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做了個「硅基人才市場」,和OpenAI走不同的路

愛範兒 2024-04-18 13:30:35

一個重要的趨勢是,AI 智能體(AI Agent)的工作流將會帶來 AI 領域的巨大進步,甚至可能會超越下一代基礎模型。

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剛剛宣布加入亞馬遜董事會的吳恩達,在最近的一次分享中,提出了關于 AI 智能體的最新看法。

實際上 ,OpenAI、微軟、谷歌、Meta,幾乎所有人工智能的巨頭們,都盯上了這個新的戰場。智能體是 AI 行業的下一個大趨勢,已經成爲整個 AI 圈的新共識

但這條路並不好走。

OpenAI 的 GPT Store,爲什麽沒有吃到螃蟹

第一個出手的,就是 AI 領域的領軍代表 OpenAl。

在 OpenAl 的商業化故事裏,GPT Store 曾被寄予厚望,在發布會上留出了大篇幅介紹。上線後確實也勢如破竹,瞬間湧入 300 萬個智能體應用。

要知道,深耕 iOS 生態十多年,App Store 也就只有 178 萬個 App。

但 GPT Store 並沒能支撐起 OpenAI 的野心。

經過訓練的 AI 智能體,本應該更擅長處理具體的應用場景和流程,展現出更強的「行動」能力。但在 GPT Store 裏,交互方式依然只有 Chat 對話的形式。OpenAI 試著讓普通用戶自己配置 API 接口,自己餵給 AI 數據信息,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來解決不同用戶的海量任務。

顯然光靠一個聊天框,沒辦法解決所有的問題。

雖然 ChatGPT 本身智能化程度高,但當許多普通用戶拿著五花八門的需求,來找定制的 GPT 幫忙時,幹出來的活卻往往差強人意。

更遑論,OpenAI 的願景是服務廣大的企業用戶。

僅僅發布三個月後,GPT Store 的活躍用戶數量就驟降 40%,大量 AI 智能體應用被荒廢遺棄。

如今,GPT Store 已經瀕臨破産,許多付費用戶也表示:這是 OpenAI 難得一見的滑鐵盧。

就在 GPT Store 逐漸退出大衆視野的同時,在中國,卻新誕生了一批押注 AI 智能體賽道的先行者 ,比如釘釘便是其中之一。

APPSO 此前受邀參加了釘釘的新産品發布會,在會上他們發布了自研的 AI 智能體——釘釘稱之爲「AI 助理」。並宣布將在未來 3 年內打造 1000 萬個 AI 助理。

隨著 AI 助理市場正式上線開放,APPSO 也第一時間上手體驗,看釘釘的「GPT Store」和 OpenAI 到底有沒有不同,憑什麽敢。

上手初體驗:是一個「硅基人才市場」,能幹的不止是聊天

盡管釘釘的 AI 助理市場被稱作「中國的 GPT Store」,但在實際上手後,我們發現它跟 GPT Store 走的路線並不完全相同:

首先是上架邏輯。GPT Store 和大多數 Agent 市場采取的是全量推薦方式,如果不是涉及敏感話題,基本 UGC 全發布,由用戶自己搜索或使用;而釘釘從現有設定看,更像是軟件應用市場或者 App Store 的上架、審核邏輯,官方有自己的篩選標准。

其次,釘釘對 GPT Store 並沒有局限于對話框的交互,而是將 AI 助理的能力充分融入到工作流當中。

釘釘 AI 助理市場的完成度很高,AI 助理們已經按照不同的垂直領域和工作場景,分門別類排好隊了,就真的像個「硅基人才市場」。

比如在「人事行政」的版塊裏,這些專門用來「幹細活」的助理,已經按照簡曆、薪酬、面試、績效等場景分工好了。有些助理已經接入了專業服務商的接口,可以自己完成獨立的執行動作,而不只是簡單地對話交互。

