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預售,618“拼”什麽?

驚蟄研究所 2024-04-30 19:34:16

‍‍

作者|成昱

聲明|題圖來源于網絡。驚蟄研究所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留言申請開白。

“聽說,淘寶京東今年618都沒預售了!”當同事跟小陳說起這個消息時,她只是“哦”了一下。對于“先天網購聖體”的她來說,在預售上吃過的虧,讓她早早選擇了對其視而不見。

“我去年買過一個按摩儀,預售價比正價便宜200元,一時沖動下單了,結果發現還要60天才能收到貨。還沒法退定,因爲是‘定金’。”小陳對驚蟄研究所表示,“還有貨不對板的,比如常規包裝是一箱12盒的牛奶,結果收到貨是10盒的,因爲已經拆箱了沒法退,只能怪自己下單時沒看清。”

當消費者對預售不再感冒,電商平台在今年的“618大促”來臨前,也不約而同地取消了這一促銷機制。爲何曾經對電商平台、品牌方和消費者都有利的預售,如今成了“棄兒”?

爲何要做預售?

預售制其實不是什麽新鮮玩法。在天貓2012年將它引入到電商大促前,它一直是房地産行業的主要銷售模式之一,而房産預售的主要目的,是爲房地産開發增加經營進項,從而降低開發商的資金使用成本。

所以,預售制本質上是一種提高經營效率的方法。而天貓將這種玩法引入到電商後,也帶來了一個三贏的局面:品牌有了更多的“大定”訂單,可以明確周期産量,避免庫存積壓,還能通過部分讓利拉動更多的“大定”訂單;消費者被這種新鮮玩法吸引,同時還能以更低價格購買新品,何樂而不爲;天貓不僅通過預售提前拉動GMV增長,更將消費者捆綁在了自己平台上。如此一來,當雙11正式開啓消費者交尾款時,或許會在平台再次選購一波“現貨”。

所以不難看出,電商預售制的誕生其實主要是三個原因。

一是爲商家降低備貨成本。對于品牌商家來說,預售是發布新品的最佳方式,一方面能測出新品的市場接受度,另一方面是能更好的對銷量做出預估,降低生産成本和庫存備貨風險。而對于中小商家來說,提前預知銷售,能更好的控制企業現金流,從而“活下去”。特別是對于服飾鞋帽類商家,預售制能幫助他們更好的控制大促期間的庫存周轉。

二是滿足了消費者追新的需求。對于消費者來說,618、雙11不僅是“撒手購”的重要節點,更是獵奇追新好時候——因爲這個時候,品牌商家發售的新品“會有折扣”。

三是幫助平台實現GMV增長的目標。電商平台中,淘天與京東的“對抗”一直存在:當淘天創造出雙11大促後,京東也推出了618,擁有了自己的大促主場;當天貓引入了預售後,京東也推出了超級預售和定金膨脹。這背後,是雙方在大促GMV數字上的較量。

所以,預售制相當于鎖定了品牌商家的貨,也鎖定了消費者的錢包,誰能更早更快的吸引消費者到自己的平台“下定”,誰就相當于提前鎖定了一部分GMV。而在前些年,淘寶和京東在大促期間仍然保持發布銷售額數據的大促戰報時,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組數據就是6月1日和11月1日前的預售銷售額。

預售爲何被“抛棄”?

成也預售,敗也預售。一件事,重複做久了,就一定會出現問題。這在電商領域尤爲明顯。十余年來,預售制的弊端也在三個方面逐漸體現出來。

首先是模式有漏洞,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鑽空子”。

2024年1月31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3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其中第一條就明確提出,電商平台預售模式亟待規範。同時指出了電商平台預售模式存在的五大問題:

一是“尾款”漲價不誠信;二是預售商品不價保;三是承諾贈品不兌現;四是承諾時間不發貨;五是“最低價”宣傳不屬實。

中消協不僅建議消費者在選擇購買預售商品時,要仔細閱讀了解經營者相關預售規則,特別是各類限制性條款,同時著重要求電商平台應強化平台主體責任,明確預售模式下平台或商家的信息披露義務、交付保障措施、退換貨規則等。

能讓中消協如此重視,主要還是因爲近年來電商預售的消費投訴不斷增加。特別是一些品牌商家在大促期間的預售“貓膩多”,更有的品牌直接被中消協“點名”。

2021年雙11期間,中消協網站發布《2021“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報告中稱,近日有消費者投訴稱,原以爲雙11提前付定金能搶到便宜,尾款加預付款一雙匡威569.17元,但不用預付僅需558.50元。

與匡威有同樣套路的還有FILA(斐樂)官方旗艦店。11月4日,有消費者稱,“雙11”預售期間,該店在直播間承諾滿2000元減400元是最大優惠力度,疊加平台官方優惠,總共是滿2000元減700元。在11月1日零點付清尾款後,11月2日該店又放出1萬張疊滿2000元減900元的券,不用付定金也不用搶,提前付款的都被當韭菜割了。

其次是消費者熱情不再,預售成了吐槽重災區。

面對品牌商家們越來越多的“花招”,消費者們對預售的熱情也逐年降低。有網友表示,數學不好的,繞的頭疼。關鍵有些預售壓根就不便宜。

此外,個別服飾鞋帽類商家甚至將預售周期設置爲90天,如此一來,幾乎將預售制變成了“定制化”銷售。而在此前媒體的報道中,也有不少網友在線吐槽預售制的超長周期發貨問題:

