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在中美戰爭中的盲點:跨太平洋後勤是無法面對的災難

包明 2024-05-06 11:07:29

台上握手,台下踢腳,這是政治的本色。雖然中美兩國在高層會談中,都表示要避免直接沖突,但美軍的對華作戰准備是一刻都沒有停止。如何與中國打一場全力以赴的戰爭,是美國智庫和軍方這幾年研究的重點。但有專家學者發現,美方的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如何排兵布陣作戰打仗上,至于怎麽提供充足的後勤保障讓落實美軍的作戰目標,卻很少有人精心研究,甚至連公開談論的都不多。是啊,談行軍打仗多拉風,談吃喝拉撒睡多沒意思。

其實,真正研究軍事的人都知道:“外行談戰略,內行談後勤”。後勤是軍隊能不能打勝仗的關鍵因素。長期以來,美軍在後勤上是比較領先的。一方面是因爲美國的工業生産能力極其強大,另一方面是美軍的後勤管理和運輸能力極其突出。所以給人的印象是,美軍在供、運、救、修上的陣勢都是極度豪華。尤其是二戰以後,美軍的後勤保障能力達到了巅峰,每一次作戰行動,無論是武器彈藥、食品被裝、油料器材的供應,還是醫療救護、人員投送的能力,那都是相當的充裕,甚至是相當的浪費,這讓美軍的對手們很是羨慕嫉妒恨。

鬥轉星移,今天,在西太平洋地區,在面對同解放軍可能發生沖突的時候,美軍的後勤優勢還存在嗎?我的多年研究和看法是:沒有。不僅沒有,而且後勤成了美軍在西太地區最大的短板弱項。過去十年,美國關于未來戰爭,出現了不計其數的領導演講、國會聽證、願景文件、專家訪談,但是也很少討論後勤,在理論學術和政策研究上也是如此。有一個專業軍事媒體網站發布了好幾百篇中美戰爭的論文,只有兩篇討論到了太平洋地區的後勤問題。在諸多智庫的兵棋推演中,人們看到的棋子,多數是一線部隊和戰鬥平台。至于如何給他們提供彈藥、油料、食品、被裝和醫療,卻幾乎只字不提。實際上,一線部隊只要打完第一仗,馬上就要問,彈藥、油料和給養在哪裏?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不是美國人不懂後勤,也不是美軍不重視後勤,而是因爲西太平洋地區美軍作戰的後勤保障問題,好比是數學界的費馬大定理,目前無解,是個“癌症”晚期,無藥可治。就是因爲太過複雜困難,所以沒有人去揭短直面問題。

美國軍方現在把西太平洋納入印太戰區。這裏有30多個國家,占世界總人口的一半。在這兒,美國陸軍有四個主力師和一批獨立部隊常駐,還有兩個新組建的“多域特遣隊”。在這個區域裏,陸軍後勤部門不僅要負責爲自己的軍種部隊提供物資,還要支援海軍和空軍的聯勤。爲此,美國陸軍設置了第8戰區保障司令部和第599運輸旅、第593遠征保障司令部、第402陸軍野戰支援旅和第413合同支援旅等單位。按理說後勤保障的力量規模不小。

但是,美軍後勤在這裏面臨三個主要的困難:

首先是所謂“距離的暴政”。從美國本土到關島有9300多公裏,從關島前往台海,還有2900多公裏。而且沒有高速公路,只能空運或者海運。在這個區域內,缺少發達的港口和機場,也不可能修鐵路。美軍就算搞前置部署,數量也不可能太多。而且今天的美國陸軍只有134艘運輸船,根本支撐不起大規模戰爭的後勤運輸需要。一旦打起來,解放軍也不會放著美軍的後勤補給線不管。美國研究者承認,解放軍有能力大規模打擊美軍後勤,哪怕運輸船還在關島以東,解放軍也能打得著。有人提出的對策,搞多航線同時運輸,大規模建立前置庫,以及委托給韓國、日本生産。美國陸軍之所以不討論這個問題,是這些辦法也沒什麽用。前置庫和日韓生産基地都在解放軍射程之內。至于多航線運輸的問題,美國就算恢複二戰的極限造船能力,四天造一條運輸船,也沒有中國軍工企業生産導彈的速度快。而且這些運輸船最終都要駛向台海或者日本的某個港口,解放軍只要瞄准目的地就可以了。

第三個問題是,美國打了20多年的反恐戰爭,已經不善于組織實施大規模戰爭的後勤保障活動了。反恐作戰的後勤保障特點是數量少、時效性強,可以大量依靠空運空投。空運是非常昂貴的,C17飛行一小時的成本將近人民幣40萬元。想用空運來支持對華作戰,那純粹是胡扯,先不說空運的數量夠不夠用,恐怕打上一個星期,就會把美國的財政打穿。有人設想用馬斯克的不鏽鋼火箭做單程投送,那樣的話,美國的破産就會更快。所以說,除非美國真正實施戰爭動員、工業動員,否則,美國對華的主要鬥爭手段,就只能停留在邊緣挑釁、經濟制裁和隱蔽戰線上。

2 阅读:203

包明

簡介:資深軍事評論員,軍事後勤學碩士,作戰指揮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