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裙、福建遊神……這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太上頭了!

廣而告之公益 2024-03-06 18:30:00

這幾年,“國風”成了年輕人備受追捧的心頭好。古風音樂、國潮服飾、非遺文化,如旋風般席卷年輕人的消費市場。

馬面裙成了龍年的爆款“新年戰袍”,作爲全國最大漢服生産基地的山東曹縣一個春節狂賺3個億,這潑天的富貴讓曹縣接住了。

來源:央視網-朝聞天下

今年春節,火“出圈”的不只是曹縣馬面裙,還有福建遊神。哪怕過了正月十五,遊神的熱度依舊不減,相關話題頻頻登上各大熱搜榜單,某短視頻平台的話題播放量更是超過了73億次。

來源:微博@圖數室

何以火出圈?年輕人讓傳統文化更潮了

刷短視頻好像已經成爲了當代年輕人的茶余飯後的標配。

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的快餐文化,更獵奇、更吸引眼球的視頻逐漸占據了年輕人的目光。

而那些科普、健身等幹貨卻在收藏夾裏吃灰,在“收藏了就等于學會了”的心態下,繼續沉浸在短視頻當中無法自拔。

初看短視頻是殺掉時間利器,細看短視頻是一劑讓人無意識揮霍時間的“迷魂藥”。

短視頻的“藥勁”過後,等回到現實,原來的欲罷不能,換來的往往是空虛與乏味。

厭倦了短視頻的年輕人,開始把目光聚焦到傳統文化。我們有5000年沉澱的傳統文化,不僅有趣,有曆史,有文化,有儀式,有講究,而且不膚淺,不浮躁,不乏味。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見識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到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將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春節的熱鬧氣氛中,曹縣的馬面裙不僅成爲了年輕人的新寵,也讓更多年輕人對馬面裙背後文化産業興趣盎然。

大集鎮上的400個馬面裙返鄉創業大學生,通過電商平台,將馬面裙打造成了春節的熱銷商品,將這一傳統服飾推向了全國市場。

春節前最忙碌時,有些店鋪一天要打包2000件馬面裙,“五六個工人每天光幹打包一件事,大家直喊手酸,鎮上藥店的膏藥貼都賣脫銷了!”

他們這些年輕人的努力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也讓馬面裙成爲了節日裏的一道亮麗風景。

近日,邯鄲辦了一場熱鬧的叢中花會,在衆多表演者中,一位15歲女孩扮演的“小觀音”,在網上迅速爆火。

來源:小紅書@豔姐說事

視頻中的“小觀音”非常吸引眼球,圈了一大波粉,網友們紛紛留言,

“這樣的臉高級大氣耐看”

“不光是國泰民安臉,簡直是福佑中華臉”

“突然感覺回到了西遊記一樣,美且有自己的特點”

……

隨著“小觀音”火爆出圈,邯鄲的叢中花會也獲得了衆多網友關注,走出家門參與到活動中,可以說,“小觀音”成了非遺文化的傳播使者。

除了邯鄲叢中花會的“小觀音”,最近網上各種火爆的民俗熱點百花齊放,甘肅社火醉關公、潮汕英歌舞、揭陽舞獅女孩等年輕人讓傳統文化更潮了。

在這些熱門視頻中,我們看到了舞獅女孩對傳統民俗天真質樸的熱愛,看到了英歌舞少年把古老非遺推至“全網頂流”的熱忱,最令人動容的,是這些青少年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追隨。

文化的生命在于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靠年輕人,要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爲文化傳承的生力軍,爲傳統文化注入更多新鮮血液和新潮力量。

萬物皆可改!“爆改”的風吹到了這裏

今年,除了“國潮”這一關鍵詞外,“爆改”也成了新的流量密碼。

現在的年輕人腦洞越來越大,他們的創意與熱情,爲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煥發出現代魅力。不僅傳承了經典,更讓傳統文化與年輕人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以獨特的視角和方式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

這種文化充滿了創意、想象的精神,能夠激發出年輕人無限的激情和創造力,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現象。

要問“今年過年最強氣氛組”是誰?那一定非福建遊神莫屬!

“全國人民都上班了,只有福建還在咚、咚、咚。”

“咚咚咚”其實是短視頻平台上的網友對福建非遺民俗活動“遊神”的代稱。因爲短視頻上的“遊神”經常配上“咚咚咚”的魔性背景音樂,許多非本地的網友直接將福建遊神稱爲“咚咚咚”。

福建遊神徹底火“出圈”了,“以前只是自娛自樂,現在全國人民都來看”。

在很多人感歎“年味兒淡了”,但福建的年輕人卻把老民俗過出了新年味兒。

來源:小紅書@香農

雖然這是一項有400多年曆史的古老民俗活動,“90後”、“00後”的年輕人接過接力棒,扛起大梁。

有人打趣說:“現在的遊神是‘80後’出錢、‘90後’管理、‘00後’出力。”

“00後”林濱是新版神將形象的設計者之一。‘刻進骨子裏’的文化傳承使命感,讓林濱一直想創新設計一尊神將形象。

但面對傳統神將形象的“爆改”,無論是設計新形象,還是耐心說服老一輩人接受這種創新,找雕刻臉譜、加工服飾上的刺繡圖案等手藝人制作,從設計到成品用了大概兩年。

“90後”女孩林雅婷是厚福遊神的鼓板隊領頭鼓手,小小的身軀在直徑近3米的鼓板面前,毫不露怯,揮氣鼓槌,英姿飒爽,氣勢如虹。

以前老人說女生不能打鼓、不能挺神,但她覺得年輕人就要敢于打破陳規,踴躍參與其中。兩年前,她將熱愛民俗的年輕人召集在一起,成立了“興龍社”,跟隨老一輩的步伐,將打鼓板、挺神將等傳統民俗文化傳承下去。

春節間,興龍社門庭若市,許多慕名來學習打鼓、體驗挺神將的年輕人。

不僅如此,實際上陣挺神的也是年輕人,扮演小太子、小馬夫的挺神將,年紀最小的只有4歲。

高高在上的神,在年輕人的口口相傳中,也有了平易近人的“人設”:

愛美宅男趙世子、愛抽華子的弟控張世子、控糖達人媽祖、威嚴的華光大世子反差的背後其實是QQ糖控、愛看電影的順天聖母陳靖姑……

不止福建遊神,廣東潮汕的女子英歌隊也是又美又飒,被“花木蘭”的笑容甜到了!

與以往看到的男子英歌隊扮演的“水浒英雄”不同,今年“爆改”成了新的“中華戰舞”。

來源:微博@全國少工委

女子英歌隊表演的花木蘭從軍和穆桂英挂帥,身著紅衣和綠裝,柔中帶剛的演出引來了全場的陣陣歡呼喝彩。

年輕人“爆改”的“花式過春節”,以一種新的姿態和方式,傳遞著不變的情感與溫暖。

這一刻看到了傳承的意義,當代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傳承傳統文化。

在互相包容與欣賞下,傳統和新式的節慶方式互通有無,並行不悖。

正如同每一代人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春節記憶,這一代人也通過無數“腦洞”的新方式,“重拾”了年味兒。

文章轉載自公益中國網:http://www.pubchn.com/special/show.php?itemid=283圖片已注明出處,如有疑問請與我們聯系。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