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處除三害》沖上3月電影話題熱度“榜一”,“陳桂林”憑什麽?

新黃河 2024-03-27 09:30:53

電影《周處除三害》中,主人公“陳桂林”得知自己時日無多,打算投案自首,卻發現自己在三大通緝犯中僅排第三,由此激發了他“幹票大的,江湖留名”的“沖榜一”之旅……截至發稿,這部犯罪動作電影票房已超6億元人民幣,成爲3月電影檔期中話題熱度的“榜一”。

這部影片引發了觀衆的熱烈探討,比如源自《晉書·周處傳》和《世說新語·自新》等典故的片名,對應“貪、嗔、癡”等佛家理念的寓意,主人公“擲筊問蔔”的情節……種種與傳統文化、民間故事相呼應的敘事細節,讓這部台灣電影引起大陸觀衆的共鳴,也爲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對此,《中國新聞》報采訪影視行業工作者、文化學者,解讀《周處除三害》中的文化“彩蛋”是如何打動觀衆的。

陳桂林、魯智深與東方美學

3月通常是國內電影市場相對平淡的檔期。今年3月1日,《周處除三害》與好萊塢科幻片《沙丘2》同日上映,後者吸引了大部分影迷的視線,其中包括制片人、編導,台北城市影像(CITY IMAGES)創辦人,同時也是電影愛好者的趙麗娜。

從大陸返回台灣的前兩天,她抽空去看《沙丘2》,走進電影院便聽到兩個年輕人正討論《周處除三害》:“沒想到台灣人拍電影拍得蠻好的。”彼時這部電影已上映數日,口碑開始發酵。聽到朋友、網友和路人好評不斷,趙麗娜被勾起了好奇心。

觀影後,對于“這部電影爲何這麽火”,她有了自己的答案。“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這部電影,我想到的是《水浒傳》裏魯智深坐化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今日方知我是我’。”

“魯智深自認‘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在生命最後時刻,他放下了快意恩仇的一切。《周處除三害》的最後,鏡頭給了主角陳桂林一個臉部特寫,讓我想到魯智深從‘貪嗔癡’中得以解脫的時刻——這種境界的提升,正是東方傳統美學的體現。”

趙麗娜認爲,從東方美學的角度探討《周處除三害》,比單純從情節敘事角度來解讀這部電影,更容易引起共鳴。

“比如,國內很多犯罪類型片采用‘懲惡揚善’的敘事結構,而《周處除三害》有‘懲惡’,沒有很顯性地呈現‘揚善’。但觀衆不會覺得這個(懲惡卻不揚善的)邏輯很荒謬,因爲很多古代文學作品裏就有‘以暴制暴’的故事,這種江湖兒女快意恩仇的情緒,通過中國傳統美學傳承至今,成爲現代人也很熟悉的一種情緒。所以,觀衆不會糾結于‘陳桂林怎麽會這樣’。這個人物在‘貪嗔癡’中一步步走到最後,他的快意恩仇,和他客觀上的‘行俠仗義’,符合人們對江湖邏輯的想象,因此人物行爲也自然而然地被兩岸觀衆所接受。”

《周處除三害》憑借較高的完成度、可圈可點的表演以及暴力美學的藝術手法,爲觀衆提供了充沛的娛樂價值,同時通過美學層面的人物“進階”完成了“撫慰人心”的作用。趙麗娜說,作爲一部商業電影,該片無疑是合格的。而且,其在類型上的創新也值得借鑒。

“1970年代,胡金铨導演的《俠女》將香港電影的武打特色與台灣電影的文藝風格結合起來,並融入了‘留白’等東方美學元素,形成經典武俠電影風格,影響了很多導演。《周處除三害》也體現了香港類型片、台灣文藝片以及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合。從創作角度來說,這種創新折射出港台電影類型上的日趨豐滿;從市場角度來看,其在大陸的票房成功,反映出觀衆對多元類型選擇的需求。”

近年來,趙麗娜先後拍攝制作了《我在台灣遇見你》《我在江南遇見你》兩部反映兩岸文化連結的紀錄片,目前已開始籌備拍攝下一季。在她看來,兩岸影視行業從業者應加強交流,從專業層面多做溝通和探討,共同推動兩岸的影視行業發展。

“今日方知我是我。”趙麗娜說,“我們拍當代城市紀錄片的時候,在展現‘傳統’的同時做一些‘當代’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從“關帝像前擲筊杯”看兩岸民間文化同氣連枝

在電影《周處除三害》中,台灣的演員和故事背景、香港的編劇和導演、兩岸流傳的民間故事熔爲一爐,令人耳目一新。無論是“周處除三害”的典故,還是“關公顯聖”的傳說,都是兩岸民衆熟悉的文化元素。

電影中,主人公陳桂林在自首前猶豫不決,他在關帝聖君像前“九擲筊杯”,結果都顯示“同意”。于是他遵循關帝旨意,踏入了警察局的大門。

對于這一情節,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原海外中心主任、湖北大學客座教授朱正明表示,千百年來,從官方祭祀到民間崇拜,關公逐漸被塑造成了“忠義仁勇誠信”的化身。民間將他尊稱爲關公、關帝、關老爺,素有“文拜孔子、武拜關公”的說法。在台灣,很多老百姓都信關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婚喪嫁娶等重大事項,很多台灣居民也會到關帝廟參拜一番。

關公是忠誠正義、誠信勇敢等品質的象征。在《周處除三害》及很多港台黑幫題材電影中,都有“三教九流”拜關公的場景。電影裏,陳桂林被關公的旨意所鼓舞,走上了“懲惡”的道路。現實中,關公精神也自帶教化作用。朱正明表示,在台灣,有關協會曾組織關公文化的專家學者走進監獄,動員囚犯學習關公文化,以寫故事、畫像等方式來紀念關公。

隨著關公文化廣泛傳播,一大批關公文化遺迹遺址保留至今。“山西運城解州是關公的家鄉,也是關帝祖祠的所在地;湖北當陽的關陵葬著關公正身,附近的玉泉寺被視作關公信仰的發源地;河南洛陽的關林葬著關公的頭顱,與以上兩處並稱海內外三大關廟。”朱正明說,“這三處位于大陸的關廟,是關公文化的‘根’之所在。”

朱正明形容,如果說關公文化的“根”在大陸,那麽繁茂的“枝葉”就在台灣。如今,島內700多家關帝殿堂香火鼎盛。每逢關帝誕辰與金秋時節,台灣各地的關帝廟會舉行紀念關公的慶典儀式。在此期間,台灣的關公文化社團還會趕赴福建東山島等地,參加大陸關公文化節,祈福海峽兩岸繁榮昌盛。

如今,關公文化已成爲連接兩岸的精神紐帶。爲弘揚關公文化,朱正明曾8次趕赴台灣。在台灣宜蘭舉行的一場“世界關公文化攝影展”上,朱正明的攝影作品受到了當地群衆的熱烈歡迎。此次展覽持續5天,先後有100多家關帝廟組織數千名群衆前往參觀。“我是代表大陸辦的展覽,觀衆都是台灣居民,大家親切交流,完全就是一家人的感覺。”朱正明說。

來源:《中國新聞》報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