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面臨四分五裂?蘇格蘭想“離婚”,原因是英國正在加速衰退

探史這些年 2024-05-07 16:44:44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心飛揚

編輯|t

引言

2022年,在全球的目光都被俄烏吸引之時,蘇格蘭悄悄幹了一件大事:它又想“離英”了,要求重新公投。

前有“騙婚”舊怨後,有民族獨立浪潮,一朝帝國衰落,蘇格蘭人民追求獨立的呼聲就迅速壯大起來。

這個要求雖然很快就被拒絕了,但距離上次公投尚不到十年就再提此事,可見蘇格蘭分道揚镳之心有多麽迫切了。

(獨立公投)

一、當年“聯姻”實屬被迫,多年安穩只因“有利”

2022年8月16日,在特拉斯豪言“絕對不會同意讓蘇格蘭再公投”的時候,場外正有數百人聚集在一起旗幟鮮明地高呼“蘇格蘭獨立”。

這一幕的大背景是,7月份蘇格蘭當局剛剛表示“我們希望能在2023年舉行公投,議題是獨立”,旋即就被當時的首相給無情否決了。

英倫三島聲名四海,作爲其重要一部分的蘇格蘭爲什麽有這麽多人不認可自己英國人的身份,甚至屢次三番想要獨立?這就得不得說到它們當年“聯姻”的曆史了。

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無嗣而終。在她之後,登上王位的是血緣關系較近的蘇格蘭國蘭,因此蘇格蘭作爲“嫁妝”被帶了過去。

(特拉斯)

在此之前,兩國比鄰而居數百年因爲戰爭和侵略隔閡頗深;此後,由于兩個王國有著共同的君主,所以它們形成了一個比較松散的聯盟。當然,這一時期的蘇格蘭對外仍然是獨立的。

這種狀態持續了百年之後,繼承人危機再現,英格蘭趁機要挾蘇格蘭與自己合並,如若不從就要對其進行經濟封鎖。

所以,即便已經過去了幾個世紀,很多人仍然認爲英格蘭選擇詹姆斯六世爲王是在“騙婚”。

當時,擺在蘇格蘭面前有兩個現實:一方面,比武力,打不過;拼經濟,也不行。另一方面,聯合之後帝國的身份所帶來的利益又著實令人眼饞。

(第一位兩國共主)

在壓力和利益的雙重影響下,統治階級選擇了妥協。1707年,羅馬人踏遍不列顛都沒能征服的蘇格蘭“牽手”英格蘭,正式走進了這場婚姻。

合並之後,蘇格蘭得以保存教育、法律等原有的體系。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蘇格蘭人民的抵觸心理,但也使得民族認同感得以延續,爲獨立思想留下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此後的蘇格蘭隨著這個國家一起站上世界之巅,大英帝國的強盛讓它也從中得到了很多益處,進入了輝煌發展的階段。

同居一島,蘇格蘭還處于落後的農耕時代,南邊的鄰居英格蘭已經在工業化的路上大踏步往前走了,生活水平相差甚大。

(網絡圖片)

而合並之後就是一家人了,雙方之間的優勢可以進行互補。比如,蘇格蘭的資源源源不斷運往南邊;它則得到了新技術修鐵路築工廠,也得到了廣闊的市場,很快就走在工業化的前列。

這一時期,是蘇格蘭與英國的關系最爲融洽的階段:帝國的觸角伸到哪裏,蘇格蘭人的身影就出現在哪裏,他們著實在帝國的殖民和發展中獲得了豐碩的利益。

1885年-1939年,海外殖民地的管理者中約有三分之一來自蘇格蘭;與之相對應的數據是,蘇格蘭的總人口卻不到帝國的十分之一。

日子過的好了,老百姓也就不會鬧這鬧那了,獨立的呼聲雖然還存在但生存空間並不大。大多數蘇格蘭人乖順聽話的前提是英國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也就是說,要夠強。

(帝國艦隊)

一旦經濟這個維系雙方和平的地基動搖了,那些被壓制的聲音就會很快擡頭。果不其然,僅僅是兩百余年之後,愛丁堡就見證了這一輪回。

進入到20世紀之後,帝國開始從“日不落”的神壇跌下來,二戰之後殖民體系更是徹底土崩瓦解。

蘇格蘭無法再獲得以往那般巨大的利益,時間一久不滿情緒就會上來。

二、衰退的帝國下滑的實力,蘇格蘭點燃分離民意

蘇格蘭成爲英倫三島一部分的曆史不長也不短:說長,足以讓昔日的殖民地完成獨立到問鼎世界第一的曆史進程;說短,如果放在整個人類的高度也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蘇格蘭)

“聯姻”初期,蘇格蘭不是沒有人抵抗過,只是很快就被壓了下去。20世紀四五十年代獨立主張剛開始擡頭又逢戰亂,整個不列顛都陷入危亡之中,人們也就無暇關注獨不獨立了。

1934年民族黨成立的時候,應和者寥寥無幾,那時恐怕很難有人能夠想象得到它會在多年以後一躍成爲第一大黨。

民族黨真正迎來發展的時機是在六十年代,彼時的大背景是不列顛盛極而衰:經濟上從昔年的全球第一跌到第三又相繼被法、德兩個宿敵超過,國際事務中唯美國馬首是瞻。

殖民地沒了意味著同時丟失了市場和廉價材料來源,人才和技術優勢也沒了,大英就只能吃老本然後坐等衰落。

(民族黨首腦)

