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昌盛的李世民爲何將漢文帝當作偶像?

俇攘 2024-04-12 23:07:31

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被尊稱爲唐太宗,是中國曆史上極具影響力的統治者之一。他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政治智慧和深遠的眼光,爲唐朝的繁榮和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李世民的統治生涯中,他常常以曆史上的傑出君主爲榜樣,其中,漢文帝劉恒便是他極爲推崇的一位。那麽,爲何李世民會將漢文帝當作自己的偶像呢?

李世民作爲華夏曆史上軍事才能最爲出衆的皇帝之一,其一生戎馬,戰績彪炳,享譽海內外,甚至被後世尊爲千古一帝。我們細看李世民的前半生,其人生的最高光,幾乎都在軍旅生涯中,首先其從太原起兵,帶領軍隊殺入關中,奪取了關中龍興之地,在之後奪取中原的大戰中,李世民先是在淺水原之戰滅了西秦薛仁杲,解決了李唐的最大威脅和直接競爭對手。

李世民

然後,李世民率領唐軍進取河東,與劉武周進行一場大決戰,千裏奔襲擊敗了宋金剛的主力部隊,迫使劉武周退出了並州,奔逃草原。再之後率領唐軍進軍中原,先是圍攻洛陽王世充,然後大面對窦建德的救援大軍,在虎牢關之戰巧用騎兵,大破對李唐威脅最大的窦建德勢力,再回師一舉攻破了王世充,取得了洛陽的控制權。再往後,李世民沒有親自參與李唐王朝統一江南的戰爭,但是期間,也親自帶兵解決了河北劉黑闼作亂的軍事行動。

在後來與太子李建成的奪嫡之戰中,李世民在處處受限制的情況下,也是靠著軍事行動,帶兵成功發動玄武門之變才最終登上了唐王朝的九五至尊位。在李世民即位之後的二十多年裏,李唐王朝在軍事上也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其北上滅了東突厥,向西滅了薛延陀,大破西突厥,虎踞青海,掠地千裏。晚年更是親自統領大軍征討高句麗,數次親征,基本消滅了高句麗的絕大部分主力,爲之後唐高宗時期滅高句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貞觀之治

所以,在我們的日常印象中,李世民是一位擅長軍事,軍功卓著的帝王。以李世民的軍事才能,放眼整部中國史,能與其相提並論的帝王其實並不多,籠統算下來,也就拓跋焘、李存勖、劉裕、朱元璋、努爾哈赤等有限幾位。所以在曆史上,我們總是把秦皇漢武和唐宗宋祖這幾位在軍事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帝王並列。正因爲此,在刻板印象中,李世民是一位滿腔血湧、武功昌盛的一代雄主。

不過真實曆史上,李世民不僅僅是一位雄主,還是一位明君,上馬能指揮千軍萬馬,下馬能勤政愛民,政績卓著。李世民在文治方面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其重視人才選聘,勸課農桑,加強文化教育,輕徭薄賦,唐朝在歲末亂世之後迅速恢複了生機,很快就崛起了,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成爲了大唐盛世的重要奠基。作爲一個軍事統帥,能在登上皇位之後,轉型如此成功的很少,放眼古今中外,似乎也就劉秀、李世民和朱元璋三人而已。

大唐盛世

那麽李世民爲何在登基之後便勒馬從文政?二十余年基本不傾國之力發動戰爭,而是珍惜民力,讓百姓休養生機,而自己也是積極納谏,推行了很多項利國利民的政策,幫助大唐迅速完成崛起!這是一位多有胸懷,多有人生格局和人生目標的君王,其一定是有超乎尋常的追求,才有如此的作爲。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李世民作爲一代雄主,其軍事生涯充滿了無數的閃光點,但是其人生最爲推崇的先輩,卻是一生幾乎沒有打過仗的漢文帝。這當中有什麽特殊的緣由呢?

