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劇評】《江河之上》:凸顯普法新趨勢開啓普法新篇章

人民法院報 2024-03-25 20:16:19

由中央電視台、最高人民法院等聯合出品的環保司法題材電視劇《江河之上》,當前正在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熱播。

該劇根據現實案例改編,交織展現、還原了非法捕撈、裝修汙染、廢酸毀林、非法采砂、買賣國家保護動物、鄰裏垃圾糾紛等環保相關案件,展現了中國環保司法改革的曲折曆程。

作爲環保司法大劇,其凸顯了普法新趨勢,揭開了普法新篇章。

普法事項

越來越貼近人民群衆

《江河之上》重點關注與環境相關的案件,而環境與人民群衆息息相關。如大氣、濕地、樹木、人工湖、飲用水等。

劇中出現的案例關系到人們的生存環境,可謂近在身邊,有的還涉及資源安全、生態安全。

用危害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的方式來促進經濟發展,無異于涸澤而漁,做法不可取。圍繞人民群衆身邊正反案例來普法,可以起到比較好的效果。

劇中,法官多次前往案發現場進行審判活動,無疑提高了當地人民群衆的法治素養,也增強了觀衆的法治意識。

普法貼近群衆,讓群衆不僅懂法、守法,更要用法。

正如春節檔電影《第二十條》一樣,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正當防衛的情形,通過影視作品來普及法律,在促進法律落地的同時,也可以讓公民更好地用法。

一旦遇到違法問題,公民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和他人甚至是環境。

這也是我們倡導的共治理念,維護好法律、運用好法律,每個公民都有責任。

普法內容越來越專業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和法治社會,普通群衆對法律知識的渴求越來越明顯。

《江河之上》聚焦公益訴訟,對民事公益訴訟、行政公益訴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專家輔助人、巡回法庭、原告資格、依職權取證、自由心證、證明標准、認罪認罰等多重概念,用以案釋法的形式,全盤展現在觀衆面前,信息量巨大。

該劇一開始,由從行政庭、民事庭、刑事庭調來的法官組成縣一級的環境資源法庭,進行環境公益訴訟的試點,以解決此類案件舉證難、立案難、鑒定難等問題。待時機成熟後,又成立了市一級的環境資源法庭。

不僅解決了原告訴訟資格問題,還借助于民事訴訟案件程序規則創新嘗試:

適度限制原告處分權、天然的職權主義、舉證責任的特別區分、環境修複費用的公益性、審執合一的合理性,這使得公益訴訟的範圍更加寬泛、規則更加完備。

該劇除了談及刑法及其修正案、刑事訴訟法等常見的法律外,還涉及了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專門法律的法條普及,讓觀衆更好地理解這些並不常見的法律,普法愈加趨向于專業領域,普法內容更細致化。

普法與現實不斷互動

《江河之上》中普法的內容與現實制度改革的發展時間是相同的,即劇中的做法與現實相互印證,更加豐富了普法內容的延展性。

劇集反映了最新的改革動向,也是人民群衆了解司法改革過程的窗口,不失爲該類型作品的又一大貢獻。

如,劇中檢察公益訴訟的改革在現實中有所體現。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拉開了檢察公益訴訟的序幕。

2015年7月,授權部分省區市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

截至目前,《檢察公益訴訟法(建議稿)》已起草完成。

這些與劇中時間節點較爲吻合。觀衆可以了解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發展與改革的最新動向。

又如,在很多專業領域的公益訴訟,現實中都有具體案例和改革事項對應。

2024年兩會期間,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都提及公益訴訟若幹數據、判例、政策,涉及土地保護公益訴訟、曆史文化遺産保護領域公益訴訟、環境資源領域公益訴訟等等。

尤其是環境資源領域公益訴訟是該劇的重點,形成了劇集與現實的聯動。而事實上,現實中的案例也成了劇集創作豐富的素材。

通過劇中生動的法治案例進行社會宣傳教育,引導各界更多關注公益訴訟等法律制度發展曆程,不僅有助于形成公益保護共識,還能將一些現實中較爲“冷門”的法律制度供觀衆探討,其實也是影視作品內容上的一種創新。

凸顯法律職業群體的精神

與執法溫度

《江河之上》的主角之一是法官,從劇中,我們能體會到法官“一心爲民,公正司法”的職業精神,也能從案件中看到法官執法的溫度,體現法官職業群體的能力與情懷。

法官要做的不是硬搬法條,而是結合具體案件,做出既遵循法律又不外乎人情的判決,如劇中盜伐林木案等案件對被告人的判決就合法合情合理。

劇中其他法律職業群體,如並不常見的食品藥品與環境犯罪偵查支隊警察,爲了真相,探求到底,與環境犯罪作鬥爭,顯示了警察職業群體的品質,執法公信力得以體現。

來源:CCTV電視劇微信公衆號

作者:肖 軍(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學教授 刑偵劇研究中心主任)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