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前,諸葛亮爲何不勸阻劉備呢?原因有三個!

情懷曆史 2024-03-18 19:35:44

章武二年(222年),蜀、吳因關羽之死而爆發的夷陵之戰,蜀軍戰敗,退回白帝。諸葛亮感歎道:“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從夷陵之戰後,諸葛亮的感歎來看,他對夷陵之戰是不太支持的。不過,在劉備東征之前,諸葛亮卻沒有和趙雲一樣公然反對。究其原因,主要分爲以下三個。

一、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在東吳爲官

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兄長,東漢末年,爲了躲避中原地區的戰亂,諸葛瑾來到江東,並得到了孫權的器重。在劉備和孫權聯盟的時候,諸葛瑾和諸葛亮一樣,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不過,伴隨著呂蒙偷襲荊州,斬殺關羽,這導致兩個兄弟的關系比較微妙了。並且,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諸葛瑾跟從呂蒙討關羽,封宣城侯,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因此,關羽被殺和荊州丟失,自然和諸葛瑾是脫不了關系的。

于是,如果諸葛亮勸阻劉備討伐東吳,自然會讓其誤會這是爲自己的兄長諸葛瑾開脫。更爲關鍵的是,黃初二年(221年),孫權受封吳王,同年劉備東伐吳,孫權求和,諸葛瑾給劉備寫信。在信中,諸葛瑾對劉備表示:陛下和關羽之親密和諸漢先帝如何相比?荊州大小與海內各州又如何相比?這些仇恨,誰當先後?如果仔細思考,不是很簡單的事嗎?

對于當時正在氣頭上的劉備,不僅不會采納諸葛瑾的主張,更會對其痛恨不已。在這個時候,諸葛亮雖然心底裏不同意伐吳,但是無法開口勸阻劉備,也即他不能和諸葛瑾一起來勸說劉備,不然就會引起對方的猜疑。與此相對應的是,趙雲在東吳沒有這樣的關系,自然可以直言勸谏了。

二、荊州丟失,導致諸葛亮的《隆中對》失去執行的基礎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爲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爲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的《隆中對》規劃的路線是這樣的: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劉備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在諸葛亮看來,只有通過雙線出擊的方式,才能擊敗強大的曹魏,從而複興漢室。

現在荊州被孫權奪去,《隆中對》的路線自然不能實現了,這也極大的削弱了蜀漢的整體實力。所以不論從蜀國發展的角度,還是從諸葛亮的戰略規劃來看,都需要奪回荊州這一兵家必爭之地。

三、劉備伐吳,並非沒有取勝的機會

最後,在劉備伐吳之前,趙雲反對的理由,並非對方不可戰勝,而是因爲曹丕稱帝後,自己一方應該優先討伐曹魏。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劉備率領5萬大軍進攻東吳,顯然有取勝的概率。對于諸葛亮來說,應該也有這樣的“僥幸心理”。一方面,這是因爲吳國背盟在先,這促使蜀漢的反擊占據了道義的制高點。而且,在公元221年,劉備剛剛稱帝,士氣正盛。

另一方面,是蜀國處于長江上遊,居高臨下有優勢。並且,公元220年,剛剛奪取荊州的呂蒙、蔣欽等東吳大將就病逝了。至于後來擊敗劉備的陸遜,在當時並沒有太大的名氣。也即劉備伐吳時,應該認爲對方沒有什麽大將了。

總的來說,雖然諸葛亮足智多謀,但是,戰役的走向往往不是人們可以預料的。而且,劉備才是君主,諸葛亮只是臣子。面對討伐東吳這樣的大事,劉備才是決策者,這促使諸葛亮最終保持了沉默。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