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王婆”不說媒

半島晨報 2024-04-14 19:10:21

10天漲粉400萬,景區門票訂單翻番,被網友稱爲“月老手下的銷冠”,趙梅在扮演“王婆”第六年時站在了巨大的風口上。

春日,午後的萬歲山武俠城景區水浒街王婆茶館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包圍了舞台三面,每個能看到台上的縫隙都被填滿,水泄不通,一旁茶樓二層的好位置已早早被預訂,有人不遠千裏只爲一睹真容。

“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媒妁之言,撮合良緣,是“王婆說媒”的表演內容。現場登記報名處,排隊者拿著“愛的號碼牌”,很難辨認誰爲尋求愛情,誰又爲追逐“潑天的富貴”而來。台前,她仍千方百計想給年輕人一個機會;幕後,趙梅有著千言萬語訴還休的疲憊:平靜的生活被打亂,熟悉的舞台變了味。

走紅後,趙梅與其他演員依然共用一個簡陋的化妝間。這方狹小的空間內人來人往,突如其來的火爆沒有改變這裏一年到頭的緊迫節奏,不過,剛安上的空調還是讓憋悶的空氣舒爽了不少。沒劇本、沒套路,一天兩場需要“現挂”的演出讓61歲的趙梅應接不暇。

本想每天湊成10對,但時間並不允許。有人上台,對上眼緣很快就下去了;更多的人,左看右看拿不定主意,但趙梅不能趕他們走,“我不想讓他們帶著希望來,帶著失望走。”

台下觀衆大喊“幹娘”,“王婆”千呼萬喚始出來。

鬓邊簪一朵紅花,手持月老紅繩,身著朱紅配墨綠的宋制漢服,走上舞台的趙梅如衣飾配色般熾烈熱忱。“一來我很享受這種快樂的表演,二來得對得起老板給咱這份錢,對得起花錢進公園的遊客。”自己不樂,又怎能感染別人呢?

占地面積500余畝的萬歲山武俠城景區每天有上百場節目上演,“王婆說媒”原本是一場只有十分鍾的“下飯小菜”,趙梅憑脫口而出的金句和高超的互動技巧讓節目時長一延再延。當反感被催婚的年輕人也開始興致盎然地關注“王婆說媒”時,趙梅打趣說:“人人都說單身好,人人都往開封跑。”

年輕人爲什麽不願談戀愛了?趙梅有自己的解讀:當代年輕人工作壓力太大,社交圈太小,雖說“給一根棍就能撬動地球”,但沒人給他們這根“棍”。于是才有了“王婆說媒”:爲年輕人牽線搭台、讓他們交到朋友。爲了拉近距離,她管上台的年輕人叫“寶貝”“乖”,年輕人喊她“阿姨”“幹娘”,或者幹脆叫“王婆”,趙梅照單全收。

年輕時的趙梅,也曾是爲愛“千裏走單騎”的“戀愛腦”姑娘。家在洛陽,高中畢業後進入當地玻璃廠工作,這份在長輩眼中的“鐵飯碗”卻拽不住她想飛得更高一點兒的心。

“我不能向命運低頭,我得走。”相聲,是趙梅看世界的萬花筒,也是她與丈夫的“紅娘”。在和相聲演員楊樹相識後,趙梅毅然放棄了家鄉的安穩生活,追隨愛情東奔西走,最終在開封落了腳、安了家。

此後的三十多年,趙梅一邊照料家庭,一邊爲相聲社團打打下手,那些柴米油鹽消磨了時光,也爲日後的頂流“王婆”積攢下刹那靈光。

“我悟性特別好,看某個人的表情或者唱歌的動作,我看三眼就能學個八九不離十。我們家都是說相聲的,他們在家說的小幽默我也記著,不一定哪句話就用上了。”足夠新鮮,足夠幽默,這才是狠狠戳中當代年輕人的“王婆”。

趙梅有兩個視頻號,一個推廣節目,一個記錄生活,公私分明。她曾專門發布視頻,感謝大家讓她“在61歲的年紀再燃燒一把”。從最初的遊刃有余到後來逐漸有些力不從心,丈夫提醒妻子:“王婆”不是職業“媒婆”,節目只是景區演出,讓年輕人在減壓、搞笑、親切、親民、溫暖的氣氛中卸下包袱,交到朋友,就夠了。

景區之外,互聯網世界無限延伸。趙梅短視頻平台粉絲組成的相親群已經達到70多個,每群500人,數字還在不斷刷新。當線上與線下、真實與虛擬同場博弈時,趙梅還是難免不安,只得反複叮囑:“這全部都是交友的,機會很大,但是網絡是虛擬的,你們一定要謹慎,要擦亮雙眼。”

3月爆紅,4月初,從不遲到也不早退的“王婆”趙梅決定請假一個月。

“王婆”不在,萬歲山武俠城景區王婆茶館前依然摩肩擦踵,應邀上台的男女仍然期待“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不少網友在短視頻下留言催促趙梅“出山”,趙梅很少直接回複,正在休息的她在個人賬號寫下——真誠不一定換得來真誠,但真誠一定要留給同樣真誠的人。

趙梅還說:“你看花開了,太陽也好,年輕人得多接觸,多出來,出來談,出來走。身邊有個異性朋友,你想坐的時候有人搬把椅子;渴了,有人給你遞杯奶茶,年輕人正是享受這些的時候,你說對吧?”

來源:央視網綜合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