首先,李世民奪得皇位並不正大光明,需要以文治招攬天下百姓之心,不想再給天下人留下雙手沾滿鮮血,殺伐決斷的形象。衆所周知,李世民是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踩著兄長和胞弟的鮮血,闖進皇城,才坐上了金銮殿上的寶座。如果即位之後,李世民繼續發動戰爭,大量消耗民力,肯定會被冠以暴君的名聲。畢竟其表叔,隋炀帝楊廣的先例擺在那裏,所以李世民肯定不會選擇走這條路。

唐太宗治國

而如果不走這一條路,那就要開創文治,打造一個盛世。而唐王朝之前,文治成就高的帝王並不多,特別是三代之後,真正被尊爲賢君的其實也就漢文帝。所以李世民要走文治路線,必然要尊漢文帝爲榜樣。

然後,李世民想要的名聲,不僅僅是後世,還有當下。畢竟玄武門之變,以及隨後對太子黨和齊王黨的清洗,將李世民的名聲拉低了很多。因爲在中國古代,嫡長子繼承制從商周開始就已經深入人心,但凡有越雷池者,皆爲篡逆。李世民爲了保住自己的身後名聲,不得不做很多事來掩蓋這一段不光彩的真實往事,想要真正賺取好名聲,並不只是篡改曆史那麽簡單。

而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開創一個盛世,買通那些傳承曆史的老百姓和書寫曆史的文人們。要知道,文人自古以來就不喜歡武夫,隋炀帝如此輝煌的成就,但是因爲窮兵黩武,在曆史上被永遠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李世民自然不願意重蹈覆轍,所以必須先立一個旗幟,那就是開創文治盛世。

漢文帝治國

再然後,李世民深知帝國強大,需要農業生産創造社會價值,然後不斷積蓄財富,才能崛起。要知道,李世民即位之初,就面臨著東突厥兵臨城下的威脅,由此奇恥大辱,李世民自然是需要複仇,而怎樣才能複仇呢?

西漢就是先例,漢高祖劉邦也曾遭遇了白登山之辱,但是也正是在漢文帝的帶領下,西漢開始厲兵秣馬,卯足了勁發展經濟,最終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也正是漢文帝開創了文景之治,幫助西漢崛起,最終擊敗了來自北方的威脅。

再其次,漢文帝並非真的是一位無能之輩,或許其軍事才華確實有限,但是在治國方面,確實是一把好手,正因爲此,其才被後世尊爲賢君。

漢文帝

漢文帝劉恒作爲西漢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列有益于國家發展和民生改善的政策。他注重農業,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使得西漢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顯著的恢複和發展。這與李世民治國理政的理念不謀而合。李世民同樣重視農業,提倡節儉,並通過改革賦役制度等措施,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國家的繁榮。因此,漢文帝的治國策略對李世民來說,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同時,漢文帝愛民如子是在曆史上是格外出名的,傳在他死前還曾下田勞作,擔憂每一位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所以漢文帝在曆史上風評格外好,一無绯聞二無黑料,每年都要下地幹活,穿的也是草鞋布衣,其克行節儉,是古今無數帝王的榜樣。所以,漢文帝是三代以來第一賢君,其名聲之好在曆史上可謂是首屈一指。明萬曆首輔大臣朱國桢更是直言不諱:“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再者,漢文帝在用人方面表現出了極高的智慧和氣度。他善于選拔賢能,不拘一格,使得許多有才能的人才得以在朝廷中施展才華。例如,他重用了賈誼、晁錯等人,這些人後來都爲西漢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李世民同樣重視人才,他推行科舉制度,選拔了大量有才能的士人進入官場,爲唐朝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用人方面,漢文帝的胸懷和眼光對李世民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外,漢文帝還以其謙遜謹慎、寬厚待人的品質而著稱。他在位期間,注重與民同樂,與百姓同甘共苦,贏得了廣泛的民心。這種親民、愛民的作風,也是李世民所推崇的。李世民在位期間,經常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的疾苦,關心民衆的生活,他的這些舉措贏得了百姓的深深愛戴。

漢文帝無爲而治

再者,漢文帝在政治上推行了“無爲而治”的策略,即盡量減少政府的幹預,讓社會自然發展。這種策略在當時的背景下,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李世民也深受這種政治理念的影響,他注重減輕賦稅,簡化法制,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同時,他也非常注重與周邊國家的和平共處,盡量避免戰爭,爲唐朝創造了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

最後,漢文帝的個人品質也是李世民所敬仰的。漢文帝生活簡樸,不尚奢華,他以身作則,爲臣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李世民同樣注重節儉,他反對奢侈浪費,提倡節儉治國,這種精神在唐朝的宮廷和社會中得到了廣泛的體現。

綜上所述,李世民將漢文帝當作自己的偶像,是因爲他們在治國理政的理念、用人智慧、親民作風、政治策略以及個人品質等方面都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漢文帝的成功經驗和崇高品質對李世民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爲唐朝的繁榮和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學習和借鑒漢文帝的治國經驗,李世民不僅成功地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也爲後世留下了一個繁榮昌盛的唐朝。

0 阅读:12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