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是迎合別人的眼光活著

月窗讀書 2024-05-07 21:35:20

九十歲高齡的毛姆,坐在巴黎郊外的小木屋裏,目光平靜地凝望著窗外的風景。

多年的創作生涯,他已經遠離了世俗的紛擾,只專注于自己內心的聲音。

那一天,當他完成了《刀鋒》的最後一個句子時,他長長地吐出一口氣,唇邊泛起了淡淡的笑意。

這部小說,是他人生最後的一次"吐露"。

毛姆記得當初動筆創作這部作品時的心情。

那時的他已經七十高齡,功成名就,在文壇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但與此同時,他也更加了解生命的真谛。

不再受制于金錢和名聲,毛姆此刻只想盡情地傾訴自己的想法。

他不在乎別人是否喜歡這部作品,因爲對他而言,能夠坦誠地表達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寫這本書帶給我極大的樂趣。我才不管其他人覺得這本書是好是壞。我終于可以一吐爲快,對我而言,這才是最重要的。"毛姆低聲自語著,眼中流露出久違的激情。

想要將內心的聲音完整地呈現在紙上,對于年邁的毛姆來說並非易事。

但他依舊執著地推敲著每一個字句,就像在譜寫一首動人的交響曲。

當最後一筆落下時,毛姆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他知道,這部小說勾勒出了他對人生的獨特理解。《刀鋒》就像一面明鏡,反映了他畢生對如何活著的探討。

01

《奧義書》裏說:剃刀邊緣無比鋒利,欲通過者無不艱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贖之道難行。

這段話暗喻著通往真理、救贖之路的艱難險阻。就像刀鋒之邊一樣,想要通過這條道路,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和努力。

而在小說《刀鋒》中,主人公拉裏正是在追尋人生的真理和救贖之路。他不滿足于世俗的成功標准,而是孤獨地探索著內心的答案。

拉裏的這條道路,無疑也如同"剃刀邊緣"一般險峻艱難。他不得不與家人和未婚妻決裂,放棄安穩的生活,選擇了一條獨特而孤獨的人生之路。

拉裏曾經服役于空軍,在戰場上經曆過生死。

一次遭遇戰中,他的戰友爲了救他而不幸犧牲。

這件事深深地影響了拉裏。

親眼目睹戰友的犧牲,讓拉裏深刻地意識到生命的脆弱。

在戰爭這樣的極端環境下,一個人的生命可以瞬間消失,這讓拉裏開始正視生命的短暫和無常。

面對戰友的英勇犧牲,拉裏感到自己是如此的無助和無力。即便他們並肩作戰,但最終還是無法阻止戰友的死亡。

在生死面前,人類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生命的消逝總是讓人措手不及,人生無常。生命是如此脆弱,是那麽不堪一擊,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走了,給親人留下無盡的悲痛。在死亡面前人是那麽的脆弱和渺小,你不知道哪一次見面是最後一次。

除了生死,其余都是小事。

經曆了生死的洗禮,拉裏才真正領悟到生命的寶貴。

每一個生命都是珍稀而獨特的,都值得被好好珍惜。

這種對生命的敬畏,成爲了拉裏後來追求自由的內在動力。

戰爭的經曆,讓拉裏開始重新審視社會上所謂的"成功"標准。他開始質疑那些被視爲成功的標准。

他開始追問人生的真正意義,不再受制于他人給予的期望和定義。

退伍後,拉裏拒絕了監護人讓他去上大學的建議。

這讓他的未婚妻伊莎貝爾感到非常困擾。

伊莎貝爾是一個來自豪門家庭的年輕女性。她對婚姻和事業都有明確的規劃,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維持體面的生活。

但拉裏的做法完全與伊莎貝爾的期望相悖。他拒絕了許多不錯的工作機會,整日閑逛,這讓伊莎貝爾感到非常不安。

她多次勸說拉裏要去讀書或從事專業工作,但都遭到了拉裏的拒絕。

伊莎貝爾建議:“你可以去律師事務所或念醫學院啊”

拉裏回答:“那不是我想做的事情。”

伊莎貝爾問:“那你想做什麽呢?”

拉裏答,“閑逛”。

伊莎貝爾認爲“男人就該工作,這才是人生的目的,也才是造福社會的方法”。

而每天拉裏都去圖書館,沉浸在各種學科的探索之中,試圖尋找人生的真正意義。他日複一日地鑽研心理學、哲學、文學等各種學科,試圖找到自己的人生答案。

拉裏內心渴望超越俗世的羁絆,去探尋人生的真正意義。

02

離開了家人和未婚妻伊莎貝爾後,拉裏來到了比利時。在這裏,他開始尋訪當地著名的哲學家,希望能從他們那裏獲得一些關于人生意義的啓迪。

除了拜訪哲學家,拉裏還專程前往了一座修道院。他觀察並研究當地修士們獨特的生活方式,試圖從中找到自己心中所追尋的東西。

在比利時的期間,拉裏基本上把自己隔離在外部世界之外。他整日沉浸在大量的哲學和宗教著作的閱讀與思考之中,企圖尋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

人活這一輩子,到底是爲了什麽?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還是只能可悲地任憑命運擺布?

