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西進新疆的上海支青對兵團文化産生哪些影響?以至于到現在居民生活習慣上還留有痕迹

修爲之士 2024-04-24 18:26:30

從1963年到1966年“文革”前,國家又從上海、天津、北京、武漢、浙江、江蘇等地動員10多萬城鎮知識青年支邊來到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在這場知識青年進疆潮中,尤以上海知識青年規模最大,也格外引人注目。

據資料記載,僅1963~1966年間,在上海每年都有兩次(5、6月和9、10月)大規模的知識青年出征,有近10萬浦江兒女離開上海,來到天山南北。其中僅位于塔裏木的農一師,到1965年底,就接收了上海知青40962人。

“人人都說江南好,我說邊疆賽江南……”“送你一束沙棗花,塔裏木來安家……”,唱著明快而激情奔放的歌曲,大批的上海支邊知識青年來到了新疆,開始了上海知識青年參加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

10萬上海知識青年西進新疆,將中國最大城市的都市文明、現代文明帶到了天山南北,對兵團乃至新疆的衣食住行進行全方位的滲透,以至于上海知識青年集中的地方,到現在當地居民的一些生活習慣及從吃到用,都頗受上海知青的影響。

當時上海女知青對團場人們服飾變化起到了引領的作用。剛開始,團場職工覺得不習慣和好奇,上海知青的褲子是貼在腿上的喇叭褲,衣服也是顯腰身的樣式。

久而久之就覺得習慣和好看,上海人帶來的春秋衫、拉鏈衫、休閑裝,也一度成爲團場青年仿效的對象和追隨的服裝潮流。……上海姑娘穿的樣式新穎的花裙子,帶花領子襯衫,團場的人們追逐著上海的款式、上海的潮流。

看到上海青年的穿著,農場的年輕人也開始學上海人穿兩用衫,夾克衫,開始知道滌卡,雙面滌卡。

上海青年人結婚,農場人眼光更是霍然一亮,那叫什麽?梳妝台,玻璃是上海帶來的。您下次探家一定幫我帶兩塊梳妝台玻璃!千萬!

沒多久,又有上海人結婚,除了梳妝台,又增加了高低櫃。農場老職工暗自歎息“趕不上趟兒”。

……70年代燙發曾一度在團場女職工中很是流行,上海女知青就是燙發的引領者,她們回上海探親時帶來了上海的燙發精和卷發筒,于是燙發成爲團場女人們追逐的時尚。

一種奇妙的美味巧克力被老軍墾頭撞見了。頭一回吃,就皺起了眉頭“吹得怪玄乎的,這不是燒糊了的麥子嗎!”

看見華夫餅幹老軍墾卻不敢吃,左右端祥著悄悄問人“上海人是不是出我土包子的洋相,給我吃這塑料片片兒”。

上海支青探家返疆,十幾個旅行包,裏面裝的香腸、火腿、味精、卷子面、大油、海米、紫菜、黃酒……足可開一個食品超市。

偶有機會參加支青筵席,老軍墾大開眼界。一位老職工津津樂道的是“擦嘴的紙都噴了香水!”

上海青年剛進疆時,軍墾戰士的孩子們基本都在上小學。那時的學校老師很缺,千號人裏也難找到一名初中生,水平很低,上海人當了老師就大不一樣了。

學生們學會了一口標准普通話;籃球、乒乓球開始正規訓練;革命歌曲唱得呱呱叫。

70年代末,國家恢複高考,兵團二代一鳴驚人。大家總結後一致認爲,哪個學校上海教師多哪個學校高考錄取率就高。有些人家極力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海教師多的學校學習。

兵團學生的高考錄取率高于地方學生,保持了很多年!不少兵團二代大學畢業十年二十年後,還能夠清晰地記得初高中時的班主任,一說都是上海人!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後,上海知識青年憑著與上海的血脈聯系,不斷把沿海城市的先進技術、現代工藝、市場信息和經營技巧,引進新疆,率先在兵團興辦家庭農場、林場、養殖場和各種服務行業。

1987年創辦的108團南湖潤滑油廠,是一個創業時只有3戶職工籌集8萬元資金起步的小廠。

在廠長徐培慶(1963年進疆的上海青年)的帶領下,大膽推行股份制,他們在市場經濟的風浪中,拼搏向前。南湖潤滑油廠1987年建廠,1988年産值36萬元,利潤3.4萬元,1993年産值達400萬元,實現利潤百萬元,超過了全團場全民制工業利潤的總和。

從1987~1993年,南湖廠未花國家一分錢,共創産值1068萬元,利潤226.6萬元,效益名列全疆同行業榜首。

後來,人們對上海知識青年這樣描述:“上海鴨子呱呱叫,乘坐火車不要票,硬說麥苗是韭菜,苞谷面馍當蛋糕。別看他們笑話多,文化水平還挺高。”

推薦閱讀:

來新疆前她是苦命的人童養媳,後嫁給大27歲的老功臣,日子過得雖苦但心裏很甜

曆史上,新疆兵團的一批批軍人是怎麽來的?看完這篇文章明白了​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