網友@劉MAX對商家設置的“超長預售期”表示無法理解,“網購的初心不就是方便、快捷嗎?以前下單後一兩天就能收貨,現在點開一家店就是全款預售,基本都是下單後15天發貨。”

網友@鍋巴的巴表示,在網購平台買衣服,好不容易看上一個喜歡的就是預售,要等十多天,“要是好看就算了,十多天等來的質量還不好,又要重新買其它的,時間全耽誤了。”

爲此,淘寶曾在2023年12月27日發布公告,對商家發貨時效上限作出調整,日常女裝等大部分服飾箱包鞋類的發貨時間上限爲15天。

只是,有消費者表示“15天都嫌長”。

第三是預售制對于“拉新”和“引流”的作用正在下降。

在過去幾年,新品預售是電商平台拉新和引流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近年來,隨著大衆消費觀念的變化,追新、獵奇已經成爲了過去式,新品已經不再是多數消費者的購物首選,性價比反而成爲了消費必要條件。

針對這樣的消費需求變化,電商平台也在做著積極的調整。

2024年4月,1688啓動全面入淘,在淘寶開了三家店——1688嚴選淘寶店、1688企業自采天貓店和1688工業行家選天貓店。

同月,京東旗下的特價購物品牌京喜直營發布微博,官宣發起“比拼價”活動。

但這些調整也進一步推動大促預售這一“古老促銷模式”,快速退出舞台。

抛棄預售,京東淘寶還有什麽?

據了解,今年京東618將在5月31日晚8點開啓,直接“開門紅”,進行現貨售賣,隨後依次進入專場期、高潮期和返場期。

淘寶天貓也拉長了618活動周期,現貨第1波活動時間爲5月21日-5月28日。現貨第2波活動時間爲5月31日20:00-6月20日。兩波的優惠力度完全一致:跨店滿300減50。

低價策略、現貨銷售、縮短活動周期以及提升商品服務附加值,將成爲電商平台在大促期間替代預售的新手段。

對于電商平台來說,低價策略將會是一項“長期工程”。

近日,京東發布站內公告稱,4月26日起,來京東“百億補貼”「美妝加贈」專區買美妝産品,在補貼基礎上額外加贈大牌好禮!

有消費者稱,其在京東購買香水時,收獲了一大堆贈品:“活動是滿300,滿600可以選取不同的贈品,包括面膜、爽膚水、卸妝水等等,有很多,基本都是小規格的。但以前可沒贈送過。”

而淘寶方面,4月23日正式開啓淘寶百億秒殺節。同時,1688的入淘,其品牌平替和大牌代工廠直供的特點,也將帶動更多消費者的關注和選購。

此外,縮短促銷周期、現貨供應,也能讓消費者們的注意力更聚焦在當下的商品。取消預售後,大促的優惠相對變得簡化,這也更利于消費者們選購“直給”優惠的商品,提升其購物時的決斷力。

商品服務附加值是這兩年各大電商競相攀比的領域。當拼多多通過“僅退款”政策吸引了大量用戶時,淘天和京東也宣布了跟進這一政策。

同時自去年3月以來,京東陸續上線了百億補貼、9.9包郵、京東買菜等項目,去年8月,京東除了下調自營商品的包郵門檻至59元,還宣布自己的高粘性用戶PLUS會員可享受全年無限包郵。

淘寶方面,不僅推出了“不愛吃包退”特色服務,今年4月22日,淘寶天貓官方還宣布,即日起88VIP會員可無限次退貨包運費。

當然,這一系列動作的根本原因,還是流量的風向變了,那麽追逐流量的動作就要及時調整。

只是,在追逐流量的道路上,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發現,京東、淘寶和拼多多正在相互抄作業。

“拼多多的百億補貼頻道大牌正品越來越多了,有點京東自營的味道了。”一位業內人士觀察表示,“京東從采銷直播間到劉強東數字人,不斷加碼做直播,就很有淘寶直播的感覺。而淘寶把1688引進來,白牌貨、工廠貨一上,跟拼多多主打‘平替’的路子簡直一模一樣。”

“不過,618當前,不管誰學誰,賣出貨、賺到錢才是硬道理。”該業內人士說。

對于整個電商行業而言,消費者從購買習慣到消費理念都已經發生了轉變,唯一不變的只有對價格的孜孜追求。預售制的誕生,本就是消費市場處于快速上升期時,平台爲自身以及商家、消費者設計出的促銷工具。而當市場失去快速增長的動力時,預售制顯然已經不再適用了。

有網友擔心:今年618取消了預售,不會到雙11又死而複生吧?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消費者自己心中。當所有人都對預售毫無熱情時,電商平台又有什麽理由繼續堅持下去?

更直白地說,幹掉預售不是電商平台的“大撤退”,而是一個重新聚焦用戶價值的信號。眼下可以預見的是,各大平台將繼續圍繞低價心智,開啓一輪用戶爭奪戰,618和雙11也將回歸最初的價值。

0 阅读:2

驚蟄研究所

簡介:探索發現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