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校園欺淩說“不”!這些措施都有用

長城網 2024-03-31 16:11:42

最近一段時間,多起校園欺淩和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發生,牽動著人們的神經。關于防治校園欺淩,各地也有不少舉措出台,這些舉措能否讓發生在隱秘角落裏的校園欺淩,暴露在陽光之下?我們還該做些什麽,從根源上防治校園欺淩?

深圳市福民小學學生:玩笑是偶爾的,然後校園欺淩是經常,而且是那種比較過分的。

近期的多起校園欺淩事件,讓人們再次將目光集中在中小學學生的安全問題上。教育部印發通知,將在本周進行爲期一周的安全教育活動。今年要求各校組織的專題活動中,首先就指出了“校園暴力和學生欺淩防治”的內容,因此在本周一,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一些校園活動中,相比往年多了些保護自身安全的宣教內容。

深圳福民小學組織了皮影戲社團進行了多場表演,盡管孩子們的表演內容簡單,但用這種有趣的形式,讓嚴肅的話題變得更容易被孩子們接受,幕前的小觀衆都很專注。此前就有不少網友表示,小時候自己被欺負過,但並沒有重視這件事,甚至不知道這是不對的,而即使至今,或許也還有學生不知何爲“欺淩”。爲了打消這種可能性,這所小學也組織了班會進行普及介紹。

在此前一系列校園惡性事件發生後,浙江江山市一所小學就最早挂出了“防霸淩校長信箱”,讓學生有更多的途徑去申訴和求救。不僅是把信箱挂上,學校老師也在給學生們強調這個信箱該怎麽用,目的就是解決一些學生受到欺淩時不敢將遭遇講出來的情況。信箱啓用到今天已經有一周多時間,但僅僅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件。校方現已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劉俊升:我覺得這樣的一些硬件措施實際上是帶來了最主要的一個特點,它可以給校園欺淩一種報告,提供各種各樣便利的途徑,實際上除了這個之外,一些定期的調查,匿名信的調查,都是讓這種校園欺淩能夠被發現,被及時有效處理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現場教學中,當有學生喊出“救命”或者“打人了”一系列的敏感詞彙,廁所頂部的報警器就會立刻報警,隨即校園管理人員可在後台實時收到報警信息和報警位置,以便遠程語音制止後趕來現場。通常來說,校園欺淩多發生于不便安裝攝像頭的隱私區域,如廁所、操場、學校門口及樓道等。爲了在隱私區域防範校園欺淩建立預警預報能力,校方聯合電子科技大學的新AI技術,進行了試點投放。

成都高新大源學校德育處副主任 何玉梅:我們把AI的報警系統安裝在我們監控範圍以外,就是沒有辦法監控到的地方,比如說樓梯的轉角處,還有廁所裏面,我們是從去年國慶節的時候安裝,經過這幾個月試點之後,我覺得還是非常有作用的,後面陸續我們學校應該是會在更多地方進行安裝,來保證同學們在校園隱秘的一些角落裏面的這種安全的預防。

近半年的試點後,校方並未監測到求救信號,但卻有了意料外的其他收獲。在投放報警器的這些場所中,他們時而能聽到學生講髒話,對此老師們還針對這些同學進行了心理疏導,目前該現象還得到了減少。早在2020年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就將學生間的欺淩和暴力行爲稱爲“學生欺淩”,相比衆所周知的“校園欺淩”一詞,包含的位置範圍則更廣,暴力不僅隱蔽于校園中,還有可能在校園周邊乃至回家的路上,防治難度仍然不小。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劉俊升:我們通過這樣一些硬件的配備,能夠更好地幫我們識別孩子在情緒,在行爲上的一些異常,輔助我們更好地去察覺可能存在欺淩萌芽或者潛在的狀態,那麽這個實際上是幫助我們降低欺淩發生和幫助受欺淩者的一個途徑,軟性層面是讓學校更多的是一種學習和學校氛圍的營造,一種尊重、友愛、平等,相互的關心,相互的支持,這個是最重要的。

12355是一部專門面向青少年的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心理咨詢師顧凱憲已經在電話的這一端接聽十余年,接手了衆多涉及校園欺淩的案件。在開導、幫助被欺淩少年的過程中,顧凱憲感受到了他們經曆的恐懼,也聽到了他們發自心底的對老師和父母的失望。

上海12355青少年服務台專家 顧凱憲:可能孩子給他暗示過,甚至是明示過遭遇欺淩,但是父母沒有當一回事。有的溝通了反而被罵,就是人家怎麽不欺負別人,專欺負你呀,你肯定做錯什麽了,或者別人怎麽老不拿別人的東西,老讓你拿東西啊。學校裏就會把雙方的家長都叫來,有點各打五十大板,然後就把這個事情就抹了。你覺得這個事情解決了嗎?好像是解決過了,但是又好像什麽也沒解決。

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調研也在數據上佐證了校園欺淩事件家長知曉率低並不是局部現象。他們開展了一項針對70萬名中小學生的調查,結果發現近20%的學生遭遇過不同程度的欺淩,但家長知曉的,不到10%。

