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改造,拆大召6000戶,呼和浩特古迹消失,正在淪爲赝品古城!

內蒙古大牌 2024-04-29 12:33:05

當年,北京古城牆被拆除,建築學家梁思成無力守護,發出的最後哭嚎:“50年後,曆史將證明你是錯誤的,我是對的。”多年後,梁思成的這句話真的應驗了,甚至都沒到50年。而呼和浩特這座有著2400多年建城曆史的城市,沒有梁思成的哭嚎,所以也躲不過大拆大建。#城市觀察員#

有網友說,假如在1978年到1983年的5年之內不要拆除舊城大北街、大南街清民時期的中西近代建築,是不是就是呼和浩特一條著名的旅遊景觀街。有評論說,舊城是呼市的魂!大北街,大南街,大召前街……是呼市的魄!玉泉井,海窟……是呼市的脈! 現在只有文章與影像是珍貴的紀念。

一座城市最值得後人紀念的是什麽?大概就是同一個屋檐下的同一位置,站過幾代人,這幾代人都一同仰望過天上的月亮。這個屋檐下,可以穿越時空,讓今人和古人對話,讓人們倍加珍惜親情友情愛情。

然而,當這座城市被鋼筋水泥高樓大廈碾碎,這座城市的曆史痕迹被消抹,個人和這座城市的感情紐帶也就被拆除了。#呼和浩特頭條#

其實,呼和浩特的古迹遭遇劫難何止是1978年和1983年。某位領導曾曰過:“2004年我剛來呼市的時候,城市的建築面積加起來將近3000萬平米,這幾年加起來差不多拆掉了1800萬平米,相當于換了多半個呼市。”

有媒體報道說,當年這位領導光是在大召附近就拆遷改造了6000戶,受影響人數超過3萬人!

大牌還在媒體的時候,進入過大召的拆遷區域。那些糊著紙的窗棂、純木的椽子、古色古香的瓦片,一個個裸露在殘垣斷壁當中,仿佛在無聲訴說著曆史的滄桑和時代的無情。只是當年懵懂,只感到惋惜,卻沒有想到這些老舊的房子就是呼和浩特最寶貴的物質財富和文化記憶。#呼和浩特曆史#

大牌查閱資料發現,2004年,呼和浩特市區人口是109.8萬人。而舊城區集中了呼市37.3%的人口。這些人大部分住平房,居住的平房最大的是12平方米,最小的只有6平方米,大召古舊民房的拆遷的確改善了這裏居民的生活條件。

似乎,就沒有想到過,對古建築有一個叫做“異地遷建”的專有名詞。而這一拆,就斷了呼和浩特千年以降的曆史余香。如今一眼望去,這座在萬曆三年開建的城市,傳承至今的古建築寥寥無幾,仿佛成爲了一座“赝品”古城!

當年,以拆遷大召附近具有曆史價值的平房爲代表的行爲,並不叫老舊小區改造,而是還有一個更加高大上的名詞,叫做“舊城改造”。不是一個小區一個小區的改造,而是對呼和浩特舊城的整體城改造。

呼和浩特舊城拆舊立新,古舊的建築消失了,這座城市蘊養千年的韻味也在悄悄離去。

2015年,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在內蒙古博物院報告廳說了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近年來,包括呼和浩特在內的一些城市大拆大建,忽視對文化遺産的保護,造成這些城市文化空間遭到破壞、曆史文脈割裂、社區鄰裏解體,最終導致城市記憶消失。”#呼和浩特記憶#

有文物保護工作的專家說,呼和浩特的不可移動文物消失主要集中在三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是建國初期,,第二個階段是“破四舊”時期,第三個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時。舊城的三次改造,呼和浩特的古建築、不可移動文物被大範圍破壞,損壞不計其數,現在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呼和浩特大量的清代古民居被拆除,舊城區大片的四合院整體消失,大召前街的費公祠消失了,“綢緞莊”等老字號沒有了,只有通順街上的“塞上老街”還空有其殼。2015年的數據顯示,呼和浩特市四區的199個社區居委會和144個行政村已經沒有任何文物遺存。

呼和浩特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然而,遊客到了呼和浩特看什麽?除了大召、清真大寺、五塔寺、白塔等碩果僅存的幾座寺廟古建築,估計也就只剩下將軍衙署屬于古迹了。其他的,只能看修繕一新的大召廣場,看新建的昭君博物院,看2006年開工建造的“亞洲第一佛塔”寶爾汗佛塔了。#呼和浩特文化#

清朝末年,文人騷客評選出了呼和浩特八景。這被稱之爲呼和浩特“舊八景”的景色分別是:白塔聳光 (萬部華嚴經塔)、青冢擁黛(昭君墓)、虎頭瀑布(虎頭山)、牛角旋峰(臥牛山)、柳城蔭綠(綏遠城環堤楊柳)、杏塢翻紅(烏素圖杏花)、烏素圖召,郊區的藏傳佛教建築、沙溪春漲(民政廳門前流水)、石橋繞月(回民區慶凱橋)。

如今,“舊八景”中,除了自然景觀以外,真正的古迹僅存白塔聳光這一棵獨苗。最爲可惜的是中山路路邊遍植的柳樹形成的“柳城蔭綠”景觀。該景觀修建于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 年),由綏遠城建威將軍,集資帶領八旗官兵在城西種植了3700 多株柳樹而成。上世紀70年代,柳樹被挖走。後來栽種的樹種,給呼和浩特帶了滿城鼻炎的隱患。#呼和浩特八景#

古迹是屬于記憶裏的具象,是先賢留下的念想。然而,呼和浩特新一代還來不及看,就失去了。這缺失的不是古建築,而是爲這城市奮鬥過的先人們的音容笑貌,是城市曆史能夠呈現給後世子孫的無法複刻的精神具象。

閉上眼,天翻地覆的曆史像一場短暫的春夢。睜開眼, 古建築消失撫不平心底隱隱的痛。被埋沒的是現實,而隨之而去的是怅然。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