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綠茶制作技藝

神州茶韻 2024-03-25 09:00:20

婺(wù)源綠茶簡稱婺綠,漢族傳統名茶之一。

産地在中國江西婺源。婺源縣地處贛東北山區,爲懷玉山脈和黃山山脈環抱,地勢高峻,峰巒聳立,山青水秀,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終年雲霧缭繞,最適宜栽培茶樹。這裏“綠叢遍山野,戶戶有香茶”,是中國著名的綠茶産區。

曆史淵源

婺源綠茶制作曆史悠久,廣爲傳承。

早在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記載,表明婺源已是歙州的主要産茶地。

公元865年,朝廷膳夫楊華在其所著的《膳夫經手錄》中記載:“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雜木葉,自梁、宋、燕、並間,人皆尚之,賦稅所入,商賈所買,數千裏不絕于道路”。《宋史·食貨》婺源的謝源茶列爲全國六種名茶“絕品”之一。

明清時代,曾列爲向朝廷進獻的“貢茶”。明朝時,婺源縣每年進貢的茶葉2500公斤左右。

“婺源綠茶”從十八世紀開始就已進入國際場,乾隆年間,外銷到英國;

鹹豐年間,婺源“俞德昌”、“俞德和”、“胡德馨”、“金隆泰”四家茶號,共制綠茶數千箱運往香港銷售,獲利極豐。“俞德盛”茶號所制“新六香”綠茶還遠銷西歐。

我國綠茶銷往世界,婺源做了無名英雄。在所有銷往世界的婺源綠茶名稱中均填寫爲“中國綠茶”。

“婺源綠茶,唐載茶經,宋稱絕品,明清入貢,中外馳名”形象概括了婺源綠茶曆史的輝煌。

加工工序

婺源綠茶制作技藝主要包括采摘、攤青、殺青、清風、熱揉、烘炒、初幹、再幹等多道工序,其工藝要求十分嚴格,如采摘即要春分前後按一芽一葉標准,清明後,按一芽二葉標准;堅持分期分批采,先發先采、後發後采,不符合標准不采。

婺源綠茶每年在“春分”前後開采。開采第一天有籃底墊紅紙,進園放花炮的習俗。采摘時,按一芽一葉標准;清明後,按一芽二葉標准。采摘時做到“三不采”,即不采雨水葉、紅紫葉、蟲傷葉。茶葉的采摘堅持分期分批采,先發先采,後發後采,不符合標准不采,采下的鮮葉不過夜等原則。

1.采摘:鮮葉采摘後,按標准劃分等級攤放在不同竹篾盤上。最高等級的鮮葉攤放厚度不超過2cm,以下等級的鮮葉攤放厚度不超過3.5cm。

2.攤青:鮮葉一般攤放4至10小時,中途輕翻一次,鮮葉經過攤青,葉質發軟、芽葉舒展、水分散發、清香透露;

3.殺青:接著將攤青後的青葉放入鑄鐵鍋中高溫殺青。每鍋放入約二斤青葉,鐵鍋溫度控制在140℃-160℃,用手翻動殺青,時間控制在2分鍾左右。

殺青後的葉片柔軟、葉色轉暗綠、無青氣、折梗不斷、無焦邊;

4.清風:茶葉殺青後,立即在竹篾盤上均勻薄攤,使其散發熱氣、不産生悶氣。然後將殺青葉在竹篾盤中揚簸幾次,清除碎片灰塵;

5.揉撚:婺源綠茶的揉撚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冷揉,即殺青葉經過攤涼後揉撚。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撚。

揉撚是綠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揉撚需在有棱骨的篾盤中將茶葉握于兩手掌間,順著一個方向揉搓,手勢要輕,然後抖散、再搓,直至揉出茶葉汁,並散出濃烈茶香;

6.烘炒:揉好的茶葉要及時上竹制烘籠烘坯或入鍋炒坯,溫度在100℃-120℃左右。烘炒後的茶葉,放在120℃的鑄鐵鍋中烘幹,溫度從120℃逐步降低至90℃、80℃;

7.初幹:烘炒後的茶葉,放在120℃的鑄鐵鍋中烘幹,溫度從120℃逐步降低至90℃、80℃;經過初幹的茶葉含水量降低,在進行炒幹就不會結成團塊。

8.再幹:然後將初幹後的綠茶放在鑄鐵鍋內炒幹,鍋溫90℃-100℃。待葉子受熱後,逐漸降低至60℃,炒至含水率6.0%至6.5%,出鍋倒入竹匾,待冷卻篩去粉末,即可包裝儲藏。

口感特點

葉質柔軟,持嫩性好,芽肥葉厚,有效成分高,宜制優質綠茶。

選用“上梅州”良種茶葉爲原料,精心制作而成的“茗眉”茶,香氣清高持久,有蘭花之香,滋味醇厚鮮爽,湯色碧綠澄明,芽葉柔嫩黃綠,條索緊細纖秀,鋒毫顯露,色澤翠綠光潤。

傳承保護

婺源自古素有千年茶鄉美譽。近年來,婺源依托“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保護傳承契機,緊緊圍繞婺源茶産業振興,堅持“夯實基礎、品牌打造、人才培養、融合發展”思路,積極推進婺源制茶技藝項目傳承和茶産業經濟發展。

2014年,婺源綠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本文來源:圖文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知刪除。

0 阅读:11