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別教他喊“誰來幫幫我”,沒用,這樣做才會有人幫忙

陪寶寶寫日記 2024-05-09 16:13:04

前幾天孩子放學回來,跟我說路上遇到一個穿著校服的初中生被好幾個孩子欺負,那些人一開始推推搡搡,後來又開始扇那個男孩耳光,眼鏡都給他打掉了。

男孩看周圍聚集了一些人,就開始喊“誰來幫幫我”,結果非但沒人幫他,欺負他那幾個孩子又開始變本加厲對他,後來還是我家孩子悄悄用自己電話手表打了110,看到警察來了才回家。

事實上,當孩子被欺負,千萬不要教他喊“誰來幫幫我”,這樣做沒用。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試驗,發現在發生惡性事件時,只有一個旁觀者時,受害人得到救助的概率是85%,而如果同時有4個旁觀者時,受害人得到救助的概率則變成了31%,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旁觀者效應”。

其實也很好解釋,當一個人在場時,那種見死不救的罪惡感和羞恥感會促使他做出行動幫助他人,而當人多時,“從衆心理”會導致人們先觀察他人,再來做出自己的判斷。

所以當孩子被人欺負時,千萬別喊“誰來幫幫我”,而是要快速從周圍圍觀者中找到一個相對身體強壯、有反擊能力的人,指定性地求助,比如這樣說:“這位穿藍衣服的大哥,請你幫幫我。”就有很大概率得到他的救助!

哪些行爲是霸淩行爲?

最近幾年,“校園霸淩”這個話題時不時就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做過一項調研,得出的數據是至少有32.5%的中小學生表示自己曾經“偶爾被欺負”,有6.1%的中小學生表示自己經常被高年級孩子欺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2009年發布一則報告,裏面提到一個數據:在全球,一個月內有32%的學生曾遭受過校園霸淩,校園霸淩在所有國家都存在,沒有一個國家的孩子能夠避免。

很多人以爲只有欺負、推搡和打罵才是霸淩行爲,挪威的一位名叫丹奧維斯的學者這樣來定義校園霸淩:一名學生長期且重複地暴露于一位或者多位學生的負面行爲之下。具備落實到行爲,那麽以下都屬于霸淩行爲:

①、給他人起侮辱性綽號,指責對方無用,侮辱其人格;

②、采用物理攻擊,比如推搡絆倒、拳打腳踢、拉扯頭發、掌掴、或者用其他物理性攻擊行爲;

③、搶奪或損壞他人財産,比如衣服、財物、書本等;

④、傳播他人謠言或者負面消息;

⑤、恐嚇他人做不願意做的事,威脅對方聽從自己命令;

⑥、貶低、中傷、嘲笑對方的相貌、行爲、家人、家庭狀況、體型等;

⑦、結黨孤立、排擠某人;

⑧、敲詐、勒索他人;

⑨、寫侮辱對方的文字、畫侮辱對方的畫等;

⑩、在網上攻擊他人。

爲什麽會産生霸淩行爲?

心理學家曾對霸淩行爲做過分析,發現喜歡霸淩他人的人,往往曾經受過較大挫折,然而卻無法對其根源發泄,就會把目標轉移向他人。

在心理學上曾有個很著名的試驗,叫“踢貓效應”:男主人在單位被上司批評心情不好,回家後跟妻子吵了一架,而妻子的怒火無處發泄,于是把無辜的孩子吵了一頓,莫名其妙被批評的孩子怒火中燒,于是把院子裏的貓狠狠踢了一腳。

這個“踢貓效應”描述了負面情緒在不同的人中間轉移的過程,由此分析,壞情緒就像流水一樣,總由高等向低等流動,從強者向弱者之間轉移。

那些霸淩他人的人,心理是這樣的狀態:我受了委屈,也要找個人“欺負”一下。

那些霸淩他人的人,可能在家裏常常被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壓制,也或者曾經是個被霸淩者,長期被他人施加暴力,這種挫折無處發泄,久而久之向外轉移,通過霸淩他人達到保護自己或者宣泄自我的結果。

如何讓孩子不做霸淩者,也避免被霸淩?

