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功勞而言多爾衮才是第一親王,何以會排在禮親王之後?

左都禦史有料 2024-05-07 15:35:43

前日發了一篇關于關于清代鐵帽子王的文章,後台就有讀者就親王上朝站班排序的問題留言,說大清入關睿親王多爾衮才是第一功王,何以會排在禮親王之後呢?並問禦史的觀點有何具體依據?

既然提出了這樣的疑問,那麽禦史大只猜測可能有部分讀者對關外時期的情況可能還不太了解,借著這個機會,禦史就來講一講太祖、太宗兩朝各大貝勒以及和碩親王之間的關系。

太祖時期的大貝勒代善

努爾哈赤諸子中,代善排行第二,在他之前的是儲英。以戰功而言,在統一女真各部期間,儲英與代善作爲長子、次子,幾乎參與了曆次戰役,比其他諸子貢獻要大,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

儲英的前期的表現可圈可點,所以努爾哈赤後來就立他爲太子,協助自己處理日常政務。然而儲英其人心胸狹隘、生性殘暴,對自己的兄弟和異姓大臣沒有足夠的寬容度,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

加上儲英自己又曾幾次對努爾哈赤的權威發起挑戰,故而努爾哈赤廢除了儲英太子之位,並將其囚禁至死。

與儲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代善,在努爾哈赤諸子中,以代善爲人最忠厚,深得弟弟和大臣們的敬重。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後,代善獨領正紅、鑲紅兩旗,成爲四大貝勒之首,並被立爲太子(說太子其實並不十分准確,接班人比較合適)。

努爾哈赤晚年,諸子觊觎汗位,代善因與大妃之間的暧昧關系,中了皇太極等人的圈套,從而丟掉了太子之位。不過代善的性質與儲英不同,盡管失去了太子之位,但是沒有人對他的人品和功勞提出任何異議,他的權威和影響力仍居諸貝勒之首。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遺诏以八王共議國政。沒有明確繼位人選,這就給後來的汗位爭奪留下了隱患。

當時的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地位最高,如果非要選出大汗,那麽必然是在他們四個人中産生。不過阿敏非努爾哈赤之子,只是侄輩,所以他沒有資格繼承汗位。

以實力而言,代善及其兒子領有兩紅旗,莽古爾泰與皇太極各領一旗,多爾衮、多铎兄弟雖也領有兩旗,但畢竟年幼,無法與哥哥們競爭。

代善憑借多年的威望以及強悍的實力,如果這個時候觊觎汗位,那麽勝算應該最大。難得的是,代善認爲以當時後金錯綜複雜的局面來看,自己並沒有能力勝任大汗之位,而是主動推舉了皇太極。

有了代善的支持,其他貝勒就是想反對也不可能,可以說曆史上還沒有那個人像代善那樣,明明自己有資格有實力做皇帝,而卻要把皇位拱手相讓。

太宗時期的代善

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對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恭敬有加,即位之初尊他們爲王兄,上朝的時候也是四人南面而坐,接受宗室王公大臣的朝拜。

客觀地說,皇太極在處理朝政方面的能力確實勝過代善,尤其是努爾哈赤晚年實行暴政,使得後金政權面臨極大的考驗,遼東漢人反叛,蒙古各部也駐足觀望,加上甯遠一戰又使八旗軍隊意志萎靡。

在皇太極的不斷努力下,後金的外部和內部問題得以解決,在這個過程中皇太極也在不斷打擊諸貝勒集中皇權,阿敏、莽古爾泰先後被論罪革爵囚禁。代善雖然也受到了打壓,但沒有傷及根本。

