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一個決策,讓中國領先世界上千年,至今都還在因此受益

一木說史 2024-03-19 17:39:32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摧毀了六國政權,建立了華夏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帝國,國號“大秦”。基于以上功績,嬴政自诩爲“始皇”,至此,中國就有了位“秦始皇”。

在建秦之後,秦始皇的一個決策,讓中國領先世界上千年,至今都在因此受益。

統一六國,推郡縣制

面對“六王畢,四海一”的天下,秦始皇要想出一個新制度來管理他那空前龐大的王朝。

史書記載,秦是受周天子分封最晚的諸侯國,因此秦發現了周朝分封制所産生的危害,也就是《韓非子》中描述的那樣,“大臣太重,封君太久,上逼主,下慮民”。

另外,周朝年間的秦又與犬戎地盤相接,這就意味著秦更需要一個忠誠的“政治機構”來鎮守邊境。

于是,秦武公第一次在秦嘗試了郡縣制。而後,在孝公時期,秦在任用了商鞅變法後開始大規模地設立郡縣。

到了秦始皇成爲天下之主後,就做了一個讓中國領先于世界上千年的決策,即在全國範圍內都推行郡縣制,這意味著郡縣制正式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台。

郡縣制,其內核是一種地方行政的二級制,而郡就是帝國的一級行政區。郡守的選錄由中央安排,郡守有著管理一郡內軍事、經濟、文化以及司法的權力,其所受的俸祿和地位與中央九卿相當。

縣是低于郡的地方行政區,縣令主要負責的是征收賦稅,招募軍兵,推行政令。同樣,縣長也是由中央任免。

而無論是郡守還是縣令,他們的官職都無法像“分封制”那樣通過“父傳子”世襲繼承。

是否推行,爭論不休

但是在秦初定制時,關于帝國要用分封制還是分封制,秦臣也是爭論個不休。

丞相王绾認爲應沿襲“分封”。這位丞相覺得帝國初定,諸侯初破,比如燕、齊、荊離鹹陽太遠,因而選立秦王諸子分封,才得以安定天下。可是,這個提議卻遭到了李斯的強烈反對。

李斯提出雖然周武王和周文王都讓自己的手足血親成爲了一方諸侯,但隨著時間一長,血親也會變得疏遠,開始各謀私利,相互誅伐,就算是周天子出面也無法阻止這亂局,所以秦只能用郡縣制。

李斯觀點得到了秦始皇的認可,因爲始皇曾經曆過嫪毐的叛變。

史書記載,公元前239年,也就是嬴政成爲秦王後的第八年,深得趙太後歡心的男寵嫪毐被封爲長信侯,得山陽地和河西太郡。

嫪毐在封侯後僅過了一年,就拿著私制的玉玺和太後玺在秦宮內發動了叛亂,後被平定。

在秦始皇看來,只要權臣拿到了封地,就會壯大自己的勢力,不管有沒有犯上作亂之心,權臣都會威脅到君王集權。

此外,從秦國現實原因出發也是難以實現“分封制”,這也是因秦始皇家族子嗣太過微薄的緣故。

嬴政的父親子楚是秦孝文王次子,而他獲得秦王之位是在呂不韋的幫助下認了秦孝文王正妻不曾生育過的華陽夫人當嗣子。所以,子楚這一輩開始就沒有血脈至親的兄弟了。

而子楚又只有嬴政這一個兒子,可見嬴政他根本就沒有可以分封的兄弟叔伯。並且,在秦初時,嬴政的長子扶蘇不過才20歲,其他的子女年紀更小,也達不到分封的條件。

綜合來講,對秦始皇來說郡縣制是當下最好的選擇。因此,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正式以郡縣制治國。

領先世界,受益至今

那麽,郡縣制如何得以讓中國領先世界上千年呢?先來看與秦始皇處于同一年代的歐洲,此時正是羅馬共和國時代,這是一個建立在城邦體制基礎上的國家。

而城邦的執政官是由人民從貴族中推舉而出的,可見羅馬的政治權力是松散的,並非像中國的中央集權。

此外,歐洲走向君主集權政治體制大約是從公元15世紀開始的,當法國波旁王朝的權力交給了路易十四之後,這位國王才開始向秦始皇一樣采用類似“郡縣制”的政治制度。

歐洲在一開始沒辦法實施郡縣制的原因也是由于這種制度的特殊性,郡縣的長官是要由中央任命並受控于中央,這是君主專制的結果。

能推行郡縣制的國家都是已經完成了中央集權專制的國家。而郡縣制除了在當時世界遙遙領先之外,還讓現代社會都因此受益。

第一,自郡縣制得到了秦始皇的推崇之後,後代曆朝的君王同樣也承襲了此制,而且還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完善,創造了更利于王朝的統治的政治制度。

比如說宋朝,在一縣之中出現了各司其職的縣吏。有掌管縣中文書的主簿,有負責治安緝盜的縣尉,也有經辦案牍的押司。

到了明朝,中央則減少了縣中的官員安排,主要由處理財、司法、糧食、教育的縣丞和主簿組成。從這裏也可以看出,盡管後世對秦制進行了革新,但卻沒有動郡縣制的框架。

可,郡縣制爲何能“存活”如此之久呢?這其實是因爲此制能對區域管理和治安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就算是今天,仍沿用了郡縣制,一縣之中也還有縣長的存在。

盡管今天的縣長和古代的縣官權力不同了,但他們都秉持著相同的責任,即“爲官一任,造福一方”。另外,縣長能在管理的區域內推動文化教育的建設,讓中國變成一個更美好的國家。

0 阅读: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