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國軍爲何總是不敵日軍?說到底當年的國力還是太弱

文诩曆史 2024-03-31 11:12:29

在近現代的曆史中,抗日戰爭是最爲重要的一個事件,從九一八事變開始,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整整曆時14年,在全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浴血奮戰之下,最終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然而,在抗日戰爭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正面戰場上,我國的軍隊經常不是日軍的對手,尤其是在抗日戰爭初期,更是如此。哪怕最終取得勝利,也往往是慘勝。這是什麽原因?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當時中國與日本的國力差距。

這一點必須正視。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後,國力迅速發展,再加上擴張的野心,因此日本的工業和軍隊實力迅速提高。在當時,日本的綜合實力確實是達到世界前列。

而我國雖然在1912年推翻了清政府,但是國家並沒有進入好的發展,仍舊存在軍閥割據的局面,一直到張學良東北易幟,才算是讓國民黨基本達成名義上的統一。

此外,那個時候的蔣介石一直致力于消滅共産黨,根本沒有將精力全部投入到國家發展上去,雖然也在從德國、蘇聯等國家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但是軍隊的綜合實力還是比不上日本。

等到日本發動全面侵華的時候,在正面戰場上,我國的軍隊所配備的裝備與日軍有著巨大差距,再加上軍隊素質也比不上對方。國軍只能依靠地形以及一腔熱血來與日軍交火,這就會造成大量犧牲。因此,在最初的時候,國軍基本是敗多勝少,哪怕勝利也是慘勝。

而隨著戰爭的持續,一方面國軍軍隊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另一方面武器裝備也得到美國的支持,不斷縮短著與日軍的差距,自然就能取得勝利。

其二,最初國際環境對中國不友好。

在日本剛剛發動侵略的時候,國際對中國的支持非常低,再加上當時並沒有達成反法西斯同盟。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就曾將希望寄托在國際組織上,但是他們根本不支持中國。

後來,當日本全面侵華的時候,蔣介石只能命令麾下軍隊進行抵抗,但是不敢正式對日宣戰。因爲他在沒弄清楚西方國家對日本的態度之前,不敢貿然如此。

國際上沒有足夠的支持,讓最初的國軍交戰的時候沒多少底氣,畢竟過去清政府曾遭到八國聯軍的侵略。

因此,在抗日戰爭中,國軍總是遭遇敗績確實是有著一定的國際因素,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軍隊綜合實力與日軍差距過大,很多人對日軍經常抱有一種恐懼的心理。

不過,我國人民終究拼死捍衛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贏得了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現在的我們也要牢記曆史,珍惜和平,讓國家變得更加繁榮富強。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