整理了自六十年代以來的GDP數據就能發現,除去2021這個特殊年份,在長達六十多年中英國只有五年的GDP增速是超過了5%,其余時間基本都在2%左右徘徊。

對于那些個體會過頂峰滋味的人來說,這種落差是很難接受的。更重要的是,一旦生活不好了人們就會尋求變好的方法,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想“是不是獨立出去會變好”。

從1961年開始,民族黨的選票擺脫了多年在1%徘徊的困局,得票率不斷攀升。1968年,溫妮·尤金虎口拔牙,成功擊敗競爭對手拿下一席議員的位置。

1968年,民族黨首次獲得參與國家政治的資格;1968年,“蘇格蘭也要前進”這句铿锵有力的話語刻在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心中。

(曆年GDP,單位:100萬美元)

如果說這一個十年,獨立的勢力只是剛剛開始冒頭;那麽下一個十年,它的發展速度之快則是震驚了四方:1970年,民族黨得票突破10%,四年之後這個數字就迅速上升到了30%。

民意轉變如此之大的原因還是與經濟直接挂鈎:70年代,國家整體政策大轉向,走上了去工業化的道路。宏觀層面給出的直接反映是,1974年GDP增速直接跌爲負數。

以礦産、造船等工業爲支柱的蘇格蘭受到的影響尤爲嚴重:工廠大量倒閉,船塢廢棄、廠房破敗,失業的人四處遊蕩……

與此同時,在北海發現的油田開始爲國家提供豐厚的收入,這讓蘇格蘭既高興又不滿:不滿在于從地理上這塊油田應當是歸于蘇格蘭的,但這筆收益卻直接上交給了倫敦政府。

(英國與蘇格蘭)

總而言之,國力的衰落、利益劃分的不均,讓這段已經持續了兩百七十多年的婚姻的裂痕變得越來越大。

三、公投失敗也因經濟,衰退持續獨立之心不死

獨立並非蘇格蘭一家的事情,它關系到整個聯合王國乃至歐洲。站在倫敦的角度,自然是希望繼續維持國家的完整,一旦“離婚”,四分五裂後的小國的地位全部都會大幅度下滑。

那麽,面對蘇格蘭越發高漲的獨立情緒,英國政府是如何應對的呢?

很遺憾,選舉制度下的執政者爲了選票一味以權力下放做承諾,既忽視老百姓的真正需求也不進行思想引導。

(蘇格蘭)

如此一來,不但沒有消解蘇格蘭民衆與政府的隔閡,反而助長了獨立思潮的擴大。1978年沒能通過的自治,在二十年後的1999年得以實現,直接結果就是民族黨迅速上位執政。

新世紀之後,全球的經濟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英國的衰退也進一步加劇。第一個十年GDP增長還能維持在2%以上,但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就再也沒能起來。

經濟的持續不景氣爲獨立派持續加碼,而民族黨成爲多數派則直接把事情推向了高潮:2012年,英國政府同意在2014年9月公投,“蘇格蘭的未來由人民自己做主”。

民族黨爲未來的蘇格蘭國家繪制了一幅相當美好的藍圖,這也是它們能夠得到那麽多支持的原因。

(公投表態)

他們說,蘇格蘭人均GDP不低,能夠擠進全球前20;他們說,獨立之後,預計能夠拿到北海油田的全部所有權,每年能夠創造幾十億的收入。

2014年9月18日,同時決定英國和蘇格蘭未來命運的投票持續了一天。最終,55%的民衆選擇了留下來繼續延續這場三百多年的“婚姻”。

其實,在2012年到2014年的民調中留英派的占比一直都是高于獨立派的。這個結果,並不意外。

有意思的是,支持留英的理由與獨立派一樣是與經濟有關:民族黨畫的“大餅”固然很很美好,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忽略那些他們避而不談的話題。

(北海油田)

北海油田的收益的確可觀,但無法抵消巨大的財政赤字,更何況那裏已經開采了四十年,終會有枯竭的一天。以2004年爲例,52億對110億,財政赤字倍殺油田收益了。

其他地方的問題就更多了:獨立之後倫敦不可能繼續補貼了,蘇格蘭得自己養軍隊、搞外交,這些全都意味著民衆要交更多的稅……

當然,這次公投沒能成功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相反,獨立的呼聲依舊很高,從愛丁堡到倫敦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各種以謀求獨立爲主題的集會。

因爲此後十年英國的經濟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只有更差沒有最差”。2007年到2022年這15年間,扣除通脹之後的GDP最高點恰好落在了一頭一尾這兩年,中間年份全都低于2007。

(GDP增速)

2023年,情況不僅沒有發生任何好轉反而繼續向糟糕的方向滑落,甚至在最後兩個季度連續出現了GDP增長小于0的情況。

這樣的英國是很難挽回蘇格蘭人民的心的,這段“聯姻”的維持是靠呼吸機續命的。雖然二次公投被駁回,可只要英國的衰落繼續,蘇格蘭的離去之意就不會停止。

未來,是否會有見證昔日的帝國四分五裂的那一天,時間會給出答案。

(網絡圖片)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蘇格蘭民族黨稱欲在2023年底組織獨立公投.[OL].2021.04.16.

中國新聞網.蘇格蘭獨立公投聲再起 英首相:任內不會同意.[OL].2021.01.04.

文摘報.蘇格蘭爲何要獨立.[OL]. 2013年12月10日 07 版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