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都在說我國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是現象還是假象?

鹹菜時事辣評 2024-04-13 10:06:28

導言:

大家近年來,勞動力短缺的聲音不絕于耳。雖然老齡化人口占有率越來越高,新生兒童出生率不高,是社會現實,20-35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然而,深入分析後我們會發現,所謂的勞動力短缺,實際上是一種表象,是一種相對的産業結構不均衡發展導致的,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本文將從多個角度探討這一現象,並嘗試揭示其背後的真相。我們必須承認,確實存在某些行業和領域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例如,建築行業的泥瓦工一天工資高達五六百,卻仍然難以招到合適的人選。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勞動力市場的某些矛盾。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整體勞動力短缺,而是特定領域和行業的供需失衡。

那麽,爲什麽會出現這種供需失衡呢?

一方面,這與企業的用工歧視有關。許多企業在招聘時設置了年齡、學曆、經驗等門檻,限制了潛在勞動力的進入。尤其是對于那些超過35歲的求職者,除非具備特別突出的技能或經驗,否則很難獲得面試機會。這種用工歧視不僅限制了勞動力的流動,也加劇了某些行業和領域的勞動力短缺。試問下,如果學習下日本,延遲到65歲以後退休,企業不得歧視35歲以上的求職者,願意培訓工人一定的技能,那麽每個人都不擔心找不到工作,都會有穩定的收入,這一大批人至少可以填補很多空缺的崗位。

另一方面,勞動力短缺問題的出現,也與人口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過去,由于計劃生育之前鼓勵生育的政策,導致某一時期出生人口數量激增。這些人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龐大的勞動力隊伍,使得勞動力市場相對充裕。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限制計劃生育開始以後,這部分人口逐漸老去,而新一代的年輕人口數量又不足以彌補缺口,從而導致了勞動力短缺的現象。

當時嫌人多是因爲當時年輕人多,嫌少是現在老齡人口多年輕人少!主要是因爲有一個年代是生得越多越好,造成多年以後那個年代的人長成年輕人了,所以是多!發現這個趨勢後啓動計劃生某,那個年代的孩子少,長成到現在年輕人,所以現在年輕人少老人多!我覺得現在人口還是多,交通壓力的本質不是電動車多也不是小汽車多,是人口多!全世界只有中國靠人口拼市場,因爲人多才勞動力廉價,這逼著企業進行産業升級,不能只依靠初級加工賺取最微薄的利潤了。

大家去看看勞動力市場,都是一些40-50歲男性居多,年輕人相對較少,因爲産業結構的變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年輕人情願送外賣,也不願去工廠打螺絲,因爲工廠環境不好,待遇一般般,條件苛刻不說,還處處受刁難和受氣,試問這樣的大環境下,資本家只知道剝削,誰願意去工廠奉獻青春,情願老家找個待遇相對低一點的工作混著,也不願去大城市打工了,除非條件待遇特別好的工作崗位,否則難以吸引年輕人了,現在廣東很多工廠企業招不到人,也是這方面的原因。不是沒有年輕人,而是年輕人不願意去。

全球化趨勢也對勞動力市場産生了深遠影響。

勞動力短缺的現象並非僅限于中國,而是全球性的挑戰。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許多企業選擇將生産基地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例如東南亞地區,這進一步加劇了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壓力。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搬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如東南亞、越南、柬埔寨等地,國內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壓力逐漸增大。同時,一些外資企業也因爲稅收過重等原因,選擇將工廠搬離中國,進一步減少了國內的就業崗位。

另外,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也與技術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盡管機械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部分人力,但在一些行業,特別是建築等領域,仍然需要人力的參與。然而,年輕人對于這些行業的偏好不高,加上工資待遇不盡人意,使得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存在這些因素,我們仍然不能簡單地將勞動力短缺歸咎于人口減少或全球化趨勢。事實上,勞動力短缺問題的根源在于社會和經濟結構的失衡。一方面,某些行業和領域對勞動力的需求過高,而相應的供給卻無法滿足;另一方面,一些潛在勞動力由于各種原因無法進入勞動力市場,或者無法獲得合適的工作機會。很多年輕人攢不到錢,結不起婚,或者在我們這一代就已經沒有後人了,這也是社會的悲哀。

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也與技術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

盡管機械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部分人力,但在一些行業,特別是建築等領域,仍然需要人力的參與。然而,年輕人對于這些行業的偏好不高,加上工資待遇不盡人意,使得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的關鍵在于調整社會和經濟結構,促進勞動力的流動和供需平衡。政府應該加強對勞動力市場的監管和調控,消除用工歧視和不合理門檻,爲潛在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還應該加大對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投入,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水平,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此外,我們還應該關注到那些因爲各種原因無法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群體。例如,老年人、殘疾人、農村轉移勞動力等,他們同樣具有勞動能力和價值,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支持。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幫助他們融入勞動力市場,不僅可以緩解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還可以促進社會公平和和諧。

結語:綜上所述,勞動力短缺並非簡單的人口問題或全球化趨勢所致,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調整社會和經濟結構,促進勞動力的流動和供需平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勞動力市場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