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戲劇藝術學者:人與AI互不相輕

華輿 2024-05-13 14:10:39

中新網上海5月12日電(記者 陳靜)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主任陳軍12日對記者表示:“未來已來,我們不能無視或回避技術發展的大趨勢,而是要適應它、研究它、運用它、引領它,讓AI技術成爲促進戲劇藝術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手段。”

▲2024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舉辦戲劇研討活動,聚焦“智能時代的戲劇藝術:創新與融合”話題。陳孝明攝

正在舉行的2024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舉辦戲劇研討活動,聚焦“智能時代的戲劇藝術:創新與融合”話題。戲劇藝術家、科技創新者、學術研究者以及文化産業決策者等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戲劇藝術在繼承與創新中煥發新的活力。

靜安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化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胡慧芬告訴記者,戲劇論壇作爲靜安戲劇谷的重要板塊,圍繞“戲劇與城市”主題,彙聚各地各界有行業影響力的專家,以前瞻性、專業性的思考,探索戲劇與人民城市、戲劇與時代發展等熱點重點,著力以藝術涵養城市品質、以文化賦能城市發展。

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指出,藝術與科技本質上相通,核心都是創新,超越他人、做他人未做的事。他認爲,未來戲劇的形態和特質將走向理性、走向綜合、走向技術。這裏說的“綜合”是超越了傳統戲劇形式,是不固定、沒有統一、難以定義的獨創形式。在這位學者看來,未來的戲劇需要形成完全融合的技術團隊。“新的藝術創造需要有新的審美、新的觀念,我們應鼓勵創新,讓年輕人敢于想象並放大自己的想象。”

關于創新的內涵,上海戲劇學院教授、舞台美術系原主任伊天夫直言,不是運用AI就是創新,沒有對社會生活的深刻體驗、對人生意義的深刻追尋,就無法真正創新。中央戲劇學院數字戲劇系副主任宋震教授亦指出,AI在影像方面可以解決場景和鏡頭的問題,但解決不了表演的情感情緒問題,所以未來的電影仍需與戲劇結合。他認爲,未來戲劇和影視會産生一種並育和化生的關系。虛擬制作導演何川表示,相比真人演員,數字虛擬人外形定制化高、綜合實力強、IP權益明晰,而且“永不塌房”。但由于缺乏實時性、一致性、不懂表演,目前AI還難以快速服務舞台表演,仍需今後的探索和實踐。

如何將整合媒體設計思維結合智能技術進行生動的跨媒體舞台演繹?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副教授張屹南告訴記者,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團隊近幾年來創作了新媒體劇《分身·源啓》、萬捷旎的鋼琴與數字印象《十五度》、與上海評彈團合作的《漫歌行》等。張屹南認爲,百年前德國包豪斯學校將建築、繪畫、雕塑、舞蹈、音樂融爲一體的“總體性劇場”的改革理念,其蘊含突破專業隔閡的巨大能量在當下智能時代能得到更有力的釋放。在張屹南看來,如果借用包豪斯的名言來形容當下,那就是人與人工智能互不相輕,無等級隔閡,真實與虛擬世界將融爲一體。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Dramatron是一個使用大型語言模型的系統,能夠通過“分層故事生成”來創作劇本。由戲劇家和Dramatron共同創作的劇本,在加拿大戲劇節演出,獲得肯定。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科研處原處長姚扣根介紹,國內外還出現了其他許多類型的人工智能編劇工具,能快速生成劇本草案,自動優化情節、角色和對話,完成劇本評估,進而拓展了戲劇創作者的視野,提升了創意,提高了效率。但是,他指出,AI時代的編劇也面臨新問題,比如創新能力、跨媒體敘事的挑戰等,在解決戲劇創作發展瓶頸、優化提質方面還需要進行更多的人機磨合訓練。

AI在舞台藝術中的角色演變與叠代升級中有哪些作爲?清華大學教師陳慧表示,進入21世紀,尤其2010年之後,隨著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突破,AI不僅可以模仿現有的藝術形式,還能通過大模型創造出新的藝術作品,從輔助工具轉變爲積極的參與者和共創者。“智能體”的自主性、交互性、適應性,開啓了舞台藝術與高新科技融合共生的無限可能。

關于戲劇,中國傳媒大學教師何晗指出,智能技術賦能傳統戲曲的關鍵,在于充分尊重這一藝術形式本身的抒情性、寫意性與虛擬性等藝術特點;將重點放在通過技術手段,助力傳播,實現交互性、具身化的情感體驗,最終達成有效的共情傳播。(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