首先,多鍛煉身體,不做“弱者”。

霸淩者多會挑選身體有缺陷或者身體孱弱者下手,因爲這些人看起來就“好欺負”,欺負起來成本較低。

家長至少要引導孩子愛上一樣體育運動,最好是具備強烈對抗特征的體育運動,比如拳擊、散打、足球、籃球等,孩子在鍛煉身體的同時,性格也會變得陽光自信有朝氣。

其次,多關注孩子日常,保持正常的溝通。

很多家長只關心孩子學習,跟孩子的溝通長期不對等,孩子遇到問題向家長求助,得到的就是一頓訓斥。

事實上,很多孩子在受到霸淩的時候都會有意無意通過言語向家長求助,當得到的結果是一頓訓斥之後,孩子就不會再對家長坦誠以待,以至于很多孩子在遭受長久校園霸淩之後家長才知道。

家長一定要多關注孩子的日常有無異常行爲,比如突然對上學十分排斥、突然變得不愛說話、身上時不時會有傷痕、常常丟東少西、變得不愛出門等等,有可能遭遇了霸淩行爲。

最後,多給孩子科普霸淩知識,教孩子樹立自我保護意識。

較小一點的孩子,可以多看一些關于自我保護的繪本。

3-8歲:推薦一套非常好的繪本《兒童霸淩教育繪本》。

這套繪本共8冊,是多家育兒研究機構強烈推薦的自我保護防霸淩教育類書籍,這套書貼合學齡前孩子心理,用這個年齡段孩子看得懂的方式,讓孩子認識霸淩行爲,遠離傷害,學會自我保護。

這套書教孩子識別哪些行爲屬于霸淩行爲,比如被嘲笑是屬于隱性霸淩、被推搡是屬于肢體霸淩、被冤枉是屬于情感霸淩、被惡意觸摸身體是屬于侵害、被搶奪物品是屬于財物霸淩、被排擠和孤立是屬于社交霸淩、被歧視是屬于關系霸淩、被辱罵和侮辱是屬于言語霸淩等。

讓孩子及時識別霸淩行爲,勇敢學會拒絕,及時跟父母溝通,才能勇敢面對傷害,直面困難,積極樂觀面對。

家有3-8歲孩子,強烈建議給他備一套《兒童霸淩教育繪本》,及時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才能遠離傷害,鏈接放在這裏,點擊即可購買。

中小學生:推薦兩本自我保護書《我們爲什麽被霸淩》+《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我們爲什麽被霸淩》作者是著名的主持人和作家陳岚女士,她同時也是兒童公益組織“小希望公益聯盟”的創辦者,先後創立多家青少年保護機構。

這本書從作者自身小時候的經曆出發,分析每個階段孩子的心理,通過長達400天的走訪調查,用15個觸目驚心的故事,揭秘孩子間最隱秘的霸淩行爲。

不同于肢體霸淩,有些霸淩是看不見的,比如那些流言、惡意的綽號、刻意的排擠等等,而源頭則是親情的疏離、缺失的關懷、教育的畸形等等。

我們該如何讓孩子遠離霸淩、保護好我們的孩子呢?除了孩子自身具備自我保護意識外,家長的關心、家庭教育的正向化、以及學校的配合、教育體制的完善等等,都需要逐步改善。

《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這本書,則總結了我們生活中易出現的意外風險,比如交通事故、溺水風險、意外故事風險、被拐賣、霸淩等事件做詳細分析,這些意外也許發生幾率較低,可是哪怕是1%的可能,都會給我們帶來100%的毀滅。

書中告訴孩子,要學會自我保護需要做好六點:

教孩子正確看待自己,學會接納和取悅自己,讓孩子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擁有愛自己的能力;

培養孩子的危機意識,讓孩子掌握基本的自救知識,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

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勇氣和責任心、學會解決問題;

樹立孩子正確的物權意識;

讓孩子學會和異性交往,明白如何面對各種誘惑;

教孩子愛護生命,不對父母隱瞞錯事,杜絕過激行爲。

《我們爲什麽被霸淩》+《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通過故事、分析、總結的方式,讓讓孩子明白如何面對傷害,遇到危險時應該如何應對。家有中小學生,強烈建議給孩子備一套,鏈接放在這裏,點擊即可購買。

無論家有男孩還是女孩,我們都不可能陪他一輩子,讓他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學會自我保護,教給他基本的防身技能,是我們能爲孩子做的唯一的事。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幹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1 阅读:144

陪寶寶寫日記

簡介:今日頭條簽約作者,多平台育兒原創,專注育兒知識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