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長壽古鎮——“三倒拐”遊記

京都聞道閣 2024-04-22 12:14:50

文丨吳剛

重慶長壽舊城區長江邊上,有一片明清街市建築群,那裏就是當地人俗稱的“三倒拐”,它與上海市靜安區陝西北路曆史文化名街、江蘇省泰興市黃橋老街等15條街道齊名,是迄今爲止重慶唯一一個被認定的中國曆史文化名街。

歲月輕輕滑過指尖,到重慶長壽“三倒拐”遊玩的事兒,彈指一揮間,一晃就過去數年時間了,漸漸彌散在如沙漏般的光陰裏面,但對于我這個喜歡旅遊觀賞風景並酷愛寫作的人來說,卻永不凋零,刻骨銘心。這幾天閑暇之余,我把到重慶長壽“三倒拐”遊玩的事兒,寫出來,與大家共享。

——題記

人們常說:“爬三倒拐通身汗,下三倒拐腳打顫。”這句話比較形象地道出了重慶長壽古街“三倒拐”的地勢形態和艱難之行。“三倒拐”古色古香,名不虛傳。壬寅虎年的一天周末,我和老婆從青島出發,乘坐飛機趕至重慶參加完內侄女兒的婚宴後,在內兄六哥的陪伴下,慕名到“三倒拐”遊玩了整整一天。單說爬三倒拐,下三倒拐就把我們三人累得大汗淋漓,精疲力盡。

星期六清早,我們相約去了重慶北站,買了三張9點47分到長壽的動車票就進了站。24分鍾後,動車到了長壽北站。感覺比去市區還方便快捷。

嶽父嶽母是重慶人,育有五子三女,常聽他們講,長壽,曆史悠久,山勢秀美,曆史文化淵源流長,留下了諸多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迹。

我和老婆,在內兄六哥 的引導下,坐大衆牌私家小車,在長壽大街小巷穿行。給我們的印象是,長壽城區好似濃縮版的重慶主城區,房屋依山傍水而建,也呈上下半城之勢。上半城爲內城,狀如展翅的鳳,故稱鳳城。鳳城最早有四道城門與城牆圍築。下半城爲老城區河街,連接上下半城的通道爲“三倒拐”老街,上世紀60年代初又緊挨老街建了纜車站,以方便居民上下往返。

老城門洞就位于鳳城區望江路的臨江一側,在觀景台憑欄而望,恍若有重慶老朝天門的風貌。

緊挨著觀景台的是複建的城樓,城樓下就是古城門。

走下門洞石梯回頭再看,眼前出現有年代感的古城牆。這就是長壽曆史上的“西岩觀城門洞”。

西岩觀城門洞,明代城門,清代重建,拱卷式城門,這是長壽城區僅存的老城門。

重慶長壽給人的感覺別樣的美,給異鄉的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內兄六哥對長壽了如指掌,他向我們介紹說:長壽原名樂溫,明代洪武年間改爲長壽縣,因土地肥沃,物産豐富,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百歲老人尤多因而得名長壽。縣址在今鳳城街道河街,瀕臨長江。河街是長壽縣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2001年撤縣設區。有秦代女實業家巴寡婦清、宋代理學大家谯定、現代武俠小說開山鼻祖李壽民等名人。境內長壽湖、長壽古鎮、長壽菩提山均獲評國家AAAA級景區,同時入選重慶十大旅遊度假區。

長壽區處重慶同城化發展先行區,長壽城區位于重慶主城以東沿江下遊,緊依兩江新區,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和重慶北站60公裏,萬噸級船隊常年可通江達海,渝懷、渝利、渝萬鐵路和渝宜、長涪、三環高速交織交彙,是重慶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

重慶長壽的三倒拐老街,古人從落差近200米的鳳山山壁上,一點一點將它開鑿出 “三拐六段”的獨特風貌。其中3個180°的急轉彎,也就是“三倒拐”的由來。

如果要尋覓一座城的記憶,那麽老街一定就藏著它的脈絡。“三倒拐”是老街很精致的一部分。

我和老婆饒有興趣的聽著內兄六哥的介紹,不知不覺中我們就到了“三倒拐”。

有著“中國曆史文化名街”15強美譽的“三倒拐”古街,面朝長江,依山而建,江水共長天一色,沿途古迹和傳說甚多。古街巴渝市井文化、民俗文化、鄉土宗教文化、碼頭文化、三峽文化交相輝映,以曆史場景演變爲主線,風貌質樸。是目前三峽庫區保留最爲完整的明清街市建築,建築均爲典型巴渝特色的竹木夾壁結構,因地制宜,煞是壯觀。

