城之戰與還定三秦之戰中,韓信都是高級參謀,他都在現場,但只提供謀略,沒有參與指揮,指揮作戰都是劉邦。

在《淮陰侯列傳》中只提到了漢王率軍出陳倉,“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複收兵與漢王會荥陽,複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沒有提到韓信一個字,這可是在韓信的傳記中。在《高祖本紀》中提到了劉邦采用了韓信的計謀,從故道回軍,襲擊雍王章邯:“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複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鹹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沒有任何韓信指揮作戰的記載,從史料的記載來看,韓信就是高級參謀,雖然被劉邦拜爲大將,但劉邦並沒有讓韓信獨自率軍作戰。

劉邦拜韓信爲大將,有人理解爲大將軍,大將與大將軍不是一樣的,漢初沒有大將軍一職,關于韓信拜將,《史記》從頭到尾說的都是大將,而不是大將軍:“王曰:‘吾爲公以爲將。’何曰:‘雖爲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爲大將。’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爲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同樣是《史記》,再來看漢景帝拜窦嬰爲大將軍,明確記載就是大將軍,而不是大將:“孝景三年,吳、楚反。上察宗室諸窦毋如窦嬰賢,乃召嬰。嬰入見,固辭謝病不足任。太後亦慚。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孫甯可讓邪?’乃拜嬰爲大將軍,賜金千斤。”

同樣的道理,漢武帝拜衛青也是大將軍,“諸將皆以兵屬大將軍。”而不是大將,史書用字嚴謹,大將就是大將,大將軍就是大將軍,不可混爲一談。

韓信

劉邦手下的將領,曹參、周勃、樊哙、灌嬰、靳歙、郦商在史書中都有還定三秦的作戰記載,唯獨韓信沒有。說明劉邦此時對于韓信還處于考察期,韓信爲劉邦分析天下形勢與戰略頭頭是道,但行軍打仗不比文職,一次戰役失敗,就可能影響整個大局,如果只是個文職官員,犯一次錯不會有多大的損失,但武將不一樣,劉邦也不知道韓信的水平如何,所以還在考察期。

再來看韓信的傳記:八月,劉邦出兵經過陳倉向東挺進,平定了三秦。漢二年(前205年),兵出函谷關,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韓王、殷王也相繼投降。劉邦又聯合齊王、趙王共同攻擊楚軍。四月,到彭城,漢軍兵敗,潰散而回。韓信又收集潰散的人馬與漢王在荥陽會合,在京縣、索亭之間又摧垮楚軍。因此楚軍始終不能西進。

這是一段前後連貫的話,先說劉邦率軍出陳倉平定了三秦,到第二年,劉邦就率軍東出函谷關收複了魏王、河南王,韓王、殷王,隨後劉邦與這些諸侯王一起率軍到達彭城,之後就是彭城之戰。這說明韓信一直跟隨劉邦在行動,如果這些行動與韓信無關,司馬遷把這些話寫在韓信傳記中就沒有意義,要知道史書都是惜字如金的。

尤其是那句“四月,至彭城”,韓信雖然沒有指揮軍隊,但他是高級參謀,是跟著主將一起行動的,當然在彭城了。

彭城之戰漢軍潰敗後,韓信第一時間收集潰散的軍隊與劉邦在荥陽會合,這句話很重要。

彭城之戰劉邦的失敗是非常迅速的,項羽的騎兵一直追著劉邦打,劉邦是一潰千裏,在逃亡過程中,還多次把自己的一對兒女趕下車,幸虧夏侯嬰救了回來。韓信只有在劉邦的軍隊中,才能迅速收集潰軍。

韓信

“漢王之敗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敗後乃獨得孝惠,六月,立爲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栎陽,諸侯子在關中者皆集栎陽爲衛。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殺。更名廢丘爲槐裏。”如果韓信在廢丘,章邯都沒死,韓信能離開嗎?關中可是劉邦的根據地,此時都沒有完全平定,說明根據地是有隱患的。

劉邦爲打彭城之戰,把在關中作戰的周勃、樊哙、夏侯嬰、曹參、灌嬰等將領全部調走了,史書沒有記載在廢丘圍攻章邯的到底是誰,但肯定不是韓信。

從距離和時間的角度來說,韓信也不可能在廢丘。

彭城(今江蘇徐州)離廢丘(今陝西西安)將近有900公裏,劉邦在彭城兵敗後,一路被楚軍追擊,一直追到荥陽,雙方打了一場京索之戰,才阻止了楚軍的繼續追擊。

就算韓信在廢丘,劉邦也沒有時間通知韓信,並讓韓信迅速趕到荥陽會合,這是不可能完成的。劉邦想要通知韓信,首先得從彭城前線派出使者長途奔襲900多公裏,通知韓信,然後韓信再率軍從廢丘奔襲的500公裏到荥陽,就算一天能跑100公裏,一分鍾時間也不耽誤,也需要14天時間。

