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字有兩端:一端如根系,是七情;一端如枝葉,是各種情緒與情感

人之書 2024-04-21 10:37:20

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七情輪轉,于是人類自身的萬千情緒與情感便由此誕生了。

人不可能毫無情感的活著。無論是愛也好,還是恨也罷;無論是情也好,還是仇也罷;人總會有一種或者幾種這樣那樣的情感。

當人們愛恨分明的時候,當人們只有某一種單一情感的時候,人們的內心往往就比較堅定,目標就比較明確。

當人們愛恨交織的時候,當人們的內心多種情感混雜的時候,人很容易就會進入一種精神內耗之中,就會變得舉棋不定、猶豫不決。

人的內心情感與情緒是比思想、認知、智慧等更加深層次的主宰。

人們往往只能看到一個人的思想很深刻、認知很高深、智慧很深遠;卻不知道假如一個人的內心情感很脆弱、很多變、很雜亂,他還怎麽可能擁有豐富的思想、冷靜的智慧、深遠的認知呢?

當一個人內在的心態、情緒、情感等調整好以後,他才有可能進行下一步細致而又深入的思考。

假如一個人的內心是慌亂無措的,他還怎麽進行冷靜的思考呢?一個人如果就連基本的思考都沒有了,你還指望他能有什麽高深的思想、智慧與認知呢?

古人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泰山崩于前,是巨大變化;麋鹿興于左,是細微變化;無論巨大變化還是細微變化,都不能左右自己內心情緒的波動變化。只有擁有這樣定力的人,才可能誕生出真正的大智慧。

孔子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慮而後能得,能夠得到什麽呢?最終所能夠得到的東西,當然就是高深的思想、認知和智慧等。

定是心定,靜是心靜,安是心安;心就是人的內在情緒、內心情感;

假如一個人不知止、不能止于至善,那麽他的內心情感就很難堅定在一件事物之上,就會很容易變來變去,這就是心定。

假如一個人的內心飄忽不定,其內心很容易就會躁動起來;一顆容易躁動的心,他就很難實現自我內心的平靜和靜谧,這就是心靜。

假如一個人的內心始終不能平靜下來,其內心就會總是渴望著新鮮、歡樂與刺激。如此一來,便很難再實現內心的安穩、安泰、自在和悠然,這就是心安。

當你不需要借助外力也可以實現心靜與心安的時候,便意味著你已經可以做到佛家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人們在心定、心靜、心安之後,就可以進入到深入而又細致的思慮之中。人只要處在這種思慮思考之中,就必定會有所收獲。所獲皆智慧。

因此,人的智慧誕生于人的心靈;人的愚笨、癡迷也誕生于人的心靈。

有什麽樣的內在心靈,就會誕生出什麽樣的思想智慧。

人皆有心,心分魂魄;心靈就是魂,思想就是魄。魂是心之陰,魄是心之陽。陽以陰爲本。

心定,就猶如釘子釘在牆上,牢不可破、堅不可摧;

心靜,就猶如平靜的湖面,不起一絲波瀾、光滑如鏡;

心安,就猶如太平盛世,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一切偉大的思想與智慧,都只有在此種心境之下,才有可能真正誕生而出。那些不安躁動的靈魂,是不可能發現萬物的本質的。

人皆有心,心即是魂。人有三魂:天魂、地魂、人魂。人魂心情又分爲七情。

人的基礎情感雖然只有七種:喜、怒、憂、思、悲、恐、驚。但是它們之間相互糅合混雜,又組合出了千千萬萬種不同的情緒與情感。

人在自身的萬千情緒與情感之中,很難真正做到心定、心靜和心安。人們常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惜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呢?

喜、悲只是七情之二而已,還有怒、恐、驚等。當人們正在發怒的時候,又有多少人能夠平安自主地消弭自身的怒火?而不至于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呢?

