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逃避慈禧太後迫害,一個福州人南下馬來西亞詩巫建造“新福州”

一波說 2024-04-23 10:36:55

在馬來西亞詩巫市,有一個福州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就是蜚聲中外的華僑領袖、民主革命家黃乃裳。在詩巫,有“黃乃裳路”、“黃乃裳中學”、“黃乃裳公園”和“黃乃裳紀念碑”,爲了紀念此位大馬“新福州”城的開港先驅,詩巫的民衆會堂和詩巫福州公會還豎立著他的銅像。

“矢志盡我余生,抱利他主義,至于入墓之日,不敢偷活苟且。”讓我們一起來追尋此位中國近代史風雲人物充滿傳奇色彩的事迹吧!

矢志盡我余生,抱利他主義

黃乃裳(1849—1924年)

黃乃裳(1849—1924年),是中國近代史一個重要人物,他與康有爲、梁啓超等發起維新變法,創辦了福建近代第一張報紙《福報》,他也是追隨孫中山先生的老同盟會會員。

爲逃避清朝慈禧太後的迫害,黃乃裳舉家遷至新加坡,後帶領1000余人在馬來西亞砂勞越詩巫,開墾出一座“新福州”。他的越洋墾荒的偉大創舉和業績,至今仍爲東南亞華人華僑所推崇。

黃乃裳的家族,也讓人欽佩不已,他的弟弟黃乃模,是“中日甲午海戰”殉國的致遠艦二副,他的女婿林文慶是廈門大學創校校長,另一個女婿伍連德,是撲滅東北鼠疫的“國士”、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中國檢疫事業創始人。

1924年9月22日,一代名人黃乃裳病逝于家鄉的閩清城關梅城鎮,終年75歲,他用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踐行了他自己的銘言:“矢志盡我余生,抱利他主義,至于入墓之日,不敢偷活苟且。”

黃乃裳

黃乃裳,字绂丞,又名玖美、慕華,1849年7月25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六都湖峰(今坂東鎮湖頭村),他的父親是一名木匠,也是當地農民,他是家中四個孩子的老大,少年時,他在一所傳統的鄉村私塾接受教育。

1866年,時年17歲的黃乃裳皈信基督教,在閱讀美國衛理公會的宣教差會(Methodist Episcopal Mission)傳教的英文聖經時,令他熟練掌握了英語,也接觸到西方的文化科學,令他開闊了“看世界”的視野。1877年,黃乃裳中秀才,獲得省元第二名;十七年後的1894年,他進京應試,中了舉人。

1894年這一年,黃乃裳的三弟、身爲“致遠”號巡洋艦副管帶的黃乃模(注:畢業于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在“中日甲午海戰”中,與鄧世昌等艦上252名官兵英勇殉國。

不久後,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集國恨家仇于一身的黃乃裳,一氣呵成書就一文,並指出把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作爲國家生死存亡的問題。1895年5月,赴京會試的黃乃裳參與了著名的“公車上書”。

1896年4月28日,回到福州的黃乃裳,自籌資金創辦《福報》,宣傳維新變法,此爲福建近代史上第一張報紙。這份報紙引起當時在京城的康有爲、梁啓超、王錫蕃等人關注,1897年底,王錫蕃向清光緒皇帝推薦黃乃裳入京,參加經濟特科考試。

1898年初,再次到京城參加春試的黃乃裳,除了拜訪“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弟等維新派人士,還六次晉谒李鴻章,八次上書光緒皇帝。當年6月,光緒皇帝诏定國是,宣布變法,推行新政。但到了9月21日淩晨,慈禧太後發動政變,9月28日,譚嗣同、林旭等“戊戌六君子”在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爲變法悲壯獻身。

爲了逃避慈禧太後和頑固派的迫害,在友人幫助下,黃乃裳匆忙逃回福建,後于1899年9月舉家南渡新加坡,時年51歲。

林文慶(右1)及家人

黃乃裳的兩個女兒黃端瓊、黃淑瓊,其夫婿均爲近現代知名人物。長女黃端瓊嫁給了廈門大學第二任校長、也是公認的創校校長林文慶,次女黃淑瓊的夫婿是被譽爲“國士無雙”、中國檢疫及防疫事業的先驅、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的伍連德醫生。順帶提及,黃淑瓊就是在林文慶家裏,首次遇見了從英國學成歸來、途經新加坡的伍連德,二年後于1905年結婚的。

