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屏的暴躁父親,也曾是個叛逆青年

新周刊 2024-05-11 17:50:56

在《我的阿勒泰》的初版劇本裏,“蘇力坦”這個集獵人精神與大家長作風于一身的角色,有著一個哈薩克族人常見的名字——賽力克,意思是“夥伴”。後來,在阿力木江的建議下,這個角色的名字最終被改爲“蘇力坦”,在哈薩克語中是“統帥”“將軍”的意思。在他看來,這更符合這位父親的形象定位:一個將軍不僅不會摘下自己的佩刀,還會堅守著最後的陣地。當然,“將軍”也不得不接受,自己可能會成爲留在這塊“陣地”上的最後一人。

作者 | 阿肉

編輯 | 晏非

題圖 | 《#我的阿勒泰#》

時隔20年回到阿勒泰,阿力木江·吐爾斯拜克的感受是:變化很大。

2004年,22歲的阿力木江出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美麗家園》。當時,他們在阿勒泰的白哈巴村、那仁草原和布爾津縣多個地區進行拍攝,和他這次參與拍攝《我的阿勒泰》幾乎重合。但20年的時間過去,阿勒泰的變化還是讓他驚訝——牧民們居住的木屋變成了新宅,道路也變得更加寬敞平整。

在阿力木江的自我評價中,自己是個有點守舊的人,正如他在《我的阿勒泰》中飾演的牧民蘇力坦一樣,他對一些哈薩克族的傳統有著自己的堅守。他不得不承認新變化帶來的好處:這幾年新疆旅遊的興起、商業化的變革,確實讓當地人的生活有了改善。但同時,他內心也或多或少地感覺“說不出來,好像有什麽東西不一樣了”。

出走草原的哈薩克“文青”

“哈薩克人的一半家産屬于客人。”

當地傳統牧民對商業和金錢交易的態度,在劇集《我的阿勒泰》中已有所體現:馬伊琍飾演的小賣部老板張鳳俠想去買一只羊,和牧民討價還價到天黑,未果。在牧民的盛情挽留下,張鳳俠決定留宿一夜。不料,那只能讓他們討論一天的大肥羊卻被熱情的牧民宰掉,當作晚餐待客。

(圖/《我的阿勒泰》)

在阿力木江的童年記憶中,也有張鳳俠這樣性子火暴的老板。那時候他常去鄰居家小賣部買東西,半夜去敲人家窗子,老板有時候會不耐煩地抱怨。但畢竟都是鄰居,相處久了,有時候沒錢了,對方也像張鳳俠一樣,讓他們賒賬。

不過,和《我的阿勒泰》中的哈薩克青年不同,阿力木江本人沒有太多關于遊牧和遷徙的經曆。他的父親是一位老師,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家裏六個孩子,個個都是大學生,父母一直覺得就是借錢也得供我們上學”。只有放假的時候,孩子們才會去山村裏,幫家裏的長輩們放牧、割草。

在他的記憶中,哈薩克人的一生離不開音樂。他還記得,家裏的牆上曾經挂著一把黑色的冬不拉,但不管是父母還是兄弟姐妹,都不會彈。有時舅舅帶著朋友來做客,只有他們會在興致高漲時,取下樂器彈唱,載歌載舞。

(圖/《我的阿勒泰》)

少年時期,阿力木江就讀于當地的漢語學校,對外面的世界有著極大的好奇。十五六歲時的暑假,他跟著村裏的一個大學生學會了彈冬不拉,從此正式走上了“文青”的道路。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化藝術學校畢業之後,他選擇留校,和父親一樣成爲一名老師。但在那之前,他從未接受過任何表演訓練。回想起那次改變人生軌迹的機遇,阿力木江認爲,這是“緣分使然”。

他記得,制片廠來學校選演員的那天,是個周末。按照原來的計劃,他本該在周五下午離開學校,坐車去克拉瑪依和朋友見面,沒想到臨行之前和朋友吵了一架,未能成行。那天下午,因爲身體不舒服,他屢次三番地跑出房間上廁所,卻突然發現學校裏異常安靜。他在學校裏轉了半天,才碰見兩三個學生結伴走過來。

(圖/《我的阿勒泰》)

“我問他們:‘怎麽沒人啊,是不是學校開會?’他們才告訴我,裏面在選演員。”阿力木江得知,當時天山電影制片廠的人來學校選演員,而且要求頗爲刁鑽:要哈薩克族的男青年、形象好,不僅要會彈冬不拉,還要漢語夠好。

巧的是,這些要求幾乎都和阿力木江一一對應,連一旁路過的領導都鼓勵他去試試。經過多番試戲,在失望與希望間反複徘徊之後,阿力木江最終被定爲電影《美麗家園》的男主角“阿曼泰”的扮演者。

(圖/《美麗家園》)

進組之後,他才從副導演的口中得知:當時,劇組在伊犁、塔城等許多地區都挑選過演員,前後面試了600多個哈薩克族男青年,其中不乏更優秀的演員。“他們告訴我:‘比你有本事的多了去了。’不過,因爲那個導演從事過美術(行業),覺得我上鏡更好看、更漂亮,才選上了我。”

偶像出海,“將軍”低頭

那時候,被稱爲“偶像派”不是什麽好事。

這位副導演的話,在阿力木江心裏留下了一根刺。爲了證明自己,他在《美麗家園》中的表演格外賣力。在影片末尾,男主角阿曼泰面對父親的去世,哭得不能自已。拍攝過程中,阿力木江的表現成功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演完那場戲,我們一起給另外一位演員過生日,副導演拿著一瓶酒來了,說‘來,來,我爲之前說的那句話跟你道歉’。”

