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居然都被妻子嫌棄?不過他爲此寫的詩,讓無數人奉爲人生格言

貓咪鏟史官 2024-03-31 21:47:37

唐代詩人李白,名揚四海,才華橫溢,然其一生卻波折重重,壯志未酬。不過,無論遭遇何種逆境,他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曆經數次沉浮之後,李白在四十二歲那年,雖然身處安陸簡陋的草堂之中,甚至連他的妻子劉氏也對他感到失望與嫌棄。但李白並未因此沉淪,反而以一首充滿豪情的詩篇抒發胸中的壯志。這首詩的最後一句,雖然僅有十四字,卻流傳千古,被無數人視爲座右銘。

經曆逆境

李白的人生,第一次遭遇重大挫折,就是發妻許氏的離世。許氏出身于書香世家,擅長詩文,且家族顯赫,她的嫁妝豐厚,因此並不介意李白是否擁有正式的官職。然而,對于一直懷揣著人生抱負的李白來說,發妻的離世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使他長時間陷入郁郁寡歡之中。

爲了尋求新的生活出路,李白後來入贅了宰相宗楚客的府上,與下一位宰相的孫女宗氏結爲連理。他原本以爲借助宗氏的背景,能夠逐步接近朝廷,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然而,命運卻再次捉弄了他。在李璘之亂中,李白因站錯隊伍而被朝廷下獄,一度陷入生死未蔔的境地。

幸運的是,宗氏一直堅定地支持著他,四處奔走營救。在曆經磨難後,李白的人生終于迎來了一絲轉機。隨著安史之亂的平定,唐玄宗大赦天下,李白也因此得以重獲自由。

然而,生活的波折並未就此結束。出獄後,宗氏與李白分開,李白獨自回到了南陵生活,並與劉氏共度余生。

相較于曾任宰相之孫女的前妻,劉氏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她對李白的詩歌和崇高的理想抱負缺乏理解。

李白渴望的仕途與劉氏的眼界有著天壤之別。劉氏所關心的,只是下一餐能否溫飽,明天的生計如何維持。而李白則常常沉醉于詩酒之中,甚至對普通的紙張和墨水都頗爲挑剔,身上依舊保留著昔日揮金如土的習慣。

如今,生活由奢入儉,李白卻依然癡迷于詩詞創作和仕途追求,將家中的瑣事全權交給了劉氏。這讓劉氏深感失望。 盡管劉氏多次勸誡,李白卻仍堅持己見。

沒過多久,李白得知玉真公主即將前往終南山祈福的消息,心中不禁燃起了一線希望。終南山與他所在的南陵相距不遠,李白認爲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他懷揣著滿腔熱情,希望能有機會面見玉真公主,並向她獻上自己的詩作。在李白看來,只要能夠得到玉真公主的賞識,他便能借此機會入朝爲官,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于是,李白向劉氏透露了自己的打算。可劉氏對此並不看好,她苦口婆心地勸告李白。

但劉氏的話並沒有改變李白的決心,他依然堅持前往終南山。對此,劉氏終于忍不住說出了內心的想法,她認爲李白只是一個狂妄而無能的人,一直在自欺欺人,以爲自己總有一天會發光發亮。

遺憾的是,李白在終南山並沒有等到玉真公主的到來。失望之余,他在山上寫下了《大獵賦》,然後垂頭喪氣地回到了南陵家中。但當他打開家門時,卻發現劉氏已經離他而去。

當初,李白因執著于追求那看似遙不可及的理想,毅然離開了家。對此,劉氏深感失望,最終在李白離去後,她收拾行囊返回娘家,選擇了與李白分手。

隨後的日子裏,李白獨自在南陵生活,境遇十分困頓。他每日親自耕作,生活拮據,窮困潦倒。然而,即便在這樣的困境中,李白依然堅信自己的光明未來終會到來。

後來,李白再度前往長安,並在那裏結識了衛尉張卿。張卿在了解李白的遭遇後,對他充滿了敬意,同時也深深欣賞李白的詩文。于是,張卿將李白的詩作呈獻給了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本是一位熱愛修道修仙之人,當她讀到李白詩中的“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兩句時,心中大爲滿意。她欣賞李白祝願自己早日得道成仙的心意,終于對李白點頭示意,表示願意接納他爲自己的賓客。

然而,好事並未立即降臨。李白再次陷入了默默無聞的沉寂之中,度過了三年的時光。但他並未放棄,而是選擇回到南陵繼續等待。因爲他深信,既然玉真公主欣賞自己的詩文,那麽自己必定會有出頭之日。

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曆經波折的李白,在四十多歲的年紀,終于收到了來自李隆基的宣召诏書。那一刻,他激動得熱淚盈眶,手中緊緊握著那份诏書,一遍又一遍地翻閱,心中滿是欣喜與期待。

懷著滿腔的喜悅與豪情,李白揮毫潑墨,寫下了《南陵別兒童入京》這首脍炙人口的詩篇。在詩的最後兩行,他這樣寫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詩中的最後兩句,十四個字,言簡意赅,卻飽含深意。它們不僅成爲了千古流傳的佳句,更被後人廣爲引用,用以表達金子總會發光的信念。恐怕連李白自己也沒有想到,這兩句話竟然能夠跨越時空,成爲激勵無數人的經典之作。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