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産——頤和園

搬磚泱夏 2024-03-13 21:07:57

【遺産名片】

中文名稱:頤和園

英文名稱:Summer Palace

入世時間:1998.11

所屬類別:文化遺産

所在省區:北京市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語:

北京頤和園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戰火中嚴重損毀。1888年,慈禧太後命人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結。其亭台、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爲一體,堪稱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傑作。

配圖來源于網絡

[全景素描]

頤和園位于北京西郊,擁山抱水、氣象萬千,堪稱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典範,也是北京清朝皇家園林“三山五園”中唯一保存完整的一處。(注:“三山五園”中的“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萬壽山。“五園”是指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萬壽山的清漪園以及圓明園和暢春園。清漪園爲頤和園的前身,是“三山五園”中最後落成的一處皇家園林。)

乾隆年間,乾隆皇帝爲了慶祝他母親60歲壽辰而建清漪園,還將當地的名山甕山改名爲萬壽山,將甕山前的小湖甕山泊改名昆明湖。鹹豐年間,清漪園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同遭毀壞。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五萬兩,經過十年的時間修複成功,改名爲“頤和園”。1900 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洗劫。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後,再次動用巨款修複此園。

頤和園規模宏大,總面積達290萬平方米,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占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慈禧三番五次修複此園的目的,是爲了“歸政”以後在此頤養天年。這片名爲“萬壽”的寶地自然成爲她的首選。從1903年起,慈禧大部分時間都在這裏度過。由于慈禧經常要在園內接見臣僚,處理朝政大事,爲此在園林區的前部專門建置了一個宮殿區和居住區,建有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3000多間。因此,頤和園是一個兼具“宮”“苑”雙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園林。

[奇境珍藏]

頤和園共分三個大區:

一、勤政區:以東宮門內的仁壽殿爲中心,包括西側配殿和仁壽門外的南北九卿房。慈禧後半生的大部分時間就在此處理政務。

二、居住區:在勤政區的西邊,以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三大庭園爲主,用曲折迂回的遊廊溝通各大庭院,具有園林的風格。慈禧生前居住于此。

三、遊覽區:是全園的主體部分,也是全園精華所在,各種建築主要分布在萬壽山上昆明湖的四周,向北通過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到山頂的智慧海,層層上升,構成了以琉璃瓦覆蓋的前山主體建築群。

重點推薦:仁壽殿、玉瀾堂、昆明湖和十七孔橋、佛香閣、智慧海、頤和園長廊

仁壽殿

仁壽殿原名勤政殿,光緒年間改爲今名,意爲施仁政者長壽。仁壽殿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在頤和園坐朝聽政、召見臣屬的正殿。兩側配殿是群臣等候上朝的地方。殿前庭院綠樹濃蔭,配以假山曲徑,並有古銅寶鼎和龍鳳麒麟。1898年,光緒皇帝曾在仁壽殿召見維新派領袖康有爲,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自光緒十四年之後,慈禧加強了自己的執政權力,政治中心由紫禁城逐漸移至頤和園,仁壽殿似乎成了實際上的“金銮殿”。大殿中,陳設一如當年原樣,殿中用紫檀木雕刻的地平床上陳放著象征封建皇權的九龍寶座。後面的屏風亦爲紫檀木所制,頂部雕刻金色鬧龍九條,中間玻璃框上刻畫226個不同寫法的“壽”字。

玉瀾堂

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南,臨湖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築。正殿玉瀾堂坐北朝南,東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三個殿原先均有後門,東殿可到仁壽殿,西殿可到湖畔碼頭,正殿後門直對宜芸館。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曾把光緒囚禁于玉瀾堂,東、西、北三面通道均用磚牆阻隔,正南有慈禧所派的親信太監在值房日夜監視。當時爲防止光緒與外界接觸,曾砌了多道牆壁,如今仍能見到些許痕迹。

