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老狐狸》:階級與人性不見的是對立的

嶽麓山上的樹 2024-05-11 09:14:10

《老狐狸》是一部相當不錯的台灣電影,最後點題——階級和人性不見的是對立的。整部影片溫馨緩慢,尤其是上吊、挨打,三個故事同時發生的畫面,仿佛感慨“人間悲喜各不相同”。但是呢,親曆幾十年生活的我們,早就深刻的認識到,幹我屁事和關你屁事是保護傘,人生的善意也還是要保留的,因爲,人,真的很複雜,誰知道哪一刻現實利益或哪一刻內心溫暖的“我”,是真實的我呢?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990年全民皆股的年代,小男孩廖界與父親廖泰來相依爲命,他們相信人性本善,沒發現世界正在改變。股市飙漲、物價翻倍,有人一夕暴富,有人意識到現實殘酷;單純老實的廖界父子屬于後者。不料,他們碰上了聰明狡猾的“老狐狸”謝老板,命運道路可能截然不同。財富與良心兩條岔路,該怎麽選?

看之前以爲是以小見大,會真的去講一個變成“強者”的故事,沒想到是“以大見小”。1990年的台灣股災,窮的窮死,富的富死。瘋狂後的滅亡剛好可以用來反思貧窮與富有,失敗與成功的話題。“老狐狸”給自己定位是成功人士,廖界的一句“你也是窮人”給他打回原形,他獲得了很多,但他也失去了很多。廖泰來看著是軟弱的是失敗的,但生活上有奔頭有樂趣,同情讓他能共情,生活也變得簡單。“老狐狸”失去的精神世界只能從一個小孩子身上去尋求補償。結尾最後被定義的另一種“老狐狸”,以及兩個“老狐狸”在車裏的對話,讓人很容易聯系到生活裏對“成功”下的種種定義。

湖南企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鄧同學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這部影片挺有意思的,老狐狸想改造小孩,一方面是小孩情況和自己很像,另一方面是他想擺脫童年時的自己的投射。可是改造最終還是失敗了。其實老狐狸的內心蠻貧瘠的,很強,但也很落寞。孩童在做了出賣秘書之後找回了善良。而秘書則遊離于強者和弱者之間,維護強者利益的同時,盡可能照顧弱者。喜歡上廖爸爸,才是她作爲曾經的風塵女子內心渴望的歸宿。而楊小姐的存在,引出初戀故事,某種程度上,是階層攀登後,對本真的回望。

做一個爲他人著想的人會如何?做一個自私的人會如何?做一個成功的人會如何?做一個失敗的人會如何?這個電影沒告訴我們答案。謝老板對廖泰來說“你沒有讓我失望”,你看,要拿捏一個好人就是這麽容易。本來很難脫手的凶宅,現在還可以按市價賣。只是當他陷入喪子之痛時,看到旁邊默念關我屁事的廖界,他在一瞬間也感受到了他常常展現給別人的冷漠。廖界不是突然變成一個好人,只是在倉庫事件中他發現,自己原來本質也是一個爲他人著想的人。他原本可以徹底擊垮那男孩,但他沒有。他覺察了,他堅持了,他最後找到了自己的路。不做純粹的好人,也不做純粹的壞人,他選擇做一只狐狸。

影片營造出了一種詭異不安的心理氛圍,是在時代由亢奮到低落的拐點下,人心開始躁動,遊戲規則更叠,最後落實到一個小男孩的掙紮和選擇。他同時接納了兩位父親的教誨。他依然富于同情心,但卻羞于承認,他試圖不違背內心,但也不忤逆時代,于是他成了個精致的犬儒,即新時代的成功者的樣子。有些段落拍得相當好,尤其是一些錯位戲,拍出了有著堅定人生信條的人的盲點。由此看,老狐狸還不夠狡猾,他失去了太多他根本不知道的東西。

在金錢利益至上的時代和大環境裏,現實告訴我們人善被人欺,“好人”往往無法與成功劃上等號。而善良不是成功的絆腳石,在乎別人感受並不是失敗者,即使在這樣的社會裏也要保持善良和同理心,雖然換來的可能只是不如意也不開心的生活。盡管沒人感激過你的善良,但你依然要選擇做一個內心善良的人,選擇做什麽樣的人,是爲了自己,不是因爲別人。你外表的善良,取決于你面對的那個人,你內心的善良,其實取決于你自己。就像湖南企發文化所堅持的,雖求飛黃騰達,也要求無愧于心!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