1899年9月,黃乃裳舉家遠涉重洋南下新加坡,起初是住在大女婿林文慶家裏,並擔任《星報》主筆。當時的林文慶,是一位醫生,也是一個勇于開拓的商人,他于1896年從南美引進樹膠,被陳嘉庚稱爲“馬來亞樹膠之父”。

應陳嘉庚之邀出任廈門大學校長之前,林文慶已是一位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在1989年出任“華人改革黨”領導人時,林文慶發起“剪辮子運動”、“反賭博場”、反對婦女裹足、反對吸鴉片,以及破除舊習、複興儒教等活動,與宋鴻祥、阮添籌合稱爲新加坡“維新三傑”。他還倡導女子教育,發起創辦新加坡第一所女校“中華女校”,黃乃裳長女黃端瓊曾在此任教。黃端瓊,早年遊學于英、美等國,是一位近代“奇女子”。

1900年5月,黃乃裳與人到砂勞越尋覓墾地,後成了開發詩巫的先驅,他也得到了林文慶和邱菽園的大力支持。

邱菽園,是新加坡近代第一個舉人,1894年參加鄉試時考中舉人,他與福州人黃乃裳同榜題名,他也是新加坡“中華女校”發起人之一;當年,就是邱菽園與林文慶共同出面與北婆羅洲國王簽約,爲黃乃裳在馬來亞詩巫開發“新福州”農林墾殖場作擔保。

黃乃裳雕像

黃乃裳曾說:“非革命不足以救亡,非拓殖不足以聚衆。”在帶領先後三批共1000余位鄉人在詩巫開發“新福州”農林墾殖場後,曆經4年,1904年7月,黃乃裳歸國。

1906年6月,應孫中山之召,他再度前往新加坡,參加同盟會,從此追隨孫中山,爲宣傳革命思想和組成革命力量做了大量工作,還于1907年參與策劃在廣東的潮州黃岡起義。在辛亥革命前夕,他受同盟會福建支會委派,在福州倉山組織橋南體育會,暗中支持革命。武昌首義時,黃乃裳位于倉山對湖的住宅,就是革命黨人秘密聯絡點,策劃福州起義。

1910年,福建軍政府成立初期,黃乃裳出任交通司長兼籌饷局總辦、暫代福建政務院副院長等職。1921年初,他以“深悉海外華僑之人”赴廣州,任孫中山領導的廣州國民政府高等顧問,次年因肝炎回福州治療,後于1923年出任福建省政府高等顧問。

1924年9月22日,一代名人黃乃裳在家鄉閩清城關梅城鎮與世長辭,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彪炳史冊、垂範人間,他在大馬詩巫墾荒的創舉,至今依然受到人們的尊敬。有一個最高的評價,是對黃乃裳一生的高度贊賞:“黃乃裳先生不愧爲華僑的楷模,他代表著華僑的大多數,他的品德是華僑中最寶貴的財富。黃乃裳先生是華僑的驕傲,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

詩巫的拓荒者——“港主”黃乃裳

砂勞越華人甲必丹王長水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黃乃裳遭慈禧太後的迫害,被清政府通緝,當年他先是避難于上海,後輾轉回家鄉福州。經曆這場巨變,黃乃裳除了思考中國未來的出路,也在思考自己該做些什麽。

1899年9月,黃乃裳到新加坡探訪與當地著名華人領袖林文慶結婚並定居于當地的長女黃端瓊(Margaret,英文名瑪格麗特)後,在當地報社《星報》擔任編輯及主筆,與之同時,他也嘗試探索在馬來亞、蘇門答臘和荷屬東印度群島等地尋找定居點。

砂勞越,現爲馬來西亞一個州,原爲婆羅洲西北部一個小國,屬于文萊蘇丹管轄,後成了英殖民地。當黃乃裳到此地尋覓墾地時,發現當地居住著不少閩南及潮汕的經商華僑,此地雖風景秀麗,但缺乏像樣的農業及手工業。

在詩巫爲期13天考察後,黃乃裳後來谒見了沙撈越第二代拉者(注:相當于國王)查理斯·布魯克(Sir Charles Brooke),給他“牽線搭橋”的一個關鍵性人物,就是砂勞越當地的僑領、華人甲必丹王長水。當時,沙撈越正推行“港主制”移民開墾政策,在林文慶和邱菽莊擔保下,黃乃裳被查理斯·布魯克任命爲詩巫“港主”,即擁有了詩巫的墾殖權。

