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朝堂論禮,爲什麽會是梅長蘇通過年終祭禮破局的關鍵

翊鳴Sir 2024-03-28 23:10:36

在《琅琊榜》這部劇中,越貴妃,作爲太子的生母,因一心想讓太子迎娶霓凰郡主,犯下了難以挽回的過錯,最終被梁帝降爲了嫔位。

這一身份的轉變,對于太子而言,讓他在與譽王的較量中,陷入了被動。

當第11集,年終祭禮的禮節即將開始,太子黨爲了重振旗鼓,試圖讓越貴妃複位。

他們授意禮部尚書陳元直提出,年終祭禮的禮儀安排中,越嫔娘娘的位置顯得比較尴尬,唯有恢複越氏的地位,方能確保太子殿下完成祭禮。

然而,譽王豈會坐視不理?

他深知梁帝對越貴妃的寵愛,此次降位不過是做給霓凰郡主和大家看的把戲。

盡管心中對越貴妃並無太多芥蒂,但他還是找到了梅長蘇,希望他能夠出謀劃策。

梅長蘇以年終祭禮的禮儀爲突破口,指出按照規程,太子應在祭酒後扶皇上和皇後衣角,而越貴妃僅爲妾室,此舉顯然有違禮法。

他巧妙地利用這一點,說服譽王向皇上提出舉辦朝堂論理的建議。

譽王在朝堂上緊咬禮儀不放,明知祭禮規程有誤,卻故意避而不談,以此引出朝堂論理。

皇上面對譽王的堅持,也無可奈何,只得應允。

爲了在這場辯論中勝出,太子聽從了越貴妃的建議,放下東宮的架子,花費重金請來了衆多當朝大儒。

而譽王這邊也不甘示弱,對請來的學者照顧得無微不至。

然而,人數上仍不及太子。

就在此時,梅長蘇請來了周老先生,他的到來,幫助譽王在朝堂論理中取得了勝利。

這裏有個細節。

在第11集裏,當周老先生緩緩步入大殿,梁帝竟起身相迎,這份敬意讓我不禁好奇,爲何皇帝會對這位讀書人如此敬重呢?

要探尋這背後的原因,還得從琅琊榜設定的曆史背景說起。

琅琊榜的故事,發生在一個架空于南北朝時期的朝代。

自漢朝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便深深植根于那個時代,成爲統治者用以凝聚人心、穩固政權的重要思想武器。

因此,維護禮數、尊崇禮教,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傳統,更是維護統治者權威地位的基石。

而周老先生,正是儒學的泰鬥。

他的學識淵博,品德高尚,深受大家敬仰。

梁帝起身相迎,是對儒家思想、對禮數的崇敬。

他以此舉向百官和民衆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息,他是一位崇禮的君主,他重視讀書人,尊重儒者。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之”。

皇帝對讀書人的敬重,必然會影響到百官和民衆,使得那個時代重視禮數、尊崇儒者。

在第26集裏,太皇太後喪期尚未過去,梁帝卻迎來了自己的壽辰。

皇子們紛紛舉杯敬酒,向梁帝表達孝心。

梁帝微笑著接受,輕聲道:“朕知道你們都很孝順,朕也孝順。”

話語間,他的目光透露出淡淡的哀思。

畢竟,太皇太後的離世,對于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雖然今日已脫去孝衣,但歌舞禮樂仍在借期之內,宴飲也不宜過度。

他輕歎一聲,舉起酒杯,說道:“再飲此杯,便都散去吧。”

這一刻,看到了梁帝內心深處的掙紮與無奈。

他既要遵守禮數,不能因個人壽辰而忘卻喪期之哀,又要顧及大局,不能因個人情感而荒廢政務。

在禮數上,梁帝表現出了對禮數極高的謹遵與尊重。

所以在琅琊榜中朝堂論理的故事啓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遵守職場禮儀,以禮修身,贏得尊重與合作,保持學習之心,不斷汲取智慧,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謙遜前行,提升自我,逐步邁向成功。蔡荃如何在《琅琊榜》中嶄露頭角?才華背後隱藏的秘密!

寫文不易,點個“贊”和“關注”呗,感謝大家,感謝平台。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下集更精彩)

0 阅读:28

翊鳴Sir

簡介:生活點滴,一個普通人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