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恢複後爲啥名稱前面少了“新疆軍區”?看完明白了

修爲之士 2024-04-30 23:09:46

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了《關于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決定》。1982年6月1日,自治區黨委在烏魯木齊市隆重集會慶祝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建制。

兵團恢複30年以來的曆史證明,中央作出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非常英明的。

但是細心的人會發現,恢複後的新疆兵團名稱已由原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産建設兵團”改爲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爲啥要改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還要從頭說起。

1975年3月25日,中央作出了撤銷兵團的決定,之後成立了新疆農墾總局。

兵團撤銷以後,屯墾戍邊、發展新疆經濟和維護新疆穩定的特殊作用明顯削弱,自身更是受到重創。

1975年至1977年間,新疆農墾總局原屬兵團的國營農牧團場虧損總額高達6.6億元,占全國國營農場虧損總額的二分之一。

石河子的國營農牧團場也毫不例外地受到沖擊,虧損額高達數千萬元,職工工資都難以發放。

那種蕭條情景,讓大家十分難受。兵團撤銷後,農八師也隨之撤銷。

1978年2月,小平同志指示國家農墾總局派出工作組,就原屬兵團農牧團場虧損原因及經濟和社會現狀進行專題調研。

工作組經過深入調研後,寫出了一份調查報告,認爲原屬兵團農牧團場虧損的根本原因是受“四人幫”極“左”路線的影響。

工作組明確提出應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並指出,原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曆史悠久,經濟基礎好,經濟實力在自治區的比重已占近四分之一。

恢複兵團的體制,可以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統一指揮系統,有利于加快新疆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步伐。

然而,由于當時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存在一些不同認識,這一建議未被采納,但工作組的報告改變了一些人對石河子的錯誤認識。

不久,石河子農墾局就改爲石河子農工商聯合企業,大家也因此感受到了黨中央對石河子的重視。

小平同志知道王震同志熟悉新疆情況,對兵團有深厚的感情,就指派王震以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常委的身份,兼管新疆工作。

1981年1月12日至13日,王震視察了石河子,了解、掌握了大量有關原屬兵團國營農牧團場的情況,並在石河子積極推廣地膜植棉技術。

同年5月,王震受小平同志的重托,以中央巡視團團長的身份再次來到石河子,對石河子的發展現狀進行了認真的調研:深入、全面地了解了石河子的工農業生産情況。

當時,王震同志走訪了石河子總場等幾個團場,大家預感到中央會就兵團恢複問題作出重大決策。

果然不出所料。幾天後王震在自治區廳局級以上幹部會上講話時指出:“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是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重要力量。兵團搞了農業、畜牧業、工業、商業,還有交通業,辦得完全對。解散兵團是完全錯誤的。”

經過反複調研和實地考察後王震明確提出,必須盡快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體制。

王震無論走到哪裏,都要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是新疆軍區的後備軍,是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重要力量”,是“戰鬥隊、生産隊、工作隊”的話講到哪裏。

1981年6月30日,王震給小平同志寫信,正式提出恢複生産建設兵團的建議。

1981年7月1日,小平同志批示:“請王震同志牽頭,約集有關部門領導同志,對恢複生産建設兵團的必要性,作一系統的報告,並爲中央擬一決議,以憑決定。”

由此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將兵團的恢複和發展問題正式納入黨和國家的重要議事日程。

根據小平同志的指示,國家農業委員會黨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聯名給黨中央寫了《關于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報告》,並在報告中指出:恢複兵團體制有利于鞏固邊防,有利于新疆經濟文化建設的加速發展,有利于增強民族團結。

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秘書長的楊尚昆同志,在辦理恢複兵團的公文時,對兵團恢複後的性質進行了認真研究和審核,鑒于種種因素,建議恢複後的兵團不再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號。1981年8月2日,鄧小平同志也同意關于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不宜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稱號的報告,並批轉給王震。王震對此也表示同意。當時大家一致認爲,如果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號,會使新疆兵團的諸多問題複雜化,會産生許多難以解決的新問題。

