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寫作業,你是在幫忙,還是在添亂?

教育思享 2024-05-16 00:14:42

在夕陽的余晖灑滿天際的時刻,吳女士踏著疲憊的步伐回到了家中。

繁忙的工作使她心力交瘁,然而,家的港灣並未能即刻帶給她所期望的片刻甯靜。推開家門的那一刻,她的視線落在了書房裏,只見女兒正坐在書桌前,小小的眉頭緊蹙著,面對眼前堆積如小山的作業本,仿佛整個世界都壓在了她那稚嫩的肩膀上。

看著女兒沉重地握著手中的鉛筆,吳女士的心也跟著沉重了起來。那支鉛筆,在女兒的手中中,似乎比任何一本書都要沉重,它不只是書寫的工具,更像是承載著孩子無盡煩惱與壓力的沉重負擔。

吳女士在門口靜靜地站了一會兒,然後輕輕脫下外套,細心地挂在衣架上。她調整了一下自己的表情,盡量讓自己看起來溫暖而親切。她緩緩地走向女兒,語氣盡量柔和地問:“寶貝,今天的作業看起來很多啊,你看起來很累的樣子。要不要媽媽和你一起做,兩個人一起努力,或許能更快地完成呢?”

女兒擡起頭,清澈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與焦慮。她輕輕地歎了口氣,有些無力地說:

“媽媽,我真的好累,感覺作業好像永遠都做不完一樣。”

01

這樣的場景,在許多家庭中或許並不罕見。

忙碌了一天的家長們回到家中,往往還需要陪伴孩子完成作業。這不僅是孩子學習的過程,也是家長們的一場“修行”。如何陪伴,卻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盧雨校長曾指出,對于小學低年段的孩子來說,家長的陪伴是至關重要的。但這種陪伴並非簡單的監督或指責,而是一種引導和幫助,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掌握知識,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如果家長過于關注作業的正確性,反而可能打亂孩子的思路,甚至讓孩子産生依賴和抵觸心理。

想象一下,如果家長在孩子寫作業時不斷地指出錯誤,要求孩子反複修改,這不僅會讓孩子感到煩躁和挫敗,還可能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和自信心。相反,如果家長能夠關注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引導他們合理安排時間,先完成瑣事再專心寫作業,或許效果會截然不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家長不應因爲孩子作業完成得快就額外布置更多作業。

這樣做不僅會讓孩子感到厭煩和壓力倍增,還可能破壞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相反地,當孩子高效地完成作業時,家長可以適當給予獎勵和鼓勵,讓孩子有時間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樣不僅能讓孩子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還能激發他們對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02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許多家長都會面臨著陪伴孩子寫作業的挑戰。

這其中的矛盾和沖突,似乎總是難以避免。但是家長們的陪伴方式,往往決定著陪伴的質量。想象一下,如果家長在陪伴時,總是以監督和催促爲主,孩子的內心很容易築起一道抵觸的牆。

畢竟,誰願意在緊張和壓力下學習呢?

但換個方式,如果家長的陪伴,能像春風拂面,像朋友間的互相鼓勵,那麽孩子自然會更願意接受,甚至從中汲取到前行的動力。

黃英民醫生,曾與網友分享了他與女兒的溫馨故事。

每天放學後,女兒總是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視,沉浸在動畫片的世界裏。每當這時,黃醫生的妻子總會責備女兒:“一回家就看電視,作業都不寫!”

但黃醫生選擇了另一種方法。他會坐到女兒身邊,和她一起看那些有趣的動畫片,分享彼此的歡笑。之後,他會與女兒一同坐下,耐心地輔導她完成作業。

這樣的陪伴,沒有指責,沒有壓力,只有父女之間深厚的情感交流和互相理解。

事實上,黃醫生強調,家庭教育中,真正重要的不是教育內容,而是親子關系。他提出了幾個引人注目的“不等式”:關系,遠比單純的教育來得重要;教育的形式,比內容更能觸動孩子的心靈;以情感去打動,遠比單純的邏輯和理論更能深入孩子的心。

03

所以說,當家長陪伴孩子學習時,真正應該關注的,不是孩子是否得出了正確答案,而是他們是否在學習中找到了樂趣,是否真正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

通過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例子,孩子們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學習的魅力,從而點燃內心對知識的渴望。

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對知識好奇的心,但這顆心需要家長們細心地呵護。

孩子的內驅力,來源于他們對事物的濃厚興趣、自我探索的欲望,以及那份與生俱來的情感力量。作爲家長,我們應該在陪伴的過程中,努力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而不是僅僅關注他們的分數和排名。

前文中的吳女士,曾經也是衆多迷茫的家長之一,她總是密切關注著女兒的每一個動作,生怕她分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吳女士逐漸明白,真正的陪伴,不是爲了監督,而是爲了引導。她開始爲女兒創造一個甯靜的學習環境,與她一同制定作業計劃,鼓勵她按照自己的節奏前進。

漸漸地,女兒變得更加有條理,她的專注力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所以,家長們,在陪伴孩子寫作業時,請記住:習慣,遠比對錯來得重要。

我們在孩子面前,應該試著做一個知心的朋友,而不是一個嚴厲的監工,才能讓孩子在學習中找到真正的樂趣,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成爲真正熱愛學習的人。

0 阅读:64

教育思享

簡介: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