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讓文物“活”起來——吉林省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系列綜述之三

吉林日報 2024-04-28 08:25:25

今年清明假期,全省各博物館門前排起長龍,大批遊客湧入館內,參觀人數和門票收入均創曆史同期新高。博物館熱潮一燃再燃,離不開綿延不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我省豐富的文物和文化遺産資源,更離不開我省一直以來對文物的保護和展示。

吉林省曆史悠久,文物類型多樣,資源得天獨厚。全省涵蓋綜合類、曆史類、自然科學類等題材類型備案博物館112家,現有館藏可移動文物71萬件(套),其中珍貴文物近2.5萬件(套),基本形成了以國有博物館爲主導、行業博物館爲特色、民辦博物館爲補充的博物館體系。2016年,我省啓動“吉林印記”曆史文化傳承與保護工程,現已建成鄉村博物館150家,使博物館向鄉鎮基層有效延伸。

近年來,我省博物館積極適應新形勢,紮實推進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展覽展示更加豐富,社教功能有效發揮,數字化建設成果顯著,文創産業積極探索,鄉村博物館初具規模,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方面持續發力。

科學系統 在保護中傳承文物

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指出:“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爲加強文物保護工作,我省先後組織實施文物保護修繕、展示提升工程46項,重點文物遺址的整體風貌不斷改善,館藏可移動文物得到科學、系統、有效的保護與利用。

吉林省博物院開展了《館藏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加強藏品預防性保護管理制度,形成藏品保護管理、協調、監測、分析、處理、預案等一系列風險預控機制。針對書畫等紙質文物的展陳對展櫃進行改造升級,配置合適的微環境調控設施,達到提升館藏文物展覽展示的效果。針對存在損失風險較大的文物進行系統的保護修複,已完成庫倫遼墓壁畫、八旗兵甲胄和院藏山水畫等的修複,並不斷增強文物保護修複方面的技術水平,進行人才實力的提升。同時對院藏珍貴書畫進行三維掃描,獲取文物的數字信息,通過數字化保護手段,更好地反映文物的原貌,減少對原始文物的接觸和損傷,延長文物的保存壽命,最大程度實現文物的長久傳承。

僞滿皇宮博物院首創“無界安保智能指揮系統”,有效解決了安全防範工作的難題。該系統通過安裝4760個感知設備,將實時信息彙聚到指揮中心,管理人員利用“一張圖”三維可視化系統,對全院的文物安全、運行保障做出及時的判斷。經過5年的不斷完善,“無界安保智能指揮系統”全面重塑了院內安保工作組織模式與流程管理,已成爲全國文博系統智能安保工程的示範項目。

科技賦能 點亮吉林文博之光

爲規範並提高全省博物館運營及文物保護的整體水平, 2022年8月,省文化和旅遊廳發起了“點亮文博之光”吉林省中小型博物館提質升級行動計劃,將集安市博物館、延吉市博物館、吉林市滿族博物館、長影舊址博物館等9家博物館作爲第一批試點單位,秉持“一館一案”原則,提供項目、智力和技術支持,提升中小型博物館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針對中小型博物館普遍存在的藏品庫房空間不足、文物保存條件差的問題,相應推出了能夠恒溫、恒濕、防蟲、防潮、防塵的“組合式智能文物方艙”,幫助中小博物館更好地保護文物。“點亮文博之光”行動計劃對中小型博物館的幫助不僅是硬件設施的改造,更核心的改變是在智能管理模式上的提質升級和博物館之間的經驗共享。

“我們嘗試用新的技術,推進博物館的運營能力和開放度,讓博物館和社會有更廣泛的聯系。搭建線上文物全息展示平台,與文獻數據庫、社會公共文獻數據建立連接,組成協同研究平台,推動省內中小館實現智能化建設。”僞滿皇宮博物院院長王志強表示,我省持續推動“雕龍雲”博物館運營雲平台升級,通過“技術設備置入+專業能力導入”的方式,幫助中小型博物館補齊智慧化管理短板,在其不用投入運維和考慮叠代升級的情況下,實現數字化升級和進步。

原來參觀的遊客都是用筆手寫登記,自從延吉成爲“網紅城市”以後,每天近千人的客流量讓三個登記台都排上了長隊。延吉市博物館館長趙慶元說,“雕龍雲”平台投入使用後,解決了博物館的痛點。“平台爲我們提供了一套身份證讀取設備,大家用身份證一刷就進去了,客流量在網上實時顯示,既解決了數據分析問題,又便捷了遊客參觀。”

“雕龍雲”博物館運營雲平台、無界安保智能指揮系統、吉林省文物雲大數據平台、吉林省博物院典藏數字保護項目……隨著時代發展,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打通了文化傳播新通道,正成爲保護、展示、傳承可移動文物的重要手段,打造出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吉林模式”。

推陳出新 在展示中赓續文脈

走進球幕影院、轉動星球、多媒體演示、3D全息虛幻成像等高科技元素彙集的“吉林隕石雨展覽”,感受宇宙天體的無窮魅力,了解吉林隕石雨的來龍去脈,展開一段人類對宇宙、對科學的探索之旅。

在東北淪陷史陳列館,駐足觀看“侵華日軍第一〇〇部隊細菌戰罪證陳列”,那些侵華日軍在中國土地上研制和使用生物武器,進行細菌作戰,大量殘殺中國人民的罪行,激發了觀者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喚起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

在“壯闊七十年奮進新時代——吉林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中感受吉林奮進脈搏:中國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中國第一台單反相機、中國第一台電磁式電子顯微鏡、穿林海跨雪原的動車組、“吉林一號”多星在軌……一件件實物模型、一張張圖片圖表,回顧吉林人民70年的奮鬥曆程。

……

自2008年實施免費開放政策以來,全省各博物館不斷推陳出新,豐富展覽內容,現有基本陳列200余個,每到特定時間節點、傳統節日以及“5·18”國際博物館日,還會結合各自優勢,推出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展覽活動,假期逛博物館已經成爲新時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長影舊址博物館今年推出了“沉浸式遊覽”體驗,將長影經典影片《上甘嶺》《保密局的槍聲》改編成爲沉浸式話劇,演員以“快閃”的形式出現在遊客參觀的過程中,讓遊客可以“零距離”接觸到話劇演員。這一創新舉措打破了傳統的博物館參觀形式,不僅能夠從多角度展示長影經典、展示電影魅力,還可以喚起新時代年輕人的愛國熱血,吸引了許多遊客慕名而來。

“參觀一座博物館,走進一段曆史,帶走一份文創”,這樣的文旅“套餐”成爲越來越多人喜愛的旅遊方式。我省在文化創意産品開發上也進行了積極探索,並取得可喜成績。吉林省博物院以“東漢鎏金神獸銅牌飾”爲靈感設計的“飛馬挂耳咖啡”,榮獲“2023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金獎;以《樹下聽泉圖》爲靈感設計的“樹下聽泉紙雕燈”,榮獲“2021年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金獎。

此外,全省各博物館還充分利用自身資源開展社會教育實踐活動,開設愛國主義教育、藝術鑒賞、曆史文化等多類型的教育課程。同時,與大中小學建立合作共建機制,促進博物館教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

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對于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提升全社會文化自信發揮著積極作用。吉林大地上,曆史遺珍、自然遺物和紅色遺迹星羅棋布,無聲勝有聲,永續著吉林文脈。我們有理由相信,做好文物的保護和展示工作,深入發掘文物曆史內涵,一定能讓古老文物煥發時代新貌。

作者:吉林日報記者 張丹 郭悅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