在《美麗家園》中,阿力木江所扮演的哈薩克青年“阿曼泰”,爲了心愛的鄰家姑娘瑪依拉,不顧傳統的習俗走出草原。但在故事的最後,他又發現自己始終無法與草原訣別。

(圖/《美麗家園》)

而這,似乎也構成阿力木江前半生的故事。

在阿力木江決定從學校辭職、成爲職業演員的那刻,就注定了他要面對來自家裏的風暴。即便對于他那思想相對開明且熱愛文學的父母來說,阿力木江的選擇依然堪稱“離經叛道”。和大多數父母一樣,他們認爲做演員不夠穩定。相比于學校老師的“鐵飯碗”,做演員,吃的是朝不保夕的“青春飯”。一生從事教育工作的父親更是不能接受——“他很生氣地跟我說:‘你認爲當演員有多厲害?不過是人家編劇寫好了詞,你照著讀就是了。’”

父親的話,直到今天依然讓他印象深刻。作爲曾經主動出走草原、擁抱電影銀幕的“草原之子”,他很理解《我的阿勒泰》中,巴太對擺脫遊牧生活、走向新世界的渴望。在劇集的最後,蘇力坦和巴太達成了和解,原本固執的父親終于決定不幹涉兒子的生活,“那時候,我對巴太說的話,我感覺也是父親(想)對我說的”。

(圖/《我的阿勒泰》)

42歲的阿力木江,如今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但曾經向他大發脾氣的父親,已經去世。蘇力坦和巴太的和解,並沒有在阿力木江和父親之間上演。在他看來,父親的憤怒,或許也是一種示弱,如同劇中蘇力坦對兒子坦白,“我喜歡的生活正在一樣樣地消失”。他只是不得不接受兒子選擇的生活方式,但這種“不得不”,從來都需要強大的情感支持。

在《我的阿勒泰》的初版劇本裏,“蘇力坦”這個集獵人精神與大家長作風于一身的角色,有著一個哈薩克族人常見的名字——賽力克,意思是“夥伴”。後來,在阿力木江的建議下,這個角色的名字最終被改爲“蘇力坦”,在哈薩克語中是“統帥”“將軍”的意思。在他看來,這更符合這位父親的形象定位:一個將軍不僅不會摘下自己的佩刀,還會堅守著最後的陣地。當然,“將軍”也不得不接受,自己可能會成爲留在這塊“陣地”上的最後一人。

遊走于銀幕與教室之間

對阿力木江來說,自己身上時常存在著這種微妙的矛盾:謙虛且熱情,渴望自由,又固守傳統。他自豪于自己的演員經曆,在拍攝期間,他曾和于適開玩笑:“如果我年輕20歲,巴太這個角色一定是我的。”

從當年的劇照中可以看出,年輕時的阿力木江長相英俊,意氣風發。他主演的幾部作品,不僅在國內取得了成功,在國外也廣受好評。

(圖/《我的阿勒泰》)

2006年,阿力木江決定接受系統化的表演培訓。他本想考國內的電影學院,但學費還是超出了他的預料,最後,他選擇去哈薩克茹爾格諾夫國立藝術學院讀兩年。本來是爲了省些錢,沒想到,當地有許多人看過他的電影並認出了他,甚至還有記者來采訪他,這讓他十分驕傲。

在采訪中,他也不止一次提出,很想感謝那些在演藝道路上拉了自己一把的人。比如天山電影制片廠的老廠長張毅剛、馬合薩提;比如當初力排衆議選他做男主角的導演高峰;比如在拍攝過程中幫助他的攝影師木拉提、執行導演蘇磊和居來提,後者還是他的第一位表演老師;等等。哪怕已經過去了20年,他依然記得這些名字,並鄭重其事地表達了對他們的感激。

(圖/《我的阿勒泰》)

如今,在豆瓣上搜索阿力木江的作品,除了《我的阿勒泰》之外,最近一部作品也要追溯到2011年。不過,他在這些年一直保持每年産出1—2部作品,每次進組兩三個月,去嘗試不同的生活。

不演戲的時候,阿力木江會選擇回到伊犁,在和朋友一起辦的培訓班裏,繼續教當地的孩子們彈冬不拉。這是他早已做慣的工作,也是他堅持至今的愛好,更是哈薩克族傳統的象征。他試圖用新的方式,堅持著哈薩克族人的生活傳統,維持著自己“逐水草而居”的遊牧工作習慣。

學者劉擎曾說,出走與回歸,是人類永恒的命題。在阿力木江身上,這兩種狀態也在交替進行著。

“前幾天我也和朋友說,想回到以前那種原始的生活,放點羊,一年四季搬遷,雖然過得比現在苦一點,但好像沒有這麽累。”但多數時候,談起城市中的生活,他還是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或許,對于不管是劇中的角色李文秀、巴太、蘇力坦,還是現實中的阿力木江來說,他們注定要在這兩種狀態之間遊走,並試圖找到其中的平衡。

校對:鄒蔚昀,周丹妮;運營:鹿子芮;排版:陳倚

本文首發于《新周刊》總659期

《只有阿勒泰知道》

原標題:阿力木江·吐爾斯拜克:像哈薩克人一樣生活

5.15上市,現已開啓預售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