楚軍一直在劉邦屁股後面追,與劉邦的距離最多就是一兩天,哪有這麽多時間等韓信趕來?所以韓信不可能在廢丘,只可能跟著劉邦從彭城敗退。《淮陰侯列傳》中一連用了兩個“複”字:“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複收兵與漢王會荥陽,複擊破楚京、索之間。”兩個“複”所表達的內容與前面的彭城漢軍兵敗是相關聯的,說明韓信就是在彭城。

彭城之戰形勢圖

其實不光韓信在彭城,張良和陳平也在彭城,彭城之戰劉邦是總指揮,韓信與張良、陳平一樣都是高級參謀。

最後把劉邦用韓信的思路理一下:劉邦在出漢中之前,的確聽了韓信的謀略,並采用韓信的計謀,但最終擊敗章邯的,卻是趙衍的計謀,韓信在還定三秦之戰中是高級參謀,雖然官職是大將,但劉邦並未用他領兵,多半還是對韓信有些懷疑。

還定三秦成功之後,劉邦繼續東進,平定中原,帶著韓信,一路打到了彭城,相當順利,劉邦只要在彭城擊敗了項羽,天下等于就平定了,也就用不著韓信了。

劉邦非常狡猾,先用韓信的計謀爲自己所用,如果能一舉平定項羽,就不需要給韓信兵權讓他單獨領兵,這是劉邦的用人原則。

“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爲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爲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于上,上拜以爲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蕭何月下追韓信,並向劉邦推薦韓信時,仍然不覺得韓信是人才,蕭何多次要求,劉邦才勉強答應設壇拜將。

從這一經曆來看,以劉邦的識人能力,始終沒有認爲韓信是人才,要麽是韓信沒有表現出人才的能力來,要麽是劉邦對韓信不夠了解,直到劉邦與韓信有過一番交談,劉邦才特別高興,自認爲得到韓信晚。

劉邦

劉邦這個伯樂認識韓信這匹千裏馬是一個曲折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盡管雙方有過交談,但劉邦仍對韓信有疑慮,他需要用韓信的計謀來證明韓信的能力,肯定會有一個考察的過程,還定三秦之戰、彭城之戰就是劉邦考驗韓信的戰役。

下邑畫策時張良誇韓信獨擋一面,可以屬大事,可以讓劉邦拿關東地盤來拉攏他對付項羽,這間接說明下邑畫策前韓信已經有獨擋一面戰績和可以屬大事的事迹。下邑畫策時已經是一名可以和彭越、英布一樣,需要拿出地盤才可以拉攏的獨立諸侯武裝。而不是一名聽命于劉邦,不聽命可以隨時解職的普通下屬。再加上韓信在荥陽是複會漢王,複收兵,複擊破楚軍在京索之間。間接說明荥陽複會漢王前,韓信有初遇漢王,初收兵,初擊破楚軍的事迹。那麽很明顯韓信初遇漢王,初收兵,初擊破楚軍的時間肯定在劉邦兵敗睢水後,下邑畫策前。而地點就在睢水西岸,漢王劉邦的敗退路上。韓信出現在睢水更說明韓信和張良是從韓地沿水路趕往彭城的。 “漢使張良徇韓”,“漢遣韓信略韓地”,“韓王昌不聽,使韓信擊破之”。把這些串聯起來就很明顯了,韓信和張良在韓地打韓王昌時接到漢王伐楚邀約,答應漢王,但爲了清剿韓王昌余孽,以及籌備兵馬、糧草、裝備、船支等事情耽擱了行程,所以沿水路趕往彭城到睢水時剛好遇見在睢水兵敗的漢王劉邦。並救了劉邦,擊退了過河追擊而來的楚軍,並收攏漢王的敗軍陳平、周勃、灌嬰等人。表現出獨當一面,可以屬大事的風範。這才有了張良下邑畫策裏的誇獎。

劉備不會隨隨便便把兵權授于他人,對于韓信他采取的是先采用謀略考察,後讓他獨自率軍作戰的模式,即使如此,劉邦仍然時刻防備韓信,劉邦的核心班底仍然是豐沛集團,比如蕭何、曹參、周勃、夏侯嬰等人。

彭城之戰失敗後,從京索之戰開始,韓信逐漸有了領兵機會。

雖然韓信在彭城,但依然無法估計項羽的戰略戰術,項羽用韓信都無法估計到的戰略戰術徹底地打敗了劉邦,此外,劉邦驕傲輕敵和諸侯聯軍是烏合之衆也是失敗的原因。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