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在位時已經遇上封建王朝的通病,其開元盛世背後已危機四伏

史海撷英 2024-03-24 10:10:49

開元十二年(725年),唐玄宗看著大唐在自己的統治下萬國來朝,攀上巅峰,打算封禅泰山以彰顯自己的功績。

但封禅泰山可不是皇帝想封就封的,根據《史記》記載,想要封禅泰山必須要有足夠的功績,在唐玄宗之前,也就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和唐高宗四位皇帝封禅,這四位皇帝要麽開創大一統的基業,要麽威震四方,的確有資格封禅泰山。

而在唐高宗之前,唐太宗也想封禅,結果被魏征一句話給堵了回去,魏征說了什麽呢?就一句話:“上德滿乎?”可見封禅必須要足夠的功績。所以說唐玄宗自己心裏也沒數,深怕因爲沒有功績而引起後人恥笑,于是詢問禮部侍郎賀知章,賀知章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也是現在文壇領袖,如果他認可的話,那麽掌管天下文筆的士子也不會說什麽的。

賀知章一聽唐玄宗想要封禅,當即表示贊同,在他眼裏,唐玄宗治下文治武功達到巅峰,足夠資格封禅泰山,加上中書令張說也勸唐玄宗封禅,定下了唐玄宗封禅之心。

開元十三年(726年)十月,唐玄宗命張說爲封禅使、賀知章爲封禅外使,帶領文武百官和番邦使者前往泰山封禅,其禮儀沿用了唐高宗的舊制,將泰山神封爲天齊王,而且前去參與的官員只要是三公以下都可以升遷一級,可謂皆大歡喜。

李隆基

說實話,開創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的唐玄宗足夠有資格封禅泰山,大唐的威名也是在唐玄宗時期威播四方的。

但在唐玄宗治理的盛世下早已顯現出陰霾,在封禅泰山後的二十年後,大唐就陷入了天寶危機,最終在天寶十四載(755年)給大唐致命一擊——安史之亂。

而大唐的危機其實早在開元盛世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唐玄宗也明白大唐的危機在哪裏,但他沒有能力解決,只能推動改革來緩解危機,先後重用姚崇、宋璟等人,加上自己的勤政,將大唐推向了巅峰。

但隨著改革陷于泥淖,所有的土地財富都被士紳豪族瓜分完畢後,唐玄宗徹底陷入了困境。

根據《舊唐書・玄宗紀》裏記載,在安史之亂前的天寶十三載(754年),大唐在冊的戶口有981戶,其中只有530戶繳納賦稅,而在冊的5288萬人口中,僅有766萬人繳納賦稅,當然這其中包括了不需要繳納賦稅的小孩、婦女和老人,但剔除他們,也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可以說大唐至少有大半的人口免稅。

而在天寶時期,大唐的人口攀升到新的高峰,遠遠超出了封建時代人口土地承載極限,加上各種士紳豪族隱匿人口不繳納賦稅。

楊钊

一開始,唐玄宗還打算限制一下土地兼並,推出了曆史最爲嚴格的開元限購令,禁止天下土地的買賣,因而得罪了大量豪強,哪怕有禁令,也千方百計想要兼並土地。到了楊國忠主政時期,他徹底放開限購令,這下子再也沒有人阻擋他們兼並土地了,短短幾年,天下一半的百姓就失去了土地,可以說大唐作爲封建王朝,能夠依靠的土地制度徹底崩壞。

當然崩壞的豈止是土地制度?還有大唐立國根基的府兵制和均田制也先後崩壞,讓大唐的統治陷入了深重的危機。

當然府兵制和均田制的崩壞始于武則天時期,武則天爲了打擊門閥士族,重用寒門子弟,濫發爵位以對抗,比如五品爵位,武則天曾經一次性賞賜四萬多人,在唐朝有爵位就可以給地免稅,如此大規模的濫發爵位,導致唐朝均田制快速地崩潰,以至于到了後面都快沒地可分了。

均田制的崩潰又促成了府兵制的崩潰,府兵制的核心就是兵農合一,之所以能夠存在就是以授田爲前提的,平時農民耕作土地,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們自己出征所需要的衣服和口糧都有府兵自己承擔,大幅度減少了國庫對于軍費的開支。如今大量均田被豪門貴族兼並,大量依靠土地生存的唐朝府兵們大量的逃亡,也讓租傭調稅收收不上來,唐玄宗繼位前後一度無稅可征、無兵可調,如果不采取辦法,唐朝就要陷于崩潰。

唐玄宗繼位後采取了一些辦法試圖解決唐朝的統治危機,比如重申均田法令、遷徙流民回籍、招募流民充軍等等,但治標不治本,尤其是招募流民充軍,雖然暫時解決了流民作亂的可能,但卻讓他們逐漸演化爲雇傭兵,朝廷開支逐年增加,至此唐朝從府兵制轉變爲募兵制。

