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明知崔湜是太平公主的黨羽,爲何不殺了他?還對他好得過分?

尋根拜祖 2024-03-05 11:16:43

那是一段“人鬼莫辨”的混沌時期,時至今日,我們都不能看清所有的曆史真相,其中就包括崔湜這個人,以及唐玄宗李隆基與他的關系。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的一天,宰相崔湜接到唐玄宗的密诏入宮議事。崔湜的弟弟崔滌敏感地意識到將有大事發生,他再三叮囑哥哥:“您一定要記住,皇帝問什麽,你都要如實回答,千萬不能隱瞞。”

究竟發生什麽事了呢?原來,此時唐玄宗李隆基雖然已經是皇帝了,但頭上還有個太上皇李旦,而昔日的戰友,姑姑太平公主卻與李隆基反目成仇,一直在謀劃廢掉李隆基。

太平公主頗有老媽武則天的潑辣風格,她竟然在上朝的路上攔住宰相們,公然要求他們向太上皇帝提出改立皇帝。

當時的七位宰相,有四位出自太平公主的門下,包括中書令崔湜。但太平公主不知道的是,崔湜其實與李隆基的私交甚密。

當年唐玄宗還是一位藩王時,與崔家同住一個坊邑,跟崔氏三兄弟的關系非常鐵。

杜甫有一首詩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其中“岐王”是指李隆基的弟弟李隆範,“崔九”就是崔湜的弟弟崔滌。

李隆範和崔縧都是李隆基最親近的人,大批文人墨客經常受邀到岐王宅和崔九堂做客,其中就包括杜甫和樂師李龜年。

五年前的唐中宗景龍二年,李隆基出任潞州別駕,臨行的時候,朋友們都來送行,所有人都止步于城門,唯獨崔滌一直將他送到華州。

崔滌與李隆基兄弟宴飲喝酒時可以做到不“避席”,在這種行爲在古人眼中非常失禮。即便李隆基當上皇帝後,崔滌依然可以在他面前毫不避諱地插科打诨,毫無顧忌,甚至有時候嘴禿噜,泄露宮禁私密之語。李隆基也不怪罪,特地在他的笏板上親手寫上“慎密”二字,提醒他酒後留神。

李隆基雖然與崔湜的關系比不上崔滌那麽親密,但也算是密友,遇上這麽嚴重的危機,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崔湜商議。

李隆基毫不諱言地提出了自己的計劃:先除掉太平公主的鐵杆蕭至忠、窦懷貞、岑羲。

這三個人,包括崔湜,都是太平公主一手提拔起來的宰相,李隆基竟然與崔湜商議除掉另外三人,可見他對崔湜有多信任。

然而,崔湜卻“問對失旨”,隱瞞了太平公主等人的陰謀,裝傻充愣,沒有接李隆基的話茬。這讓唐玄宗大失所望,因此在取得“先天之變”的勝利後,李隆基將崔湜流放于嶺南。

太平公主的四位鐵杆支持者,三位被誅殺,李隆基爲何對崔湜網開一面呢?是不是好得有點過分了呢?

這個問題不光困擾今天的我們,就連當事人也不解。與太平公主等一起被誅殺的還有一個叫李晉的宗室子弟,他就表示憤憤不平:“崔湜是主謀,如今我被斬首,崔湜卻只被流放,冤枉啊。”

原來崔湜表面上是太平公主的人,暗中交好李隆基,事實上他就是太平公主的心腹,李隆基上當了。玩得夠深的,面具戴了好兩層,超級“間客”。

如果您掀掉他的兩層面具,就會驚得魂飛魄散:怎麽還沒完?你到底是誰?

沒錯,幾乎沒人能看穿崔湜,他就是一個“面具俠”。

崔湜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祖父崔仁師是貞觀年間的宰相,父親崔挹官居戶部尚書。崔湜年少成名,擅長詩文,《全唐詩》收錄了他32篇作品。二十多歲他就高中進士,仕途一帆風順。

崔湜的履曆堪稱奇迹,無論誰當皇帝,他都能扶搖直上,哪怕被人踩到腳下也能東山再起。擱一般朝代您可能不覺得這算什麽本事,但在“後武則天時代”這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事。

我們知道,那是大唐急劇動蕩的時期: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遜位,中宗李顯複位。

景龍元年(707年),太子李重俊發動“景龍政變”,武三思父子被殺,李重俊被誅。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韋皇後、上官婉兒被誅,少帝李重茂退位,唐睿宗李旦登基。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及其黨羽。

八年時間爆發四次宮廷巨變,大唐怎麽了?