從 Agent 技術的角度來看,釘釘 AI 助理在底層架構上,還融入了許多不同層級的新技術。

1. 最基礎的是角色化的聊天助理,可通過 Prompt 指令進行調教,門檻較低。

2. 而對于專業領域知識庫和數據集的支持,釘釘的 AI 助理表現也相當出色,能滿足不同級別的定制化需求。

比如名爲「小築」的 AI 助理,就包含了大量的建築行業的專業數據庫,用戶可以像聊天一樣,查詢具體的建築行業細節問題,拿來找文件、看資訊、查找專業政策都沒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小築 AI 助理不只具有一項技能,這也是 Agent 的典型特征。比如,它還支持上傳設計線稿圖,在一分鍾不到的時間裏,將線稿能快速生成 4 張建築效果圖,可以幫助設計師和他的客戶快速預覽設計方案,讓整個設計流程提速。而整個過程,都是直接溝通交互就能完成。

還有一位智能簡曆生成的 AI 助理,同樣也是活幹的又快又好。

你只需要告訴他大致的情況、想要突出的能力,就能快速生成一個專業可用的簡曆。修改簡曆的過程也很簡單,你可以直接口述你要修改的部分,也可以一鍵跳轉網頁進行更深度調整。

也就是說,在 AI 助理的對話窗口無法完成複雜操作的情況下,窗口和後台網頁之間也是打通的雙向關系,形成一套智能體的工作流程。

3. 除此之外,我們還發現部分 AI 助理做了底層的深度開發,這裏主要是一些專業的軟件或者 SaaS 公司,可以跨應用。比如用友薪酬打造的 AI 薪酬分析助理。用戶可以直接問「幫我查一下現在産品經理的平均薪酬」、「統計一下去年每個月的人員流動情況」。

反饋形式也不只是文字圖片,因爲智能體理解了業務的需求,助理回複的結果可以可以通過列表、圖標、網頁數據等多種方式呈現,並加以總結。

用友薪酬原本就已經是釘釘裏上架的 SaaS 應用,已經爲企業沉澱了大量的數據資料,所以用 AI 升級後的助理,打通了這套系統,可以順暢地調取原本應用內的實時數據,並自己完成「彙總、清洗、整理」的一整套工作流。

以往這樣的工作,需要你手動關聯數據、簡曆參考值還要自己編寫統計函數,現在只要動動嘴就行。

我們還體驗了杭州公安局開發的 AI 助理,這是一個典型的多任務 AI 助理樣例。大語言模型 + 政務服務,本身就是可以天然結合的場景,相當于一個 24 小時的服務窗口,並且可以對應做出不同的「行動」。