唐朝節度使示意圖

而伴隨募兵制出現的就是後人诟病的節度使制度,唐玄宗之前雖然有節度使,但未形成制度,直到唐玄宗時期才得以確立。

節度使的存在本質上就是一種防務外包的舉措,之前唐朝想要募兵打仗需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但等他們進入戰場後戰事早已結束了,加上唐朝的地緣極其惡劣,必須有強力的軍事威懾,因此唐玄宗命令在邊疆各地設置節度使,並且在當地設置常備兵隨時應對敵人入侵。

當然唐玄宗也擔心節度使尾大不掉的問題,命令每個節度使只能管轄兩萬人的軍隊,而且派出宦官做監軍以制衡,一旦某個節度使真的作亂,還可以從安排臨近的節度使平叛,可以說一開始的節度使制度是非常成功的制度。

但隨著均田制的徹底崩潰,唐朝無力供養邊疆大軍,給了邊疆節度使自行籌款的權力,而爲了方便籌款,又給予節度使人事任免權,這樣一來,節度使有了統兵、調兵、征稅、行政權,權力進一步擴大。

當然唐玄宗此舉本質上就是來分化唐朝內部嚴重的階級矛盾的,本來百姓就對權貴們不滿,朝廷又無法對權貴征稅,想要維持統治必然會加稅于百姓,征兵于百姓,百姓自然又會對朝廷不滿,搞不好會爆發農民起義。如今唐玄宗推出節度使制,讓節度使去征稅、征兵,將百姓對朝廷的矛盾直接轉嫁到節度使身上,算盤打得漂亮極了。

可以說如果沒有節度使制度,唐朝的財政就會徹底崩潰,也無法維持龐大的軍事開支的,對比一下,府兵制下,唐朝的一年軍費不過兩百萬貫,而後世宋朝完全采取募兵制,一年的軍費高達四千八百萬貫,差距驚人。

而唐朝周圍都是虎狼群視,又不可能降低軍事防衛的,比如重要的安西都護府,安西都護府的存在就是維持長安的貿易樞紐的,一旦失去安西,長安必然會衰弱,而長安又是關中的核心,也是唐朝統治的基本盤,必然不能失去。

可惜世事難料,本來轉嫁矛盾的節度使雖然避免了農民起義,但卻促成了節度使的叛亂,安祿山之所以敢叛亂,除了謀劃多年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利用了河北士民對唐朝多年的不滿以及開元之後頻繁的社會矛盾。

唐朝傳承北周的關隴貴族,北周和北齊不對付,自然對北齊的核心之地河北存有敵意,從北周到隋唐,一直對河北士民打壓。尤其是處死窦建德,本來窦建德已經投降了,但李淵看到窦建德在河北有著很大的民心,依舊下令處死他,也讓歸附的河北再度叛亂,雖然很快被平定,但唐朝和河北士民始終離心離德,即便沒有安祿山,河北士民遲早也會反叛。

安祿山就是利用這些矛盾爲自己的叛亂提供了大量的兵力,別看安史之亂是一次軍事上的叛亂,可內核依舊是朝廷和百姓之間的階級矛盾,只是恰好被安祿山利用罷了,而且安史之亂中叛軍勢力的大部分都是無地漢人和經濟破産的普通百姓。

而唐玄宗之所以能夠在矛盾叢生的唐朝治理出開元盛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開元前期有著高效的行政管理,而解決這些矛盾辦法必然不會向自己的根基關隴貴族開刀,那只能對外征戰了。

唐玄宗時期對外征戰頻繁,就是爲了轉移矛盾,然後通過獲勝後的戰爭紅利來轉移矛盾所造成的代價。而且唐玄宗本人強勢,利用自己的強人手段硬生生地壓制了幾十年,這才維持了開元盛世,從這一點來看,唐玄宗的能力是足夠優秀的,畢竟能維持一個財稅、土地和軍事制度都崩潰的世界性大帝國繁榮幾十年,能不厲害嗎?

到了開寶年間,唐玄宗對內改革徹底推行不下去了,對外征戰也已經達到了極限,唐朝內部的矛盾也越來越多,他也無從下手,因而選擇順其自然,他認爲以自己幾十年的天子威望,這些節度使藩鎮必然不會叛亂,自己也會維持帝國的繁榮,直到壽終正寢,至于自己駕崩後唐朝如何,那就交給自己兒子去處理,自己在史書留下威名即可,但沒想到居然“漁陽鼙鼓動地來”,這是唐玄宗始料不及的。至于楊貴妃誤國,純屬替當權者承擔責任罷了!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