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轉移矛盾的措施失敗後和匈牙利貴族妥協,建立奧匈帝國

史海撷英 2024-03-29 17:58:50

1847年,開始于英國的工商業危機,逐漸蔓延到整個歐洲,境況慘淡——工廠紛紛倒閉,工人大量失業,社會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加之,各種革命的社會思想的傳播,使得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工人罷工、民衆反抗活動如潮起雲湧。

到了1848年,以工人階級中的先進階層爲主流的民族革命運動,更是不斷活躍在歐洲大地上。地跨中歐、東歐、南歐以及東南歐部分地區的奧地利帝國,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

當時的奧地利民族資産階級革命運動的基本任務是,摧毀反動的多民族封建帝國,解放帝國統治下的各被壓迫民族。

不幸的是,革命運動失敗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專制制度恢複了。

如此一來,奧地利帝國所轄地域內的匈牙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烏克蘭人、羅馬尼亞人等,繼續遭受著奧地利帝國的殘酷統治、沉重壓迫。

可喜的是,經過革命運動,奧地利帝國的封建關系已經破損嚴重;資本主義在農村沿著“普魯士式的道路”發展起來;城市資本主義工業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與此同時,奧地利帝國出現的新的社會階級——無産階級,在形成、壯大著;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階級矛盾愈加尖銳;農民反對地主掠奪土地的鬥爭經常發生。這種社會政治狀況使得奧地利的民族、階級矛盾更加錯綜複雜;民族獨立運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帝國頻現危機。

奧地利帝國疆域圖

誰知屋漏偏逢連夜雨。1857年,奧地利帝國爆發了經濟危機;1859年,奧地利與“法國—撒丁聯軍”的作戰失敗。

種種不利局面加劇著奧地利帝國的危機。奧地利、匈牙利、捷克等地區,不斷爆發抗議專制制度的運動。人們散發傳單,號召同壓迫者作鬥爭;遊行示威,同軍隊發生沖突;許多農村爆發了農民起義。

但是,掌握著民族革命運動領導權的奧地利貴族地主和民族資産階級,缺乏一個徹底的、統一的革命政治綱領。

奧地利的貴族、資産階級力求在政治上參與帝國統治,主張帝國的統一。匈牙利的貴族和資産階級希望跻身奧地利帝國統治民族之列;捷克的貴族及資産階級只想爭得自治權,並不謀求民族的獨立。

即便這樣,奧地利帝國也時時感到形勢逼人。爲了遏制政治危機的增長,帝國政府決定與匈牙利和其它被壓迫民族的貴族地主妥協,以表面的讓步來緩和國內的種種矛盾。

于是,1860年10月20日,奧地利帝國政府公布了《十月特許狀》(即實行聯邦憲法的命令)。其中規定,帝國皇帝要在一定程度上吸納各被統轄地區的貴族地主代表參加立法,並與各地區的地方議會及由各地區代表組成的全帝國議會,共同行使立法權。

《十月特許狀》

《十月特許狀》還別有用心地給了匈牙利人一些“政治優惠”。如,恢複1849年解散的匈牙利議會,允許匈牙利人在其地方政府機關中使用匈牙利語等。

帝國政府如此作爲,是希望通過這種“偏袒”匈牙利人的策略,引發匈牙利與帝國其他民族間的糾紛,從而轉移它們與帝國間的矛盾,達到緩和乃至消除國內政治危機的最終目的。對此,恩格斯說:“這是打算安撫匈牙利,然後把它變爲幫助專制的奧地利擺脫困境的工具。”但是,帝國統治集團玩弄的計謀沒有得逞。奧地利的資産階級堅決反對實施有一定自治傾向的聯邦憲法,匈牙利的貴族地主階級沒有滿足于帝國給的那些“優惠”。故而,各地的反抗帝國政府的民族革命運動不但沒有停歇,反而更加廣泛地開展起來。

奧地利帝國政府見狀,便撕去僞裝,凶相畢露。1861年,它公布新的憲法,重新加強帝國中央集權,叫囂竭力鎮壓、瓦解各地的民族獨立運動。此舉激起了衆怒,致使帝國到處輿論嘩然,各地民衆的抗議活動發展到了起義的狀態。

爲了緩和“不良態勢”,匈牙利民族運動的領導人費倫茨•德亞克及其追隨者努力把即將出現的起義動向引向消極抵抗。

匈牙利議會拒絕派代表參加帝國議會;克羅地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威尼西亞等地的議會,不向帝國議會推選議員;捷克和波蘭的議員先後退出帝國議會……

這樣,奧地利帝國的中央集權專制計劃和對待民族革命運動的高壓政策失敗了。無奈之下,它只得“溫情脈脈”地與匈牙利等地的貴族地主階級、民族資産階級協商解決他們的政治訴求。

1865年11月,德亞克等民族獨立運動領導者倡議,把奧地利帝國改爲“二元制”的奧匈帝國。

就在帝國政府猶豫彷徨,對德亞克等人提出的要求尚未作出定論的1866年,奧地利對普魯士的戰爭又失敗了。這時,各被壓迫民族把奧地利帝國的失敗,看作加緊進行反異族壓迫的信號。

爲了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帝國政府覺得,按照德亞克等人的組建新的帝國的要求去做,不失爲一種“明智之舉”。于是,1867年2月,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的貴族地主階級簽訂了相關內容的協議。根據這一協議,奧地利帝國改組爲二元制君主國——奧匈帝國。該帝國以來塔河爲界,分爲奧地利爲主的西斯萊塔尼亞和匈牙利爲主的德蘭斯萊塔尼亞兩個部分。奧地利的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奧地利和匈牙利各自設置獨立的立法機關,帝國政府掌管外交、軍事和財政。奧、匈之間確定的貿易、稅收及開支等協定,每十年重新修訂一次。

奧匈帝國疆域圖

由上述可知,隨著民族獨立運動、民族資産階級革命運動愈演愈烈,奧地利帝國被迫屈服于匈牙利地主資産階級,犧牲廣大民衆和各被壓迫民族的利益,組建了奧匈帝國。過程中,奧地利帝國的《十月特許狀》,起到了強勁的“推進劑”的作用,並最終導致了奧地利帝國的結束、新帝國的出現。

就奧匈帝國建立的曆史意義來講,還是有著一定的積極性的。它使得原奧地利帝國的民族資産階級改革運動得以完成,奧地利和匈牙利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一些障礙得以消除。

2 阅读: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