坐落在重慶長壽區西南部,位居長壽區城中心半坡之間,是明清兩代建成的一條由長江岸邊至長壽城內的石板小道,全長2.5公裏,依山而築,由三千多級石梯拾級而上,整條古街蜿蜒曲折,要轉三個急彎,是河街至城內人行的必經之路,也是連續接新城和老城的重要通道, 默默留下了時光的足迹,人們習慣稱其爲"三倒拐”。老街的下半段,還有一整片怒放的三角梅爬滿屋頂,給安靜的老街,增添了些許生機。

在抗戰時期,三倒拐是長壽最繁華的地段,民族工業發達,有面粉廠、鹽、茶等店鋪100余家,爲重慶提供了大量的糧食、蔬菜、肉類等後勤保障物資,爲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都做出一定的貢獻。三倒拐中部原有一座武廟,抗戰時期曾作爲國民政府第十一陸軍醫院,專門接收在前線負傷的軍人,許多從前線下來的傷員治好傷後就在三倒拐定居,至今仍有人健在。三倒拐已成爲市民休閑健身的去處,居住人口逾千人。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縣人民政府將建築全部收歸國有,由房管部門管理,由城鎮居民居住。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三倒拐手工一條街非常發達,很多人以此爲生。從山下到山頂,有酒館、卷煙廠、布鞋廠、老相館、川劇院等等。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開展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首次對三倒拐進行了調查,並加以保護,禁止拆除,禁止非法改造。

2001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長壽撤縣設區。之後,長壽區政府對三倒拐做出旅遊開發規劃,對這條老街的道路和房屋進行了局部的修複改建,安裝了路燈和垃圾箱等。

2006年,長壽區建委委托重慶大學進行三倒拐保護更新設計,得到長壽區政府的支持。三倒拐的保護納入了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

三倒拐的建築年代爲清代至民國時期,所有建築以穿鬥結構爲主,輔以擡梁結構,小青瓦屋面,屋頂是懸山式和歇山式相結合,古樸典雅。這些建築約20%的戶型需要改造,其它都保護完好,具有極高的文物研究意義和開發價值。長壽區文廣新局局長劉德奉認爲,三倒拐是長壽曆史的縮影,反映了長壽數百年的興衰。據統計,三倒拐的古建築有64棟超過20000平方米,都是清代至民國建築。從曆史價值來看,三倒拐始建于明朝,清代改擴建,至民國時期興建上半部分。三倒拐留下了長壽民族手工業的發展曆程,見證了長壽民主運動的興起,記錄了長壽抗戰時期的貢獻,是研究長壽近代史的重要實物證據。

長壽之火,在于它有魔幻夢境中的城貌。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外有山,城中有城。層層疊疊,號稱立體之城。內兄六哥津津樂道地給我們講說長壽的風景風貌以及風土人情、城市的特色,讓我和老婆聽得如癡如醉。

外地人到長壽,觀其小山城之美。特別是喜歡坐纜車、逛河街、遊菩提古鎮、鑽西岩觀城門洞、觀古城牆、到千年古刹定慧寺燒香拜佛、到長壽湖釣魚、吃魚宴等。我們三人卻特愛逛“三倒拐”,如果說重慶得山之絕妙,才能顯城之獨韻。山城重慶“城在山中建,水在城中穿”的山水格局,爲各老街定下了山城獨有的格調。那麽,長壽的的城市“三倒拐”老街,是最具山城韻味的那條街。“三倒拐”是小山城中遺存的原味靜谧老街,令我們流漣往返。

三倒拐所有建築以穿鬥結構爲主,輔以擡梁結構,多爲明清四合院的形式,小青瓦屋面,屋頂是懸山式和歇山式相結合,古樸典雅。

到三倒拐旅遊,最值得看的就是當地的明清至民國的建築。沿著古老的青石板拾級而下,整條老街顯得特別靜谧,坐在門口乘涼的老人,輕搖著蒲扇、坐在自己門口繡十字繡的姑娘,正趕著手中的活兒、不時從巷子裏竄出的孩子舉著吹泡泡的瓶子吹起一串串泡泡,在陽光下飛舞著……甯靜、安逸,是老街給人的直觀印象。也正因如此,有些老年人一直守著住了幾代人的老房子不願搬離。

三倒拐整個建築群依山而就,順著山勢蜿蜒,三倒拐依山就勢,因地制宜,從一條青石鋪就的街道,連接著鳳城與河街,兩邊的建築順著青石街道依次布局,高低不平,井然有序。站在高處,你可以見到一片片青瓦房鱗次栉比。在蜿蜒曲折中,你可以體驗到走“之”字之道的愉悅。