就像平時聊天一樣,我們簡單說明了情況和要求,AI 助理基本上都能很快調取公安系統的知識庫做出回答,並且資訊也都是最新的。 溝通的過程也疊加了釘釘 AI 助理本身的行動能力:如果確定了辦理的預約時間,AI 助理會自動幫你設置好釘釘日程,在出發前提醒你。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注意到杭州公安局開發的這個 AI 助理,目前已經接入了公安局的系統:如果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用戶直接反饋意見。AI 助理會把你的反饋表達的內容,拆分成具體的問題、解決方案、滿意程度,同步上報進系統。 APPSO 還體驗了好幾款不同的 AI 助理,基本覆蓋了設計、學習、辦公、運營、銷售、人事、財稅等各個專業領域。 比如在辦公領域就包含了 PPT 大綱策劃、周報小達人、EXCEL 助手這些經過特別訓練的辦公技能專家; 在銷售領域則能看到工商信息查詢器、銷售教練助理、電話腳本教練等銷售專家。 在設計領域,除了上面提到的小築 AI 助理,另一款由墨見 MoLook 制作的 AI 助理,包含了大量服裝設計的數據,內置了服飾設計的小模型。經過簡單的溝通和參考圖,就可以輔助完成服裝造型的設計。 在開發的過程中其實都有一個核心難點:不管是建築行業還是公安系統,背後的數據庫都是隨時在更新變化的。要讓用戶用大白話的方式完成任務,對于 Agent 開發而言難度很高,因爲背後需要一環扣一環地銜接。 但釘釘占據了一個優勢:許多企業原本在釘釘平台上已經開發過自家 SaaS 應用和小程序,數據早已有了積累和沉澱,企業只需要給予原有數據和應用「用 AI 升級一遍」,加上大模型本身的理解和執行力,就可以很快造出一個懂行還能幹活的 AI 助理。 這在未來對于不同領域的客戶來說,意味著 AI 不再只是「什麽都懂一點」,而是可以通過消化企業原本已經部署在釘釘的數據庫和應用,就能快速培養出一批能夠立馬上手幹活的「公司元老級專家」。 這是釘釘的 AI 助理市場和 GPT Store 最本質的差異:有需求與數據,來支撐 AI Agent 的記憶和感知系統;有豐富的應用,支撐 AI Agent 的行動系統。 從一開始,釘釘就瞄准了辦公中那些「分散型場景」。 各行各業的組織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環節可能就是項目中的效率黑洞。爲此,釘釘的解決辦法是「用魔法打敗魔法」:一個個 AI 智能體串聯起一套套智能體工作流,把組織中分散的「效率黑洞」理順了,企業工作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深入 AI 助理市場後台:更具體、更開放、更強大 前台的智能體工作流理清楚了,讓我們來看看 AI 助理的後台搭建環節——釘釘的設計思路和 GPT Store 的差別也非常大。 在大模型的基礎上,釘釘 AI 助理搭建的設計理念,基本上是以「具體任務爲導向」。開放程度極高,還融入了當下 AI 領域的諸多新興技術。 整體來說,一個很直觀的感受是,在釘釘裏做 AI 應用,自然語言交互正在成爲新的開發語言。具體來看: 用戶在電腦端和手機端都可以創建 AI 助理,創建的界面也十分簡單。第一次使用也可以試試看官方的示例 AI,學習爲自己的 AI 助理撰寫「角色設定」。 對于普通用戶而言,搭建一個自己的專屬 AI 助理,門檻可以說非常低。 只需簡單三步:角色設定 + 導入數據庫知識 + 一個熱情的開場白,一個聰明又懂行的 AI 助理就被創造出來了。 多試幾次,熟練後你就能將日常場景中的各種需求,都用 AI 智能化的方式來解決。 而對于擁有編程能力的開發者和企業用戶,釘釘後台提供了更專業化的工具。 開發者可以通過編寫代碼腳本的方式,主動連接各種第三方開放接口,從而賦予 AI 助理更強大的自動化工作能力。比如你可以拿高德地圖的 API 接口,做一個「路況查詢助理」。 我們還驚喜地發現,釘釘 AI 助理的搭建後台支持了當下大熱的新技術:AI 智能體工作流。 這正是吳恩達團隊所研究的,專門用于解決流程複雜任務的 AI Agentic Workflow(智能體工作流模式)——即可以按照用戶設定好的步驟,一步步完成更複雜的任務。 AI 助理之間可以用類似人類的分工協作方式,主動將各種任務按照標准流程操作,也能主動檢查自己的工作,提出改進方法。在官方的工作流後台,支持各種具體詳細的聯動任務,你也可以自己開發出原創的任務。 搭建後台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功能—— AI 擬人操作。只要看一遍你的操作,AI 就會學習你的操作要點,記住你這麽做的目的,試著來完成跟你同樣的操作。 