1981年8月13日注定是一個極不平凡的日子。這天,鄧小平同志在王震、王任重等同志的陪同下,來石河子“休假”。

說是“休假”其實鄧小平同志這次來新疆、來石河子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兵團自1975年撤銷建制後,其管理體制還合不合適,這事關兵團恢複的大事。

身穿白色短袖襯衫的鄧小平同志,對新疆的棉花種植和紡織業格外感興趣,聽說新疆農墾科學院正在進行地膜棉花種植實驗,已在石河子總場三連大面積種植了地膜棉花,就提出去那裏看看。汽車行駛在平坦的路面上,一排排挺拔的白楊從車窗外掠過,小平同志目不轉晴地望著窗外,若有所思地對陪同前往的石河子的同志說:“周總理、陳毅副總理跟我提起過你們兵團開發准噶爾、塔裏木的動人情景,我就想來看看。”

小平同志不時地向石河子農工商聯合企業主要領導劉丙正和任友志問這問那。

小平同志一行乘車來到石河子總場三連。三連連長殷延福快步迎上來行了個軍禮。

小平同志和藹地問殷延福:“你們連有多少人?”“總共1076人。”小平同志一行邊走邊談來到連部北面的防風林帶裏。

小平同志坐在面朝棉田的一把椅子上,拉著殷延福的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指著旁邊的另一把椅子說:“來來,殷連長,坐在我這裏。”

他詳細地向殷延福詢問三連有多少土地、種什麽作物、有多少牲畜,又問了軍墾戰士的生活情況,然後向棉田走去。

那一年棉花長得特別喜人。小平同志看在眼裏,喜在心頭。

他彎下腰,用手撥開棉株,全神貫注地查看棉花長勢。

得知地膜植棉技術是在王震的倡導下進行的,預計三連試種的地膜棉皮棉單産可達到100公斤以上時,小平同志直起腰來高興地對王震說:“王胡子,你在新疆把地膜棉花推廣開了,這個辦法不錯,要大力推廣。”

任友志彙報說,這裏是北緯45度以北地區,曆來被人認爲不能種植棉花。

部隊進疆後,在王震將軍建議下,陶峙嶽司令員與當時來我國工作的前蘇聯植棉專家迪托夫教授簽訂了《石河子棉花豐産協議書》,並采取一系列科學技術,舉辦了多期植棉人員培訓班。

到1953年,生産部隊在瑪納斯河流域,種植了3萬多畝棉花,當年單産皮棉50公斤。這是一個創舉,結束了北疆不能種植棉花的曆史。

聽著介紹,小平同志不住地點頭說:“很好,很好,你們創造了奇迹。”

小平同志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把石河子建設得這樣美,不容易啊!”

小平同志看了石河子總場的連隊和生産情況,又看了看石河子墾區培育出的軍墾細毛羊。

當他看到像小牛犢般大的軍墾細毛羊種公羊,非常高興。

小平同志返回石河子賓館後,大家提議合影留念。王震提出,只能給五分鍾時間。由于事先已經把凳子擺放好了,大家抓緊時間與小平同志留下了珍貴的合影。這張照片,後被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收藏。

小平同志視察石河子墾區返回烏魯木齊後,就恢複生産建設兵團問題聽取了自治區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的意見,指出“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是穩定新疆的核心,生産建設兵團恢複起來確有必要。”

小平同志返回北京3個月後,即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了《關于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決定》,稱“生産建設兵團在過去長期的建設邊疆、保衛邊疆鬥爭中,做出了很大成績。同時對于發展自治區各民族的經濟、文化建設,保衛祖國邊疆,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982年6月1日,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慶祝大會在烏魯木齊隆重召開。兵團曆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同年,農八師正式恢複。

1983年,按照兵團建制,農八師新的黨委班子組成,八師、石河子市的曆史也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推薦閱讀:

1949年毛主席請賽福鼎吃飯,賽福鼎:我要向王震學習,毛主席:必要時拽拽他的衣襟

新疆兵團爲啥又被稱爲“中國新建集團”,它是怎麽來的?看完明白了​

1 阅读: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