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是如何征服西藏的?此事爲西藏納入中國的版圖奠定了基礎

探史這些年 2024-05-07 22:21:06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五鸢

編輯|t

引言

在中國曆史上有這樣一個朝代,它的統治者骁勇善戰,短短數十年,一度滅掉數國,統一了中原,令整個亞洲諸國膽寒。據史書記載,在其領土的巅峰時期,它的領土東至遼東,西至陰山一帶,北至陰山,南到南海,其疆域之遼闊,超過了漢唐盛世。這就是忽必烈統治時期的元朝。

遠在西北地區高山之上的西藏,也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與中國的命運深深的交織在一起,爲後來成爲中國一部分奠定了基礎。

(元朝地圖)

一、太宗窩闊台兵臨西藏

公元1227蒙古滅西夏(甯夏、甘肅、陝北一帶),1234年殲滅金國(淮河、秦嶺以北之地)。此時成吉思汗已逝,他的兒子,太宗窩闊台將西夏及甘、青部分藏區賜給三皇子闊端作爲封地。

與西夏接壤的西藏,便成了闊端下一個目標,而此時的西藏,當然這時還不叫西藏,也許大家會更熟悉吐蕃國這個名字,這是個存在于7到9世紀的封建王朝。自9世紀吐蕃國滅亡後,西藏長期處于一個混亂且割據的局面。

(吐蕃國地圖)

西藏此時由多個佛教派系統治,各個派系之間爭端不斷。1239年,闊端派遣將軍多達那布帶領一支蒙古軍隊進軍西藏,從青海一直攻到藏北,燒毀了1056年興建的熱振寺和1012年興建的傑拉康,殺死了500多僧俗。

闊端大軍的這一舉動震懾了西藏的各個勢力,大多的地方勢力選擇了繳納款項,歸附于元。蒙古軍此時在達熱索設立了驿站。多達那布對西藏考察一番也發現了,西藏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處于一個勢力割據的狀態。

(闊端王雕像)

此外,考慮到佛教在西藏特殊的統治地位,闊端認爲,單純的軍事戰略無法很好的解決問題。于是計劃在西藏尋找一位德高望重的藏傳佛教人物,來適應西藏的社會環境。由于父親去世,和參加繼承大汗的慶典,直至3年後,闊端才得以與這位僧人相見。

他便是薩迦班智達,薩迦是西藏本土的佛教流派勢力之一,他敏銳的意識到與元軍抗衡,只會讓西藏生靈塗炭,于是帶著他的兩個侄子,跋涉千裏歸順闊端。這趟歸順之旅非常的順利,他受到了闊端的賞識。

(薩迦班智達塑像)

薩迦班智達發布了一封,致西藏各地僧俗領主的公開信,奉勸各位領主歸順蒙古,並要求西藏地區的百姓承認自己是蒙古的臣民,這封信受到了藏族各個階層的歡迎和執行,成爲西藏自願加入祖國的一份重要文獻。

二、一代帝師八思巴

1244年,薩迦班智達去涼州歸順闊端,此行還帶著自己的兩個侄子,其中之一便是八思巴。薩班年事已高,此行帶著八思巴也是有意讓他作爲自己的繼承人來培養,希望他能在此行中增長見識。

如薩班所料,7年後薩班和闊端便先後卒于涼州,八思巴繼任了薩迦班智達的衣缽。忽必烈則經過一系列的權利鬥爭,獲得了西藏部分地區的統治權。

(八思巴塑像)

薩迦班智達去世後,薩迦派在西藏的統治地位已經發生了動搖,加上闊端去世後,西藏被分封給了多個蒙古皇族,支持僧派的背後勢力也愈發複雜。八思巴急需一個可以倚靠的勢力,來穩住薩迦派在西藏的統治地位,這時,忽必烈南下討伐大理,途徑涼州,兩人一見如故。

忽必烈被八思巴的學識所征服,尊其爲上師。在之後的7年裏,兩個各自經曆了人生中的低谷,忽必烈受到了大汗的猜忌,被剝奪兵權,以往幕僚、好友皆棄他而去,八思巴在西藏的統治地位跌落,被其他的派系取代。

(忽必烈畫像)

所幸,兩人均不是在逆境中妥協之人。八思巴看好忽必烈,在忽必烈失勢之時也並沒抛棄他,反而是投奔了忽必烈,與之共同患難。1260 年, 忽必烈在與其弟阿裏不哥爭奪汗位的鬥爭中獲勝, 繼大汗位。立即封八思巴爲國師, 並賜羊脂玉印,將八思巴提升到全國佛教領袖的地位。

五年後,八思巴奉旨返回西藏,登薩迦法座,成爲了一代法王。他在忽必烈的支持下,結合西藏特殊的情況,設置了各種職官,還建立了各種行政機構,開創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在這種制度下,西藏經曆了九代法王,迎來了長期的安甯和穩定。

1270年,忽必烈冊封八思巴爲“帝師”,且加封了“大寶法王”。這個稱號一直延續到明朝。

(薩迦派的寺廟)

三、宣政院的設立

1264 年, 這一年是西藏曆史上最具紀念意義的一年。

這一年,忽必烈遷都大都(北京市市區),設立了一個叫總制院的機關,負責管轄全國的佛教事務和藏族地區的事務。

因爲唐朝接待吐蕃使者在宣政殿,于是在1288年,改總制院爲宣政院。

帝師是名義上的統領宣政院之人,但是實際掌管宣政院的是院史,擔任要職的多是朝廷重臣。例如,首任院使是尚書右丞相兼任的。

(宣政院)

不得不說,宣政院的設立是元朝治理邊疆的一個創舉, 爲後世王朝治理西藏樹立了典範。比如明朝在藏族地區設立的烏斯藏都指揮使使司, 清朝在西藏設立的理藩院,都是在效仿此舉。

宣政院下,元朝還在全國藏區設立了三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甘肅、青海等藏族地區,該機構中的高級官員都是由帝師或者宣政院提名,皇帝加以任命,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近代。

元世祖忽必烈的這一創舉,在曆史上的功績自不可磨滅。當然, 在宣政院設立的背後,也離不開八思巴的奉獻, 作爲在任國師,八思巴理所當然地成爲第一任總制院領事。

(清朝理藩院的結構)

蒙古大軍兵臨城下,薩迦班智達著眼于現實,從大局出發,自知與龐大的蒙古軍隊抗衡,只會徒增傷亡,采取了歸順的措施,結束了西藏地區長達400年的分裂動蕩局面。

在其子侄八思巴的努力下,與元朝進一步加深了從屬關系,爲中國民族關系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爲西藏納入中國版圖奠定了基礎。

(西藏實地景觀)

參考資料

馮建勇.八思巴: 民族和合, 西藏一統.[J].第 28 卷 第 6 期

成凱文.西藏政教首領在元朝大一統中的作用.[J].史 學 月 刊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