三倒拐 臨街建築裏交錯的通道,通道裏藏著別有洞天的小四合院,四合院內設有小天井,上廳明間用台梁結構,上廳與左右廂房之間有三到五步踏道,上廳的斜撐多采用镂空裝飾,再配以傳神的雕梁畫棟、樓閣窗棂,極富情趣。層疊青瓦被房前屋後的大樹所掩映,出于塵世又隱于城市。它就靜靜地存在著,溫暖而美好。

三倒拐街面鋪青石,平整規範,各個建築的镂空裝飾、雕梁畫棟,都很有藝術性。窗格幾何紋、饕餮紋、獸形紋、花卉紋等生動誇張,極富情趣,可供喜歡藝術的遊客前往參觀。

我們三人漫步走在透出年代的滄桑、鋪滿青石板的三倒拐街的路上,從下到上慢慢地“爬”,還時不時地駐足回望,靜靜地感受這條明清老街的變遷,從內心深處發出感歎,三倒拐老街真是呈一步一景滄桑古樸之美啊!

爬一爬三倒拐三千級石梯,相當于減肥了。不僅鍛煉了身體,而且還飽了眼福。可以欣賞到江南民居四合院,推豆花的缺角老石磨;可在石壘堡坎上尋找歲月流痕或者石夾縫裏長出來的桑葚,在二級保護古樹下歇口氣,順采一棵小黃角樹回去種在花盆裏。遊三倒拐,從南城門進入,一直往河街方向下行,你會感到很輕松,雖然街道曲折,石板路不平坦,但是你會感到三倒拐的峻奇和幽靜。遊三倒拐當數由河街而上,才算真正體會了三倒拐的艱難。

從河街的已經破敗不堪的老電影院入口拾級而上,拐上和平街的那二十級石階很陡,也很蒼老,古今的腳印還在,仿佛有時間深處的足音與我們相接;不知不覺中就到了和平街,這裏四合院多,還保持原來的風貌。至五香門。一石板路旁逸去著名的八角井;一支往武廟(原長壽一中)和三洞溝峽谷。在五香門還不能歇氣,因爲已經可以望見那棵二級保護古樹了。此時已經微汗,到了古樹下,才算爬上第一拐,可在古樹下納涼歇氣,歇氣夠了,養足了精神,就得一鼓作氣爬完最後兩道拐。最後兩道拐的房屋結構與前一樣,所不同的是多了些穿逗吊腳樓,一眼望見那房子就吊在半空,粘貼在絕壁上。當你終于爬完三倒拐,帶著一身大汗和喜悅,立于南城門回望,江南盡收眼底,白塔亭亭玉立于長江邊上;而三倒拐則像一條烏龍,盤旋于山際,龍頭伸入長江象蛟龍入海的定格。

經過文博專家實地察看,斷定和平街的建築早于三倒拐,大多是明清建築,其中的四合院及穿逗結構的古建很有特色,保存了許多雕梁畫柱、镂空裝飾民間工藝範本。三倒拐則建于清晚期,多數是民國建築。建國後又遭屢次毀壞和屢次修繕,致使長壽這明清古建築一條街羼雜了些許現代的磚瓦和意韻,多了份“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聯想。自然,如此多的古建築群在長壽絕無僅有,就是在重慶市內也十分罕見。而在三倒拐周遭,左邊文廟右邊武廟,傍三洞溝森林公園,倚西岩觀瀑布,順連龍石梁、定慧寺及白塔等景觀,與江南巴寡婦·清懷清台遙望,自成文物景觀群,何其龐大,自是巴渝第一了。

如今的“三倒拐”已經沒有了昔日的繁榮,但卻是這座小山城得以保存下來的唯一較完整的一條步行街,它是這座城市文明衍進的見證和獨特的景觀,曆經歲月的洗禮,更加風韻猶存、引人入勝。

“三倒拐”一日遊令人終生難忘,三千多級石梯拾級而上,更是令我心驚膽戰。至今想起來,我還會直冒冷汗呢,嘻嘻!

☆ 作者簡介:吳剛,曾用名吳緒承,湖北監利人,研究生學曆,自由撰稿人。曾任海軍航空兵某師政治部宣傳科副科長、海軍北海艦隊航空兵政治部宣傳處副處長、海軍航空兵某高炮團代政委、海軍北海艦隊航空兵後勤部正團職政治處主任等職,海軍上校軍銜;現爲公安二級高級警長,三級警監警銜。閑暇時喜歡寫一些通訊,散文,詩歌,隨感;數10年來,有3000余篇作品散見于軍內外報刊雜志、廣播電台及微信公衆號,其中有百余篇榮獲軍內外新聞獎、優秀征文獎。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