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書,懂讀者,開好書店(人文茶座)

海外網 2024-05-19 10:00:43

來源:人民日報

前不久,位于北京中關村的風入松書店重新開張了。作爲20世紀90年代民辦學術書店的代表,風入松書店以豐富、有品位的選書聞名,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

實體書店的本質是書,一家書店如何選書,代表著其最核心的精神底色。風入松書店重開前的一次調查問卷中,很多老顧客對其最深的印象,就是在這裏常常可以看到自己不知道的好書。書店負責人說:“有人說那時的風入松像一位向導,吸引很多讀者走進了學術的大門。”重開後,書店延續以往人文社科的選書風格,設計了一整面牆的北大通識課書籍,爲想了解北大課程的讀者提供一個入口。

如何利用有限的物理空間挑選並展示圖書,這對所有的書店人來說都是頭等大事。專業的選書需要經營者懂書,要有豐厚的學識。近代版本目錄學家孫殿起曾說:“書中內容需要明了,書之版本優劣,亦須清楚……”如是種種,“需賴業師指授,方能勝任也”。因而當時的書商對師徒間的傳薪授受極爲看重。《清代野記》中記載:“光緒初,寶森堂之李雨亭、善成堂之饒某,其後又有李蘭甫、譚笃生諸人,言及各胡書版、書式、著者、刻者,曆曆如數家珍,士大夫萬不能及焉。”足可見當時書肆裏有一批十分精通書籍的工作人員。自古以來,售書者懂書、愛書,促進了書籍價值的實現,也能幫助書店向下紮穩根基。

懂書的同時,還要懂讀者。實體書店必須深挖讀者精神需求,把專業性、系統性做到位、做到家。我國每年出版圖書數十萬種,如何披沙揀金,把讀者不了解但有價值的圖書挑選出來,考驗著書店經營者對讀者需求的把握。一些小衆的學術書店,靠著服務于讀者的學術需求經營了數十年,與它和讀者的高度契合分不開。學術書店雖小衆,但不死板。書店經營者隨時關注學術界關心的公共話題,引進高質量的圖書。留住讀者,關鍵要全面准確地回應讀者訴求,爲讀者提供專業的知識服務和良好的閱讀體驗,如此才能與讀者建立緊密的聯系。

獨到的選書品味能夠滋養出一份獨特的文化氣息,讓書店成爲城市的文化地標。在上海和平公園,一棟兩層臨水小樓挂著“刊茶社×大隱書局”的招牌,這裏彙聚了1500多種期刊,是國內收藏期刊最多的實體書店,爲讀者提供閱讀、購買、借閱的無邊界服務。書店還邀請全國100多名詩人相聚于此,舉辦聽詩會。如此一來,形成濃厚文化氛圍,成爲廣大市民參與公共文化的重要場所。實體書店需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在地公共文化活動,才能在這些文化活動中尋覓知音,吸引更多的讀者,從而成爲讀者沉浸體驗閱讀的精神家園,成爲市民的文化會客廳和文化活動的承載地。

好書能夠搭起人與書店的橋梁,好的書店能夠吸引顧客從沉浸式的數字生活中,慢慢走入沁涼的、書架間的巷道,展開印著無數同好指紋的書頁。當實體書店承擔起文化擔當,真正融入讀者需要、融入城市發展,便會發現它們依然被公衆所需要、所關懷、所期待。(李卓爾)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9日 第06 版)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