七情圍繞在我們身邊,時時刻刻包圍著每一個人。可惜人們不借助外物基本無法左右甚或發現自身的情緒。

人們借助鏡子可以照見自己的面容。然而可以用于照見自身內心情緒的那一面鏡子又在哪裏呢?先不管什麽可以充當鏡子,人們首先總要知道人心究竟是什麽吧。

人心就是人的靈魂,它包含三魂七魄,也就是說人心有十層,魂三層魄七層。

七情與人類的一切情緒和情感都屬于第三層的人魂心。人的情緒與情感千變萬化、層出不窮,人們很難真正的把握它。

情之一字包含首尾兩端,一端如根系,是七情;一端如枝葉,是各種情緒與情感。

人們要想真正全面認識和把握人類自身的情緒與情感,就只有把握其根系,從七情著手,而不能從千變萬化的細枝末葉出發。

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每一種情感都可以至少劃分爲大中小三等。每兩種或者三種情感又可以組合出一種新的情感。

這就像紅色加黃色會生成出橙色一樣,不同的情感疊加就會生出新的情感。

比如:驚,驚與喜,是驚喜;驚與怒,是驚怒;還有驚慌、驚恐、驚嚇、驚駭等。

什麽是驚?驚字從心從京。京是指京都,本義爲建在高處的房子,也可以指建在高處的瞭望塔,以作警醒之用。

古人雲:“黩武之衆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易動的人就是心不靜的人,心驚就是指心不安。

心驚就是人的內心極端內斂的一種狀態。當人們的心神極爲內斂的時候,就很容易心驚。當人的內心始終向外敞開的時候,就不容易受驚。

孔子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人要想真正做到心靜、心安,其性格就不能過于易動,也不能過于心神內斂。

然而心喜會讓人易動,心怒也會讓人易動。心憂會讓人精神內斂,心悲、心恐也會讓人精神內斂。喜怒使人易動,憂思悲恐驚則都可以讓人內心難安。

假如人不能真正做到心定、心靜、心安,那麽人們就很難獲得真正的智慧。

喜和怒都是一種開放心態。憂則是一種內斂心態。思比憂更內斂,悲比思更內斂,恐比悲更內斂,驚比恐更內斂。它們的內斂程度是逐級加深的。

當一個人陷入恐懼之中,而無法自拔、無法驚醒出來的時候,就很有可能會因爲恐懼而亡。

曆史上那些因恐懼而亡、因悲傷而亡、因憂愁苦悶而傷卒的人,也大有人在。曆史上因急怒攻心而亡、因大笑而亡的人,也並不是沒有。

人類自身並不是沒有自救機制,七情之中的驚,便可以讓人跳出那種持續的情感情緒狀態。

所以在平凡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大多都不會排斥那些意外的小驚喜。

老子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寵愛、寵溺,皆是下策;不寵才是上策。

侮辱、辱罵,也是下策,不辱才是上策。

人得寵,會心驚;人失寵,也會心驚。

假如人長期處于得寵或者失寵的情緒狀態之中,人們整日與驚字爲伴,人們漸漸地就有可能會削弱甚至丟失心驚這種情緒的調節能力。這就等同于七情缺一。

常言道:“慈母多敗兒”。

母親寵愛孩子,孩子卻失敗不肖,其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于:孩子對于“驚”這種情感過于習以爲常了,從而使得其它六種基礎情感喪失了跳出機制。

古人雲:“知止不殆”。

當一個人進入一種情緒,比如:喜、怒、憂、思、悲、恐等,卻無法自己跳出來的時候,那就必然會無限承受各種情緒所帶來的惡果。

在一個人發怒的時候,假如他不能夠自己止怒,那麽他很有可能就會爆發出過激的行爲與行動,從而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與傷害。

驚,便是人類心靈最好的止喜、止怒、止憂、止悲、止恐的情緒工具。

每一輛汽車都必須有一套刹車系統。驚,便是七情的刹車系統。這便是驚字心理學。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