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奈飛魔改《三體》“翻車”:科幻IP跨海傳播的挑戰與反思

影視觀察家 2024-03-25 21:19:07

最近,大家都在調侃,國産劇終于打贏美劇了。

3月21日,備受矚目的奈飛版《三體》第一季以全8集的形式登陸流媒體平台,然而此舉卻在國內網友中引發了激烈的爭議,風評也不如預期。

該劇盡管投資高達1.6億美元,但在豆瓣上的評分卻不盡人意,目前僅獲得6.7分,遠低于騰訊版《三體》的8.7分。

不少人將奈飛版《三體》與騰訊版《三體》電視劇比較,有人認爲“騰訊版”完勝“奈飛版”,“三體是一部中國人寫的人類曆史,奈飛拍不出‘中國’,只有中國人能講好自己的科幻故事。”也有網友指出,“奈飛版《三體》節奏明快、邏輯清晰,質感與電影相似。”

奈飛版《三體》之所以爭議頗多,大多把主要矛盾指向奈飛對原著的海外本土化魔改。

原著粉不接受魔改

對于這次奈飛版《三體》呈現的影視化魔改,受打擊最大的還是原著粉。

作爲原著粉,楊陽認爲奈飛版的編劇沒有讀懂《三體》,在他看來,“魔改沒關系,問題是改完後的核心主題和原著相差甚遠,從科幻知識和特效呈現來看,我覺得騰訊版更有精度、有深度、有內涵。”

科幻迷香香也表示自己對奈飛版的期待過高了,“奈飛版給我的感覺是,同樣是西紅柿和雞蛋,騰訊炒了盤菜,奈飛給它捏成了三明治。”

就連日本知名遊戲制作人小島秀夫在看完奈飛版《三體》後也評價道:“希望大家去讀讀原著,對于原著粉絲來說,我推薦騰訊的真人版本。”

原著粉爲何對奈飛版《三體》的意見這麽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劇情的改動較大。

奈飛版《三體》在劇情上與原著相比有明顯的不同,一些關鍵情節和角色設定被重新編排或刪減,導致整個故事線與原著存在較大出入。這樣的改動讓一些原著粉感到不滿,認爲它偏離了原著的精髓和主題。

比如劇中的名場面“古筝行動”,按照原著的設計,這個行動應該是一場緊張刺激的無聲擊殺,但奈飛版《三體》的動靜大到離譜,被網友吐槽“這哪是秘密基地,怕不是小學春遊體驗教育船?”

在資深影評人艾琳看來,“《三體》最大的價值就是其中國視角,如果只是爲了讓外國人更好地理解作品而改變這一點,就失去了這部作品的獨特價值,它將和《黑客帝國》《星球大戰》或任何一部外國科幻片沒有區別。”

其次,角色的塑造和設定也發生了變化。

在奈飛版中,一些重要角色的性格、行爲甚至身份都與原著有所不同。例如,汪淼的性別改變,邏輯角色的重新塑造,以及葉文潔被殺等情節,都引起了觀衆的關注和爭議。這些角色的改動不僅影響了觀衆對角色的認知和接受度,也影響了整個故事的連貫性和邏輯性。

網友阿濤在看過奈飛版《三體》後直言,“啥特效、服化道都不說了,在角色設計和劇情上,緊貼原著的騰訊版《三體》真心吊打奈飛版。”就拿葉文潔聯系三體人這個核心情節來說,該劇把她的動機處理成了單純的仇恨,而葉文潔的驅動力,更多地其實是對人類的絕望。

相比奈飛版塑造的葉文潔只會把憤怒和仇恨寫在臉上,騰訊版塑造的葉文潔則是把複雜的情緒隱藏在外表之下,對于這種深不可測的人性描摹,騰訊版明顯要更勝一籌。

此外,特效和視覺呈現也被認爲不盡如人意。

據了解,奈飛版《三體》還是下了血本的,每集平均預算高達2000萬美元,全劇8集總計約1.6億美元,是奈飛有史以來單集投資最貴的劇集。

盡管奈飛版《三體》在特效制作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但觀衆對特效的評價並不一致。有些觀衆認爲特效過于簡陋或不合理,無法准確呈現原著中的科幻場景,這種特效與劇情的不匹配也讓觀衆感到失望。