有人對他說,想學習應該去大學,那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那裏會直接告訴你社會需要什麽樣的人才,會教你怎樣出人頭地。

拉裏卻說:“經曆了這麽多事情之後,我覺得自己沒辦法回去念書了。何況我當初在預科什麽也沒學到,我覺得自己無法融入大學的生活,同學們一定不會喜歡我,我不想勉強自己當個大學生,也不覺得老師老師教的知識是我想知道的。”

爲了能夠專注于內心世界的探索,拉裏在比利時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方式。他甚至曾一度住在廉價的招待所裏,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

住在環境很差的公寓裏,鄰居中有煙花女子,有窮學生,三教九流,魚龍混雜,都是上層社會看不起的窮苦底層。

他的房間裏擺了一張床,就連擺一張桌子的地兒都沒有。

伊莎貝爾到巴黎找拉裏,住進了公寓裏。

這裏髒、亂、差,鄰居們大呼小叫,髒話不絕于耳,伊莎貝爾實在忍不下去了。她爲了拉裏能夠犧牲優越的生活,現在她希望拉裏也能爲了她做出讓步。

伊莎貝爾說:“你要是真的愛我,就不會爲了夢想抛棄我,好好工作吧,拉裏,像個男人一樣去工作,扛起自己的責任。”

拉裏回:“這對我來說跟死了沒什麽兩樣,等于出賣我的靈魂。”

伊莎貝拉無奈,也不想再耗下去了,解除了和拉裏的婚約。

對一些人來說,活著就是要不斷的證明自己,擁有一所大房子,有一輛名牌跑車,證明自己多麽的成功。

伊莎貝爾在乎別人的看法,害怕被人瞧不起,可是對拉裏來說,

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是多少人的夢想。可是,大部分人會被世俗的看法綁架,違心地活在別人的眼裏。

作家伍绮詩在《無聲告白》中寫到: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03

和伊莎貝爾解除婚約後,拉裏投身到書海裏。

他看了許多書。

柏拉圖的《理想國》、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集》、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除了哲學作品,拉裏也沉浸在各種宗教經典的學習之中。他研讀了佛教的《般若心經》、基督教的《聖經》以及印度教的吠陀經典等。拉裏還花大量時間閱讀心理學方面的著作,如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榮格的《人格與無意識》等。

除了哲學、宗教和心理學著作,拉裏也廣泛涉獵各種文學作品。他閱讀了契诃夫、托爾斯泰、卡夫卡等作家的小說和散文。

關于人生的終極目標和意義,書中沒有明確的答案。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他去做煤礦工人。

煤礦工作又苦又累又髒,他選擇的是最艱難的工作。

後來,同事對他說:“我要離開這裏,要不要跟我一起走?”

“去哪裏?”

“去旅行,穿越比利時,再到德國,沿著萊茵河走,可以找個農場度過夏天。”

拉裏跟著同事在一個農場做工人,同時學習德文。

他還去了印度,跟隨瑜伽士學習和生活。

幾年後,當文中作家我再次見到拉裏的時候,他形容憔悴,渾身上下沒有一件好衣服,但是眼神卻發著光,非常有神。

聽到這個流浪漢說自己是拉裏,作家才反應過來眼前的這個乞丐模樣的人就是拉裏。

作家問起他的遭遇,並問他的錢是不是花完了。拉裏說,幾年來他很少花錢,還存下了不少錢。

人們都是第一眼動物,你以爲的乞丐,說不定人家比你還有錢。

心靈富足的人,不再追求錢財,反而更能守住財。

拉裏雖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但是他非常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麽。

虛與委蛇的人際關系,拜高踩低的勢力圈子。拉裏非常厭惡這樣的生活。

登徒浪子們在名利場粉墨登場,又很快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04

當時的成功人士的標杆,像伊莎貝爾的舅舅艾略特那樣,巴黎上流社會炙手可熱的名流。

雖年近六十,艾略特身姿挺拔,儀表不凡,毫不遜色于風華正茂的年輕小夥,除此之外,艾略特品位高雅,博學多才,精通鑒賞、舞藝、槍法、網球等等。

作爲成功人士,艾略特出手闊綽,穿名牌、用名廚,聘請最好的管家和傭人,講究排場,常常別出心裁,驚豔四座。

社會地位,是他交友的唯一標准。

晚年的他,不幸得了嚴重的尿毒症,昔日的高朋滿座,觥籌糾錯,如今門可羅雀。

有位貴婦人正在策劃一場空前盛大的宴會,請遍了所有有頭有臉的人物,卻故意不邀請他,冷落他。

曾受他提攜進入倫敦社交圈的美國青年,也對他唯恐避之不及,還故意來借禮服去參加貴婦人的宴會,明擺著羞辱他。

這個半截身子埋黃土的老頭兒,因爲沒有收到請帖,哭的像個孩子,傷心欲絕。

作爲他的朋友,書中的我,實在不忍,便搞來一封請柬。

艾略特破涕爲笑,緊緊地抓著請柬不肯松手,確保不會被搶走,才心滿意足地閉上了眼睛……

艾略特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他精明、勢利、攀龍附鳳、渴望名利。他把結交社會名流當成終身追求的事業。

縱使你生前叱咤風雲,終不過一抔黃土掩風流。

05

生命只有一次,我們終此一生,究竟是爲了什麽活著?有人追求金錢,有人追求權勢地位,有人追求家庭幸福,有人追求實現自我價值。有人渾渾噩噩,隨波逐流;有人胸有大志,卻好高骛遠;有人敢想敢做,腳踏實地。

刀鋒沒有給出具體的答案,而是通過拉裏的行爲告訴世人,還有一種非主流的活法。

盡管自己的觀點可能會引來爭議,但毛姆已經不再在乎旁人的評判。他只想以自己的方式,誠實地表達內心的感受。這或許就是他此刻最大的執著和堅持。

窗外,夕陽的余晖灑在毛姆的臉龐上,給他的面容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澤。他微微眯起雙眼,回想起自己波瀾壯闊的人生曆程。那些挫折和磨難,早已被他化爲創作的養分,成就了今日的自己。

毛姆笑了,他知道自己終于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所在 - 那就是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用筆墨來诠釋這個世界。這部小說,將成爲他留給後世的最後饋贈。

文 | 流光抛人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