都是武周時期留下的後遺症呗,各派勢力圍繞皇權重新洗牌,由此造成了形勢複雜多變的派系鬥爭,前一次的勝利者,往往在下一次事變中就上了斷頭台,包括上官婉兒也不能幸免。

那麽,崔湜憑什麽屹立不倒呢?就倆字——變臉。

崔湜的起步得益于武則天的欣賞和提拔,但後來他卻依附張柬之、桓彥範,並在“神龍之變”後受命潛伏在武三思身邊。

不料,眼見武三思深得中宗李顯和韋皇後的器重,崔湜第一次當“諜中諜”,他出賣了桓彥範、張柬之,並舉薦表兄周利貞將桓彥範等人迫害致死。

這次變臉讓崔湜成了大紅人,也讓他看到了一條官場捷徑。于是崔湜又瞄上了一個人,此人就是才女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是唐中宗的昭容,深得李顯和韋皇後的信任,崔湜步履輕盈,鑽進了上官婉兒的香缦。

別驚訝,大唐的“開化”遠在今人的想象之外,很流行“處鐵子”,甚至共用一塊鐵。比如武則天和女兒太平公主的張昌宗、張易之,武則天與幹女兒安定公主的薛懷義,上官婉兒與韋皇後的武三思,以及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的崔湜。

崔湜是個大帥哥,又有才華,那個女人不心動呢?何況他這麽懂事。在上官婉兒的提攜下,崔湜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實現了人生的最高夢想——宰相。

後來,崔湜在主持官員選拔是收受賄賂,因此遭到彈劾,被貶爲江州司馬。又是上官婉兒出馬,聯合好姐妹太平公主出手,僅用了幾個月就讓帥哥又恢複了宰相之職。

李旦登基後,對李顯、韋後一黨展開大清洗,就連上官婉兒都沒能幸免,被李隆基殺了,于是崔湜只好卷起鋪蓋卷滾到華州擔任刺史。

不過,請別忘了崔湜的功底還在,太平公主還在,僅過了一年,他又在太平公主的提攜下回京,被授予同中書門下三品,再次出任宰相。

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當上皇帝的李隆基沒忘記舊交情,又提拔崔湜爲中書令。中書令這個宰相的含金量要比“同中書門下三品”高得多,二把手。

咱不得不服崔湜的騰挪功夫,他總是腳踩兩條船,每當左腳洛水,右腳總能上岸,將雙面人的角色演繹得玲離盡致。

所以,在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扳手腕過程中,他依舊如法炮制。不過這一次他在老鐵身上下的賭注有點大,一件事最終送了他的命。

太平公主急于求成,便想從肉體上消滅李隆基,于是他令崔湜勾結宮人元氏在李隆基的湯藥裏下毒。雖然這事沒做成,但後來還是被人揭發了。

此時崔湜已經被流放嶺南,但李隆基終于怒了:原以爲你就是左右騎牆,沒想到你竟然對我這麽狠,那就別怪我了。

于是,崔湜被賜死在了流放地,享年42歲。

如果不是下毒事件暴露,崔湜又躲過一劫。以李隆基的性情,說不准哪天他就會赦免崔湜,甚至給他第四次東山再起的機會。

那麽,李隆基爲何對崔湜這麽好?是不是太過分了?

第一個原因就是他與崔家的舊交情。

李隆基是個比較戀舊的皇帝,他最信任的不是朝中重臣,而是姜皎、高力士、王毛仲這樣的藩邸舊臣。後來李隆基請姚崇出山時,姚崇跟他約法三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允許這些人幹政。

第二個原因就是崔氏家族的地位很重要。

皇權不等于龍椅,而是擁護勢力,這就是太平公主敢跟李隆基扳手腕的原因。博陵崔氏是關東豪族的翹楚,大唐“五姓七望”之一。

當初李世民編撰《士族志》時,籍籍無名的崔民幹家族竟然位列第一,氣得李世民拍了桌子。可見豪門家族對朝政的影響力有多大。

出于政治需要,李隆基也必須拉攏崔湜,以及他背後的博陵崔氏。

第三個原因就是李隆基沒能及時戳穿崔湜的真面目。

您可能覺得李隆基有點愚鈍了,崔湜反複橫跳,跟太平公主打得那麽火熱,他竟然看不到?

還真不能這麽說,首先,崔湜的這些行爲時候來曝光的,他與上官婉兒、太平公主的關系其實很隱秘,連史書都有前後矛盾的記載,李隆基怎麽可能完全洞悉?

其次,我開篇就說過,那是一個“人鬼莫辨”的時期,在劇烈的動蕩環境下,大臣們要麽無所適從,要麽左右橫跳,包括窦懷貞、蕭至忠,都是一個味,這幾乎就是那個時期的普遍現象。

不要說那時候的人沒有道德底線,局勢混沌、利益訴求、生存需要,難免讓人迷茫,乃至做出不當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曆史其實並非黑白二色,我們看到的曆史是勝利者的宣言。反過來說,如果太平公主贏了呢?崔湜又是什麽形象?還是個小人嗎?

所以,李隆基即便看到崔湜跟太平公主關系密切,也不會粗暴地將他劃歸爲敵營。

可當下毒事件曝光後,性質就不一樣了,所謂的“對崔湜好得過分”就露出了真容。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