皇太極建國大清後,就制定了一套新的宗室爵位制度,將原先的大貝勒改爲和碩親王,一般的貝勒爲多羅郡王,清代的宗室爵位自此基本形成定制。

代善的封號被定爲禮親王,居諸王之首。同時皇太極也確立了諸王上班的朝序,即禮親王排第一,睿親王排第二、鄭親王排第三。

代善由于向來有威望,爲人也敦厚,在宗室和異姓貴族中人脈很好,這也是皇太極較爲忌憚的地方。所以皇太極對代善這個哥哥覺得不太好駕馭,這才重點培養多爾衮。

多爾衮也不負衆望,其政治、軍事能力十分突出,在皇太極晚年,多爾衮的勢力崛起一度超過代善,這也是皇太極死後,多爾衮意圖染指皇位的根本原因。

皇太極死後,圍繞皇位繼承人問題宗室內部進行了激烈的鬥爭,以豪格爲首的兩黃旗與多爾衮兄弟的兩白旗幾乎到了兵刃相見的地步。雙方相持不下,都將自己的希望放在了代善身上。

代善老謀深算,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不管是立豪格還是多爾衮都不合適,在他的建議下六歲的福臨即後來的順治皇帝被推上了皇位。

然而代善始終以江山社稷爲重,福臨終究年幼無法主持國事,多爾衮的能力有目共睹,只有在他的輔佐下,大清才能戰勝大明,才能有機會入主中原。所以推多爾衮爲攝政王主持大局。

多爾衮主政後,對代善沒有擁護自己即位心懷不滿,晚年的代善受到了他的打擊,很快就被移除政治核心層。只是代善威望太高,又是自己的長兄,多爾衮不可能向對待豪格那樣,對代善采取出格的報複。

可以看出,禮親王代善在大清創業階段立有不世之功,明明自己可以做皇帝卻將皇位讓給了皇太極,明明自己可以做攝政王,卻把位置讓給了多爾衮,而這兩次禅讓,成就了大清的江山社稷,所以禮親王位列諸王之首實至名歸。

4 阅读:2336
评论列表
  • 2024-05-31 10:03

    多爾衮的權勢在阿敏、莽古爾泰被圈禁後,就超過代善了。查史料就會發現皇太極時期,重要地軍事行動基本上都是多爾衮作爲主帥,從那時候開始愛新覺羅家地第三代不少人,都是多爾衮的鐵杆。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皇太極稱帝後,沒法長期在外領兵,另一方面多爾衮得輩分高,能力也確實出衆。皇太極統治末期已經開始打壓多爾衮了,只不過沒壓住(革除過親王爵位,沒過多久又複封),只能拿嶽托這個鐵杆開刀;後來碩托和阿達禮擁立多爾衮稱帝,也說明皇太極統治末期,嶽托這一支算是全面倒向多爾衮了。

  • 2024-05-09 17:23

    因爲禮親王代善是他大哥

  • 2024-06-04 22:20

    排名第二的是努爾哈赤的侄子鄭親王濟爾哈朗,第三才是多爾衮

  • 2024-05-08 19:16

    你都不支持我,我不搞你?人家支持我,不給人家好處,其他人咋跟我混?

  • 2024-05-11 22:16

    兩次擁立之功

  • 2024-05-31 09:44

    代善可不是因爲跟阿巴亥的绯聞,才與汗位失之交臂的。代善娶了新福晉生了小兒子,想讓小兒子繼承家産,先是要殺長子嶽托,之後又汙蔑次子碩托叛逃去明朝;直接觸了努爾哈赤的逆鱗。努爾哈赤少年開始在外邊流浪,就是因爲父親寵愛小老婆,被趕出去的。努爾哈赤會把汗位傳給這樣的人?另外代善根本沒有兩旗,兩紅旗中的一旗其實在嶽托手裏,皇太極繼位,是不會希望看到兩紅旗鐵板一塊的,爲了稀釋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的權利,極力提拔嶽托、多爾衮和多铎;後期打壓嶽托,也是因爲嶽托後來跟多爾衮走的太近了;嶽托要不是掌管一旗,皇太極至于這麽費心費力?

  • 2024-05-08 19:42

    第一個說推舉福臨是濟尓哈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