顧凱憲在咨詢中發現,許多遭遇欺淩的孩子,要麽父母對他們不夠關心,要麽就是完全由祖輩隔代撫養;這些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也不突出,是老師很少注意到的“小透明”。當最初的求救信號沒有被回應,他們對成人的失望就開始逐漸累積,直至放棄求助。想要扭轉這一局面,需要家庭和學校都做出改變。

本周,教育部將學生心理健康,與“小眼鏡”“小胖墩”等並列爲今年需要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表示將深入研究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機理,構建有效預防體系。教育學專家認爲,相關活動除了要面向學生,更該重點面向家長和老師。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劉俊升:在校園當中如果你提升教師意識,就會很大程度上降低校園欺淩再發生的可能。我們還可以通過在校園當中去呈現,發生這樣的事情之後,我們的學校會如何處理,那麽小孩子也會比較清晰地知道,欺淩這樣的行爲成年人會在意、會幫助,而且他能夠有效地幫助,那麽這種情況下會增加他報告的意願。

劉俊升在調研中還發現,學生對于校園欺淩的報告意願,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幅下降。越高年級的學生,越覺得告訴老師和家長是打“小報告”,會“丟面子”,在同學中今後將更加難以立足,所以只好默默忍受。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劉俊升:通過活動去傳達這樣一些信號,欺淩實際上是不對的,是不能被容忍的。如果說發現欺淩及時報告,實際上你是一個英雄,是一個報告者,而不是一個所謂“叛徒”。實際上我們應該去鼓勵一下孩子,遇到這樣一些事情的時候去做出一些保護的行爲,但是如何做,如何去保護,如何讓保護者免于被牽連,這些是我們在輔導過程中要教授給他們的。

無論是被欺淩者還是旁觀者,只要有人報告,都可能讓欺淩提前終止,防止惡性事件發生。同時,也爲更早開展心理輔導爭取了時間:除了能夠盡早撫平被欺淩者的創傷外,對于程度較輕的、萌芽期的欺淩者,也可以通過及時的教育,使其學會正確認識和處理群體關系的方法,避免向違法犯罪的深淵滑落。

如果我們觀察校園欺淩的案例就會發現,欺淩行爲一旦開始,往往不止一次,而是會反複出現,有的可能持續好幾年的時間,而隨著欺淩行爲的累積和加劇,不光被欺淩者的危險在一步步加深,欺淩者也可能一點點走向犯罪的深淵。爲了防止校園欺淩從“小錯”變成“大罪”,不光需要學校、家庭盡早發現,也需要公安、檢察等機關的及時介入。在本周的校園安全教育活動中,不少地方的檢察官、民警以法治副校長的身份走進校園,法律能爲校園撐起一把安全的“守護傘”嗎?

普及基礎知識,解讀相關法律,在本周的“安全教育周”活動中,檢察官、公安民警成爲校園欺淩防治專題教育的絕對主力。

在揚州市邗江區的這所初中,學校的法治副校長、檢察官孫道俊向孩子們講述校園欺淩的危害。台下的孩子正處于十三四歲的青春期,這是讓孫道俊擔心的一個年齡段,不僅發生欺淩的可能性較高,而且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容易産生緊張,學生被欺淩後告知老師家長的概率也更低。孫道俊和同事向家長、學生推薦了檢察院推出的一款小程序,其中的校園欺淩一鍵報告功能,可以讓家長、學生以匿名的形式,把欺淩的信息、圖片、視頻等,提交給檢察機關。

揚州市邗江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 孫道俊: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子他們可能比較敏感,有的時候可能他會考慮認爲老師不一定會進行幹預,我告訴別人之後也不會得到很好的保護,我們研制出這樣一個一鍵報告的功能,就是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他們可以在一個更加安全的環境當中去報告他們自己遭受欺淩的情況。

除了正常填寫信息和提交,如果學生遇到緊急情況,還可以一鍵撥打電話舉報,直接聯系到檢察院工作人員的工作手機。而這些舉報信息被提交後,檢察官們會進行核實,然後根據等級,分別移交給同在這個系統內的教育、公安等部門。

揚州市邗江區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部副主任 姚琳:我們這個平台的目的,是給孩子和家長包括老師一個向我們反映情況的平台或者說一個途徑,相應的處置如果說涉嫌到犯罪這一層次,我們會把相應的線索移交給公安機關去進行立案偵查。如果說是一個普通的,只是可能涉嫌未成年人不良行爲或者嚴重不良行爲的,那我們交給學校之後,我們也會進一步去跟蹤。

邗江區檢察院推出的這款小程序,用戶面向的是全區40多所學校的近10萬個學生家庭。盡管家長或學生需要用微信和手機號登錄,但系統對于舉報者信息嚴格保密。

孫道俊告訴同學們,校園欺淩不只打打鬧鬧,更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溫床。而公安、檢察機關盡早介入校園欺淩事件,就是爲了避免欺淩的步步加深,防止從欺淩變成違法,從違法變成犯罪,從小罪變成大罪。

如何防止校園欺淩發展成爲未成年人犯罪,這也是本周正在審議的《江蘇省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條例》關心的問題。這份修訂草案更加細化了預防校園欺淩不同主體的責任,規定學校發現欺淩和暴力事件,應當向教育、公安部門報告,教育、公安等部門應當與學校建立校園欺淩和暴力事件早期預警、事中處置及事後幹預機制,這意味著各部門需要更及時的報告和更密切的合作。

來源:央視新聞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