昆明湖和十七孔橋

昆明湖是頤和園靈氣所在,也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之一。昆明湖總面積有200多萬平方米,比北京市內的五個北海還要大。根據水域的分割狀況,昆明湖分爲大湖、西湖和後湖三個部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昆明湖水域廣闊,景色秀麗。每年夏秋季節,大量遊人紛紛而至,在昆明湖上泛舟消暑。西望有玉峰寶塔立于青山之上,北看有佛香高閣處于翠柏之間。橋、島、殿、閣倒映水中,充滿詩情畫意,使人興味盎然。

十七孔橋是一座長150米的17孔聯拱大石橋,飛架于南湖島和廓如亭之間,乾隆時仿著名的盧溝橋所建。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44只,兩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形象十分生動。據說,之所以建成十七孔橋,是因爲橋正中的大孔,從橋兩端數來正好是“九”數,而“九”稱爲極陽數,是過去封建帝王最喜歡的吉利數字。

佛香閣

佛香閣坐落于萬壽山前山中部的山腰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築,爲原清漪園內的建築。佛香閣高41米,依山而建,氣勢宏大。傳說乾隆在修造清漪園時,原准備在此處建一座九層寶塔。當建到第八層時,乾隆下旨將已建好的八層拆掉,重新建造了一座八方閣,即佛香閣。當年的佛香閣猶如巨擘,將當時“三山五園”的美景提攜于周圍,使之成爲一個大型皇家園林風景區。

原閣于1860年毀于英法聯軍之手,如今的佛香閣是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建,1894年工。佛香閣內供接引佛,慈禧每月朔望在此燒香禮佛。

智慧海

智慧海並非海,也不是湖,而是一座宗教建築,雄踞于萬壽山之巅。 “智慧海” 之名的本意是頌揚佛的智慧浩如大海。該殿興建于乾隆年間,因不用梁柱承重,全部由琉璃磚、石料拱券砌成,故俗稱“無梁殿”。過去殿內設有佛龛,全部被英、法聯軍燒毀。殿外牆壁上飾有琉璃佛像1008尊,其中亦有許多被毀。殿前的琉璃牌坊,居高臨險,異常壯美。牌坊的兩面額和無梁殿的前後額,均是三個字的題額,連起來正是佛家的偈語:“衆香界,祗樹林,智慧海,吉祥雲。”

頤和園長廊

長廊是頤和園中匠心獨運的一大手筆,代表了中國園林建築的高超水平。頤和園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是中國廊建築中最大、最長、最負盛名的遊廊,也是世界第一長廊,1992年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收錄在卷。

頤和園長廊中間建有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瀾”、“秋水”、 “清遙”四座八角沖檐的亭子。長廊東西兩邊南向各有伸向湖岸的一段短廊,銜接著對鷗舫和魚藻軒兩座臨水建築。西部北面又有一段短廊,接著一座八面三層的建築,山色湖光共聚一樓。這條彩帶般的長廊,把萬壽山前分散的景點建築連綴在了一起。遊人可沿途穿花透樹,看山賞水,美不勝收。

【史海鈎沉】

頤和園滄桑史

1750年,乾隆下旨興建清漪園,曆時15年竣工,成爲頤和園的前身。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入侵北京後放火焚燒了圓明園乃至萬壽山、玉泉山和香山的宮殿,清漪園至此終被焚毀。光緒十一年(1886年),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爲大力修複清漪園做好准備。1888年,慈禧太後假托光緒皇帝的名義頒發上谕,宣稱爲太後“頤養沖和”而修複清漪園,並將清漪園改名爲頤和園。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在頤和園大肆劫掠,使頤和園遭到嚴重破壞。1901年,慈禧太後從西安逃難回京,撥巨款重修頤和園,但是因爲國庫匮乏而只修了前山的部分地帶。1911年發生辛亥革命後,作爲優待皇室的條件,此園依然歸清王室所有。1924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離開北京,頤和園被辟爲公園。

來源:《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産》(劉永升 主編)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