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會人壽一路向下,利潤較5年前跌79%

商訊社 2024-05-09 11:44:16

“債王”大都會人壽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4月29日,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都會人壽)發布了《2023年度信息披露報告》。其2023年的財報顯示,大都會人壽總資産規模首次突破千億大關至1018.33億元。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爲187.41億元,同比增長15.33%。

但值得關注的是,大都會人壽保費收入在節節攀升的同時,其利潤卻在大幅下滑。數據顯示,其2023年的淨利潤3.92億元較2022年的7.95億元,近乎腰斬,而較2019年的淨利潤18.54億元,則跌了約79%。

數據顯示,大都會人壽自2019年以來的淨利潤,在節節縮水,一路向下,爲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原因來自于多個方面,按照重要性程度較高的因素來說,可以概括爲兩個方面,即承保端和投資端。

從承保端來說,2020年是一個分水嶺,在這一年之前,大都會人壽的重疾險憑借其差異化的競爭策略,在年輕化、國際化的受衆群體中,占據著一定的影響力。由于大都會人壽的重疾險在費率設計上,就比市場上的大部分同類産品高出30—40%,這就等于變相的提前鎖定了利潤。

2020年之後,疫情和重疾險新規極大的重塑了受衆的消費偏好,大都會人壽重疾險“一險走天下”的格局,突然就給當頭澆了一瓢冷水。

離開了“保障型産品”這個神功罩,當市場上紛紛炒作3.5%停售的商機時,大都會人壽只能尴尬的在旁邊打打醬油。這是承保端的情況。

那麽,投資端的情況又如何呢?

投資端的情況比較複雜。簡單的來說,有兩個方面可以觀察,一個是結構,另一個是久期。

先說久期,什麽是久期呢?

百度的名詞解釋是,它是以未來時間發生的現金流,按照收益率折現成現值,再用每筆現值乘以距離該筆現金流發生時間點的時間年限,然後進行求和,以這個總和除以債券價格得到的數值就是久期。

這聽起來有點拗口。其實簡單的來說,就是資産的時間長度。我們都知道,保險公司是負債經營,大部分保險公司的總體負債周期在11-12年左右。但現實中呢,要匹配到十年期以上的資産非常難。

友邦保險總經理張曉宇就坦言,保險公司蠻重要的是要去考慮資産負債的匹配,希望市場包括政府部門也能夠更多的創造一些長期的投資機會,能夠給到保險業,因爲這點其實非常重要,保險業現在賣的很多保險是終身壽險,其實負債的久期非常長,但是長期的投資資産種類其實是非常少的,有時候要花很大的精力拿那些30年、50年的國債。他希望,市場能夠多一點,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能夠給保險業充足的做長期投資的機會。

對大都會人壽來說,它過去在久期資産匹配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優勢主要是來源于它的兩個股東。股東其一就是美國大都會集團,它在債券投資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被稱之爲“債王”;股東其二是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上海市屬國資企業,在拿債上面具有具有一定的內部優勢。因此,過去,大都會人壽在資産荒之前,就“囤”了不少久期在10年期以上、甚至是30年、50年期的國債,這就很大的保障了整個公司資産配置上的久期匹配。

但近幾年來,隨著債券類資産的價值中樞下行,大都會過去“囤”的貨,估計已經用的差不多了,而現在的利率水平,又下調了很多。這體現在公司的經營數據上,就是利潤開始不斷縮水了。

另外一個,從結構上來看,除了債券、貨幣類投資,大都會人壽近幾年來,在權益投資上面的成績也乏善可陳。

2019年到2020年,大都會人壽在權益類投資上面,尚且能夠找到一些亮點,比如說,2020年,它的兩個權益性投連賬戶進入了行業前6;2019年,同樣有兩個賬戶進入了行業前6。但自2021年後,這些“亮點”就再也沒有看到,倒是在最差的賬戶列表中,間或能瞥見大都會人壽的身影。

2023年,大都會人壽的投資收益率爲3.61%,這基本上就沒法覆蓋其成本,如果將所有的産品按照3.5%的負債成本來看,加上代理人傭金、員工成本等各項費用,打平的投資收益率應該需要在5%以上才行。

這就是大都會人壽在承保端、投資端兩個方面的現狀。

另外,從渠道上來看,大都會人壽當年之所以能夠風靡上海灘,有一個大殺器就是電銷渠道。如今,時過境遷,電銷渠道早已日薄西山,沒有了往日的光環。不僅沒有了光環,還産生了不少的負效應。比如說,它的投訴主要就來自于電銷。

2021年大都會人壽被投訴合計 8567 件,多元行銷渠道電銷部投訴件占投訴總量的 80.32%。2023年投訴合計 18366 件,多元行銷渠道電銷部投訴件占比爲 88.58%。

盡管遇到了各種挑戰,但大都會人壽的保費收入還算比較堅挺,主要原因就是它培養了一支能打能拼的顧問行銷隊伍。2016年,該司顧問行銷渠道保險業務收入爲20.19億元,占比爲23.55%;到了2021年,顧問行銷渠保費收入爲78.39億元,占比達到了50.26%。

在行業內卷如此嚴峻的今天,失去了産品和投資兩個方面的優勢,大都會人壽的保險之路,是否還能依舊順馳呢?這確實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過去,壽險主要是依靠線下行銷,各家保險公司會依據各自的行銷隊伍經營情況,來劃分地盤。今天,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通過網絡等相關渠道,對市場上的産品信息和投資水平,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這樣一個充分競爭的新環境下,傳統的壽險公司尤其是外資壽險公司,無疑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

從大都會人壽的利潤數據變化中,已經完全可能感覺到這種沖擊的激烈程度。未來的幾年中,將是中小型外資保險公司轉型發展的關鍵期,這些公司能不能立木取信、改革煥新,對它們的管理層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