這個功能屬于目前還處于實驗性的 AI + RPA Agent 技術,全稱爲「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智能體」的能力。 通過訓練的 AI 可以舉一反三,像真人一樣自我學習。目前釘釘的 AI 模擬操作功能,支持對釘釘內部應用及外部網站進行操作學習。對于許多職業熟手來說,很多操作中的小細節可能用語言很難描述出來,這時候操作一遍讓 AI 依葫蘆畫瓢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簡單來說,就是讓 AI 主動叠代,無限更新。 縱觀釘釘搭建 AI 助理市場的前端與後台,我們發現釘釘在打造 AI 助理的過程中,具備兩個先天優勢: 1. To B 軟件的本質目的是解決問題,所以這裏天然聚集了大量的問題和需求。而大模型廠商包括 OpenAI 在內,之所以流量、活躍下滑的原因之一,就是 Agent 太多,需求不足,甚至 Agent 比用戶還多。 長期深耕企業辦公領域,讓釘釘積累了很多真實場景和用戶需求,知道企業和職場人們需要什麽。這爲 AI 助理的開發者們去開發出貼近實際、高度專業化的 AI 助理打下了基礎。 2. 而原本釘釘生態裏,已經積累的企業數據資産,還有已經開發好的企業 SaaS 應用,也能馬上接入 AI 助理進行知識訓練。AI 助理的搭建後台,可以和各類企業應用、系統無縫連接,當然也包括電商、各類網站等第三方平台,按需調用各種能力來把活幹好。 這就是通用大模型和釘釘在 AI 助理市場方面最大的差異。 通用就意味著缺乏明確且豐富的場景需求和數據積累,要求的是培養出一位通才——這對于場景具體的企業來說顯然不現實,再者,調教這樣一個助理,對于企業而言成本不亞于招募到一位出色的管理者。 正因如此,我們看到很多市場中的 AI 助理都是企業主自己搭建的:他們的行動能力更強,可以調用的接口更豐富,複雜任務執行和准確性也都很高。 可以預見到,隨著越來越多 AI 助理的共創夥伴加入,這個後台的功能也會越來越開放和強大。而釘釘本身的開發者社區裏,也能看到完善的教程和不斷出現的新玩法。 在釘釘的發布了 AI 助理的新功能後,釘釘總裁葉軍也在接受采訪時,曾提到了他對 AI 助理創作平台的未來期望: 我們想做 AI 原生的事情,但這個 AI 原生我們希望它發生在這個創作平台之上,我們希望創造出大量的像 Midjourney 或者 Pika 的 AI 原生産品。 我們希望有更多這樣的産品,不是簡單地在某個流程中插入了一個智能化的功能,而是有一個新的想法來解決問題,從頭開始用 AI 的方式來解決。 和 OpenAI 走不同的路,是中國 AI 應用公司最大的機會 AI 時代爲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會,AI 正在賦能個人成爲超級個體。 在 AI 重新定義了什麽是生産力後,僅憑幾人團隊的明星創業公司,如今也能創造出數以億計的商業價值——一大批超級公司正在誕生。 AI 時代組織形態在迅速變化,這些超級公司們樹立了新的企業標簽——組織更靈活(smaller)、行動更快(faster)、成本更低(cheaper)而且不走尋常路(weirder)。 然而,根據麥肯錫的調研數據顯示,全球現階段只有 50% 的公司真正部署了 AI 技術。在中國目前也僅有 9% 的企業,借助 AI 實現了 10% 以上的增長,這座冰山下蘊含著巨大的潛力。 因此,在企業都在擁抱新質生産力的大環境下,新形態的 SaaS 工具也將應運而生,這是下一個超級賽道。 但 GPT Store 的滑鐵盧證明了,打造一個 AI 智能體的市場並不容易。 從 AI 助理上線時被解讀要做「中國版 GPT Store」,到最終 AI 助理市場上線的實況看,我們從中可以看到, 釘釘並沒有照搬 GPT Store,而是走了自己更擅長的路徑,其中融入了許多釘釘獨創的思考和功能,這是大量經驗積累和探索帶來的結果,也讓釘釘在 AI 智能市場占據了一個獨特的生態位。 有 220 萬家企業在用釘釘 AI ,其中 170 萬家月活躍企業,似乎就是釘釘能競技的一個答案。 AI 智能體的興起,給全行業帶來了一次範式轉移的機會。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中國 AI 應用公司嗅到了其中的商機並快速入局,緊隨釘釘其後,字節跳動就在今年 2 月份上線了一站式 AI 智能體平台「扣子」(Coze),相較于釘釘,扣子又是另一種形態的産品,更注重 C 端用戶的個性化表達。 中國市場龐大的潛力和極其豐富的應用場景,也正是各類 AI 智能體最佳的練兵場,而中國的 AI 應用企業在打造 AI 生態上也找到了新的可能性。 和 OpenAI 走不同的路,是中國 AI 應用公司們最大的機會。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