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河南交公糧紀實,如果恢複交公糧你還會種地嗎

漯河映象 2024-05-03 14:14:14

五一過後,一年一度的收小麥即將開始,麥田的小麥按捺不住興奮,在風吹的慫恿下等待成熟,屆時,異鄉務工的農民、收麥的收割機、拖拉機、各種三輪車等又將在田野中閃現,收麥“大戰”使農村成爲不一樣的風景。

對于1990後與2000後出生的人可能不知道,曾經有好一段時間,收麥後是要交公糧的,就是所謂的農業稅,至于這農業稅是什麽開始的,有人說是從1955年開始的,那時候國家剛建國不久,國家底子弱,一邊要發展工業,一邊要發展國防相關,交公糧的目的就是支援國家建設。

在2005年12月29日,廢止了《農業稅條例》的決定,2006年開始從此告別了交公糧的時代,真正意義上成爲了農民種地爲私有的規定。那麽,曾經的交公糧又是怎樣的場景呢?

90年代之前,在河南地區,交公糧比例在30%~40%之前,也就是說每畝地要交收成的30%~50%,如果按照現在的收成相比也沒多少,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小麥畝産400~500斤,如果按50%的農業稅,那麽每畝要交小麥收貨的一半,以至于最後家庭口糧不夠,借助于玉米面和高粱面來食用,更何況那時候農村人口衆多,對于糧食的需求更是很嚴峻。

很早以前,和朋友討論交公糧的事,朋友說一九五幾年的時候,那個窮啊,摳下的鼻子都舍不得扔給吃了。

雖然這說的有些誇張,但當時糧食缺乏的程度是非常嚴峻的,特別是發生大旱、水澇等的自然災害,對于農民來說更是一種生存的挑戰。

作爲一個80後出生的我,在記憶中更是記憶猶新,糧食不夠吃是肯定的,小時候在田地裏挖過野菜,還在鎮上撿過廢品賣,當然,更深的是交公糧的場景。

在那時候,糧食全部打工後,首先就是叫公糧,由于麥收比較集中,自然交公糧也是比較集中的,不少人晚上排隊來交,有開著拖拉機的,有開著三輪車的,有趕著牛車的,有拉著架子車的等等,只要能夠運輸的車幾乎都可以在此時看見。由于交公糧的多,有的自帶水和口糧在那等著,困了便直接倚在裝麥子的袋子上睡了。

到如今想想,取消農業稅交公糧到現在將近18年,農村人不再爲糧食的食用上發愁,而形成的對比是,現在不少農村人不願意種地了,至于原因有三點,一是物價上漲,種地所投入的人力、財力與收獲不成正比;二是曾經會種地的老農民年齡大,體力上已不允許高強度勞動;三是年輕人不會種地,也不想種地,在上面的三種原因之下,現在農村的土地出現了要麽轉租,要麽被承包,還有一種群體是無奈種地,他們沒有額外的收入來源,唯有以種地實現多些經濟收入的支撐。

在如今的社會條件下, 有些專家聲稱建議恢複農業稅,如果說曾經的交農業稅是爲了支援國家建設,這個是無可厚非的,畢竟有國才家,而再次恢複農業稅,就是對無權無財的老農民的流氓行爲,這不僅不是社會主義進步,更是社會主義倒退,當然,相信恢複農業稅交公糧也是不可能的,只不過一些專家的無知與偏見而已。

時到今天,每每聽到“青黃不接”這個詞,便很自然的想到過去交公糧的那個時代,因爲這個詞是上小學記憶的,很多人不知道過去交公糧或交公糧後的體驗,更很少通過網上知道交公糧的情景,那麽本篇文章就爲您分享下,願未來的日子裏,懂者憶苦思甜,珍重未來。

0 阅读:21

漯河映象

簡介:傳遞生活正能量,分享社會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