1864年出生在古晉的王長水,是當地富商王友海之子,他與第二及第三代拉者關系非常密切,長袖善舞的他不僅被委爲甲必丹,還出任華人裁判庭庭長、拉者政府所委任的議員,是當地華人最高領袖,他曾是福建公會的主席。1950年,王長水在古晉大石路的家中逝世,享年86歲,當天所有政府機構爲他下半旗志哀,以肯定他對砂勞越的貢獻。

換句話說,若沒有王長水這個堅強後盾,幫了一把,黃乃裳開發詩巫“新福州”可能不會那麽順利的。早于1900年,黃乃裳就與王長水接洽過,後來也是在王長水協助下,與拉者查理士簽署了“港主”合約,由拉者提供土地和融資及准予新移民。黃乃裳帶領福州人抵達古晉赴拉讓江流域開墾時,也是王長水給他們安排食宿,並提供赴詩巫的交通工具等。

王長水,祖籍福建省同安縣,由于後來行政區劃變動,他的祖地現已不隸屬于廈門市同安區,而是今天的漳州市龍海區角美鎮白礁村。

詩巫黃乃裳中學

1900年5月,黃乃裳與查爾斯·布魯克達成協議,成爲詩巫“港主”,他先後從福建的閩清、古田、閩侯、屏南等地,引進超1000名墾民,在拉讓江流域建立一個農業殖民地。他還逆流而上,進行爲期13天考察尋找定居點,最後選擇了詩巫,因爲附近的雙溪美拉河流可提供灌溉和飲水,期間,他還得到查爾斯·布魯克提供的3萬元貸款,用于支付定居點建房及修建道路,以及從中國來的墾民交通旅費。

這個定居點,也被稱爲“新福州”,當年共有三批人來到詩巫,最早一批墾民是1901年1月12日抵達,共有72名(注:有19人中途逃走),第二批是由黃乃裳親自帶來的,有535人,于1901年3月16日抵達詩巫,這一天也被公認爲“福州安置日”,當時推舉黃乃裳作爲他們的“港主”,每個墾民可分配耕種土地5英畝。此後,砂勞越政府增加1萬美元貸款,第三批墾民于1902年6月7日抵達。

資料顯示,三批墾民總數爲1118人,當時,黃乃裳與他們同吃同住,風風雨雨,在他苦心經營4年多後,詩巫“新福州”初具規模,欣欣向榮。順帶提及,此後三年,大約有200多墾民中,部分死于霍亂、瘧疾和傷寒,其中也有部分移居到古晉、新加坡、實兆遠。

黃乃裳信奉基督教,當年從福州來詩巫的墾民也有不少是基督徒,在定居點,黃乃裳爲滿足墾民的基本需求,除了創辦“新福州公司”,出售米、鹽、油等日需品外,還建造一所小學和5間教堂。另外,在茂密的熱帶林區墾荒也是披荊斬棘之難,在貸款資金耗盡,加上有一個合夥人攜款潛逃,爲了償還貸款及維持運作,黃乃裳曾向定居者征稅,但引發農民不滿,他一度被捕,但很快釋放。另外,他反對當地鴉片貿易及開賭場,也觸發一些人利益,使得反對他的聲音變得激勵,從而動搖他的“港主”威信。

1904年6月,黃乃裳返回中國,取代他的是富雅各教士(James Hoover)。盡管黃乃裳在砂勞越詩巫的開拓工作僅短短4年,但他對當地的發展起著巨大且持久的影響,爲了紀念他的貢獻和功績,人們建設了“黃乃裳紀念花園”,還用一所學校、一條道路以他的名字命名。

當年,由于勞累,黃乃裳胃病複發,疼痛厲害,他令人爲他准備紙筆,周邊的人以爲他要寫“遺囑”,未料他寫了這樣一段字:“我一身奉行‘三不主義’,一不買田,二不存款,三不蓋房,遺産全無,寫何遺囑?要說遺囑,我的遺産就是墾地,都是大家的。。。。。。”

版權聲明:《一波說》所發布文章及圖片之版權屬作者本人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作者及/或相關權利人單獨授權,任何網站、平面媒體不得予以轉載。

0 阅读:1

一波說

簡介:爲有産家庭(家族)提供後代教育和後世傳承的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