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輝“打燈”遭質疑,博物館直播當有明確標准|新京報專欄

新京報評論5 2024-03-30 09:10:45
在保證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尋求文物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平衡點。

▲董宇輝在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圖/“湖北省博物館”微信公衆號

文 | 楊勁松

近日,董宇輝博物館直播打燈遭質疑,引發公衆關注。

據頂端新聞報道,近日,主播董宇輝湖北行直播時,參觀了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連日來,不少網友對其此次博物館內直播發出質疑,認爲博物館參觀須知明確說明遊客禁止使用閃光燈,且部分文物爲光敏特殊材質,直播補光燈光源可能會破壞文物。

對此,相關博物館回應,館內確實禁用閃光燈。而有文物專家則向記者解釋:只要控制在合理亮度,保持一定距離,補光燈不會對文物安全産生太大影響,但極爲脆弱的古代字畫不可長時間曝光于燈光下。

確保文物安全是前提

曆史文化遺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作爲文化遺産的守護者,通過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等活動,博物館在包括文物在內的文化遺産保護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我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博物館、圖書館和其他收藏文物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配備防火、防盜、防自然損壞的設施,確保館藏文物的安全。” 《博物館條例》也規定:“博物館應當加強對藏品的安全管理,定期對保障藏品安全的設備、設施進行檢查、維護,保證其正常運行。對珍貴藏品和易損藏品應當設立專庫或者專用設備保存,並由專人負責保管”。

2021年發布的《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也強調,“提升藏品保存環境監測、微環境控制、分析檢測等能力,完善博物館安消防制度建設和設施配備”。可以說,確保館藏文物的安全,是博物館開展更多工作的前提。

正是基于此種考慮,爲做到文物的妥善保管和謹慎使用。博物館不僅對展廳場館安全保障、展廳內的溫度、濕度、照明、通風空調系統、安全防護欄等展陳空間環境、展品的儲存等均有嚴格要求,還對展示流程和文物研究方式等嚴加管理。對于一些等級較高的文物,博物館還常常制定特殊的管理標准和相應的管理制度。

在博物館文物展陳和研究中,有時也采取替代品形式以發揮文化價值並有效保護原件。特別是一些對光線和濕度、溫度較敏感的文物,更需要有針對性的管理標准應對,以提升其安全系數,減少展覽等活動對其的損害。

一個基本原則是,在博物館中開展的所有活動,都不應該有損于文物的安全。在庫的文物如此,展覽展示中的文物亦然。當然,網絡直播對文物安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也必須在考慮範圍之內。

不能忽視對文物的活化利用

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對博物館所藏文物的活化利用也不能忽視。

《博物館條例》指出:“博物館應當根據自身特點、條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和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國家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遊等産業相結合,開發衍生産品,增強博物館發展能力。”

提高博物館展陳質量,更好地發揮教育功能,離不開對博物館所藏文物的活化利用。從更高的層面看,要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也離不開博物館所藏文物的活化利用。

《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提出,實施“博物館+”戰略,促進博物館與教育、旅遊、商業等跨界融合,更好地實現博物館的社會效益。

從這個角度看,當地博物館邀請董宇輝直播,其實也是“博物館+”跨界融合的嘗試,可以將其看作博物館數字化活動的嘗試,也可以將其看作爲某種特殊的在線講解活動。

從董宇輝的流量號召力看,這種直播可以提高公衆對博物館和文物的關注度,對提升博物館的影響力是有益的,可以更好地“讓文物說話”,相信這也是博物館與其合作的重要原因。

但是,無論怎樣,這些都不能作爲影響文物安全,並與博物館文物保護相關規則相悖的理由。這不僅可能影響文物安全,同時也使得公衆對于“文物保護第一”剛性要求的嚴肅性産生了疑慮。

如若因爲某些原因,因爲某些人或事的影響力,就可以將文物保護稍稍地放在一邊,那顯然也違背了相關原則。這也許是公衆對此持質疑態度的重要原因。當然,這其中可能涉及的責任,顯然還需要更多細節的披露。

讓准入程序更規範

在網絡直播風行的當下,現代博物館在文物保護科普的過程中,適合以網絡直播的形式開展嗎?因爲一旦以直播的形式開展科普等活動,必然涉及燈光的使用,也有輔助人員的更多活動。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此止步,畢竟不僅僅是直播,在更多的“博物館+”探索中,都有可能涉及類似的問題。

在保證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其實也可以有更多的作爲空間。在文物保護第一的前提下,尋求文物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平衡點,尋求公衆和社會的共識和理解,尋求新模式和新技術對安全利用的支持,都是應有之義。

比如,不妨跟隨時代變化持續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或許可以將直播定義爲某種類型的講解,制定可以落地的標准或規範,其中還包括前期的科學研究支撐、提高透明性獲取支持和理解的公衆聽證,以及更規範的准入程序等。

再如,對新技術的引入。可以嘗試更多地用數字化藏品,智慧展廳和創意展陳來協助直播。如此,既能滿足公衆和博物館合作夥伴的需求,又可以保證文物保護第一。

在新場景不斷湧現、新跨界合作夥伴快速增多的當下,總會帶來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障礙,但同時也帶來更多的希望和機會。無論如何,面對如何兼顧文物保護和利用這個話題,辦法總比困難多,而這還需要有更多的想象力和創新,這當然也包括網絡直播在內。

撰稿 / 楊勁松(中國旅遊研究院)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李立軍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