一次成功的文化輸出

雖然奈飛版《三體》的魔改令原著迷難以接受,但在小編看來這並不是一件壞事。

事實上,科幻類小說、影視作品在國內一直都屬于比較小衆的題材。當年《三體》的作者劉慈欣10萬元就“賤賣”了該作品的影視版權。如今,《三體》的版權從10萬變成1.2億,還得到了海外市場的認可拍成網劇,也算是一次不錯的文化輸出。

與“霸總”短劇不同,科幻題材“出海”具有天然優勢,它符合全球觀衆某種共通的文化認知,也就是對科學的合理想象。

今年春節,騰訊版《三體》在海外流媒體平台Peacock播出後,得到了海內外原著迷的高度評價。該劇在國外主流影視劇評分網站IMDb上拿到了7.9分的不俗成績,多集評分在9分以上。

書迷Ari在平台評論區留言,“豐富的腦洞與大膽的幻想,劉慈欣筆下的三體就這麽從書中映現到屏幕裏”,它的出現不僅盤活了科幻劇市場,對原著的高度還原也帶來了良好的視聽體驗與文化輸出。

就在奈飛版《三體》上線的前一天,騰訊視頻驚喜上架《三體》周年紀念版,導演楊磊在原版本基礎上將30集縮減到26集,在尊重原本故事結構和內核的基礎上拉緊節奏,減少了一些拖沓重複的畫面,基本是照著原著一比一還原,還用中國風海報诠釋科幻經典,讓人耳目一新。

騰訊版《三體》作爲一部中國本土制作的劇集,其受衆主要集中在中國觀衆群體中,因此在內容呈現和敘事方式上更貼近中國觀衆的審美習慣和文化背景。

而奈飛版《三體》則主要面向歐美市場,這意味著它需要考慮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衆需求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改編過程中,奈飛版《三體》不可避免地需要進行本土化改編,以更好地適應歐美觀衆的觀劇習慣和審美偏好。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奈飛版《三體》呈現的敘事極度高效,情節大量精簡,原著那些心理維度上的大格局震撼,基本都被改編成了更直觀化的視覺奇觀震撼,這些設計對于非書粉是相對友好的。

與此同時,這些設計對原著迷來說卻是很難認可的,他們更希望看到忠于原著的影視化改編。

當然,本土化改編並不意味著要完全舍棄原著的精神內核和特色。奈飛版《三體》在改編過程中,仍然需要尊重原著的基本設定和主題思想,確保改編後的作品能夠保留《三體》系列的核心價值和魅力。

劉慈欣就曾對海外影視化改編《三體》有所顧慮,他擔心好萊塢影片以往過于強調非黑即白的英雄主義,而《三體》這部作品則深刻展現了事物的複雜性和多面性。這種複雜性不僅體現在故事情節和世界觀構建上,更體現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

以葉文潔這個角色爲例,我們並不能簡單地用好人或壞人來定義她。她在故事中的行爲和決策都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個人經曆、信仰和對宇宙文明的認知。這種複雜性使得葉文潔這個角色更加真實、立體,也讓觀衆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她的內心世界。

然而,好萊塢的商業化制作模式往往更偏向于簡單明了的情節和角色設定,以便更好地吸引觀衆和獲得商業成功。這種制作模式可能會削弱《三體》原作中的複雜性和深度,使得改編作品無法完全呈現原作的精髓。

總的來說,觀衆的評價永遠是最直觀的感受,也可以反映出奈飛版《三體》在改編過程中的巨大挑戰。作爲一部深受全球讀者喜愛的科幻小說,《三體》的改編難度本身就很大。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將其中的複雜情節和深刻思想呈現在觀衆面前,是制作團隊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雖然奈飛版《三體》在某些方面未能完全滿足所有觀衆的期待,但它仍爲觀衆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和感受這部經典作品,也是我們對海外進行的一次成功地反向文化輸出。

0 阅读:23

影視觀察家

簡介:關注影視圈資本運作,從財經視角觀察影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